

小贴纸风波
作者: 张伉俪
对孩子们来说,小贴纸是极具吸引力的东西。在实践中,我也会将小贴纸作为一种奖励。例如,每当孩子们在游戏中凭借自己的小手和创意成功搭建出一个作品时,我便会及时奖励他们一枚小贴纸,认为这样不仅能够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拿到小贴纸的孩子总是开心得手舞足蹈,然而,那些未能获得小贴纸的孩子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一天晚上十点多,我突然收到一条来自童童妈妈的微信消息。这么晚了,童童妈妈找我有什么事呢?我心中疑惑,连忙打开微信,信息上写道:“张老师,我今天发烧了,但有些话不吐不快,你就当我是胡言乱语。”我的心“咯噔”了一下,继续往下读,“虽然孩子昨晚有点不舒服,一早还是坚持去了幼儿园。今天下午放学回家,我看到孩子两个眼角全是眼屎,眼眶内部都红肿了。孩子哭着说,妈妈我真的已经尽力了,可还是没有得到‘小蝴蝶’贴纸。我们做父母的看着心疼,恳请老师们能关心一下孩子。”童童妈妈的信息让我回想起白天发生的事情……
晨间游戏时,我让孩子们巩固小班时学习的“用雪花片搭球”的建构技能。有的孩子用了二十多分钟就搭好了一个球,完成后骄傲地向我展示。我奖励了他们每人一枚小贴纸。发完小贴纸后,我看到童童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手里拿着一枚雪花片,眼睛直直地看向那几个孩子,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走过去问:“童童,你怎么干坐在这儿,不玩雪花片啊?”“我搭了一个小碗,就不会搭了。”童童轻声回应道。我鼓励童童,并向她简要地说明了后续的步骤:“你这个小碗搭得很好呀。你只要再搭一个小碗,然后把两个小碗拼接在一起,就是一个球了。”童童按我说的继续搭球。直到游戏时间结束,童童也没搭好两个小碗。我再次走到童童身边,俯身对她说道:“童童,没有搭好没关系,你先把已经搭好的作品放到自己的作品筐中,等有时间了再把它完成吧。”童童准备收拾材料,犹豫了一下,说:“那我就得不到小贴纸了。”“没关系,等你把球搭好了,老师就奖励你一枚小贴纸,好吗?”她点了点头。
离园前的自由活动环节,我建议童童可以去拿上午还未完成的小球继续搭建。十分钟后,离园时间到了,童童的外婆来接她,走之前童童特地跑到我面前抓着我的袖口摇了摇,对我说道:“张老师,我想要小贴纸。”我蹲下身子,说:“等你把球搭好了,张老师就奖励你一枚小贴纸,好吗?”童童低头不语,失望地牵着外婆的手离开了。
我原本是想用小贴纸激励童童完成搭建小球的任务,希望她靠自己的努力拿到小贴纸,却没想到当晚她的妈妈发了这样的一条消息给我,这令我感到十分委屈。我当即找到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今天我把小贴纸奖励给了完成搭建的孩子。童童没有完成搭建,所以我没有给,这有什么错吗?”那位前辈回复道:“从这件事情来看,你的做法没有错。第一,你事先提出了奖励的规则,公平起见,完成的孩子得到小贴纸,没有完成的自然得不到;第二,你并不是奖励了所有的孩子,却唯独没有奖励童童。童童妈妈今天生病可能心理比较脆弱,所以不能接受这种做法。”
虽然得到前辈的安慰,但那晚我辗转难安。第二天,我陪童童搭完小球后,奖励了她一枚小贴纸。随后,我又立即找到她的妈妈进行沟通,告诉她我没有给童童小贴纸的原因。虽然当时童童妈妈对我的做法表示认同,这件事也已妥善解决,但它带给我很多思考。
童童平时乖巧懂事,能够认真地完成任务,可这次为什么没有搭成小球呢?她在搭建小球的过程中,我是否关注并理解了她的真正需要,及时给予了支持和帮助?是否给予了她充足的时间去尝试和完成搭建小球?是否过分重视童童搭建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对于还未熟练掌握搭球技能的童童,我应该通过观察,了解她遇到的具体问题及现有的技能水平,帮助她掌握如何把两个小碗拼在一起的基本技巧,再让她搭建小球,然后引导她分析问题、寻找解决策略,与她共同解决困难。这样,她不仅能够克服困难,还能够增添勇气。
另外,我的一句句回应看似是在耐心地引导她解决困难,实则是一次又一次地延迟满足她的需求。我在引导童童自己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她克服困难的意志时,却对内心、敏感、脆弱的她缺少了情感的理解,没有关注到她的感受。我应该将心比心,关注她的情感变化,理解奖励对她来说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在童童没有完成作品的情况下,我可以尝试根据她的其他表现,如她很有毅力、追求细节等,给她一枚小贴纸,让她增强自信心。
最后,我需要与家长之间保持紧密的合作与交流。表面来看,童童妈妈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得到小贴纸而找我沟通,实则反映出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不认可。这种不认可可能源于家长不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方法或态度,也可能源于家长不清楚孩子在园的情况。如果我那天下午主动将童童在园的情况和她的妈妈进行交流,那么她的妈妈就不会因为误解而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不满;如果家长能够和我说明童童的身体情况,我也会更加关注童童的状态。我想,在之后的工作中,我需要积极与家长保持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努力实现家园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