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想变成号码
作者: 方梅
我园所处地段繁华,周围有大型商场,因此平时门前车流密集,幼儿来园、离园时段尤为严重。近年来,为保障幼儿健康、安全,我园规定了小、中、大班分时段来园、离园的流程。早晨,家长陆续携幼儿来园,老师在门口亲切地叫着每个幼儿的名字迎接他们,开始新的一天。但离园时,由于家长大多集中在幼儿园大门口等待,所以常常堵得门口水泄不通。为了让幼儿和家长都能迅速离园,老师们将各班幼儿领至大门口后,通常使用姓名或学号招呼幼儿与家长尽快离开。幼儿园的大门口设有一个用警戒线围起来的“家园交流区”,若教师和家长有需要沟通的事宜,则可以在那里进行交流。同时,保教主任及后勤人员佩戴志愿服务标志进行协助,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一天,作为保教主任,我像往常一样在幼儿园大门口维护离园秩序,看到了这样一幕。大一班的王老师高声喊道:“15号,走了!”15号睿睿小朋友慢悠悠地走出门口,噘着小嘴,回头看着王老师不愿意离开。王老师忙于招呼其他孩子离园,没有发现睿睿的异常表现。我示意她的妈妈带孩子来“家园交流区”,安抚睿睿的情绪并询问具体情况。睿睿有点不高兴,向我和她的妈妈说明了原因。等孩子全部离园,王老师走了过来,睿睿妈妈笑着说:“老师,不是什么大事,没关系的!”王老师蹲下,拉住睿睿的手问:“怎么了,睿睿,为什么不开心?”睿睿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老师,说:“老师,我有名字。我的名字是‘聪明’的意思。我想让你叫我的名字,我不想变成15号!”王老师有点错愕,对睿睿道歉:“对不起,老师只顾着让你能够快点安全地离园,才想到用这种方法,却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明天开始我就叫你的名字!”睿睿点了点头表示接受,和妈妈离开了。
我意识到这件不经意间发生的“小事情”是一个“大问题”。我想了解王老师的感受和想法,便和她聊了起来。王老师已和睿睿朝夕相处两年,与她关系亲密。今天睿睿的反应着实出乎她的意料。她说:“到了大班,我感觉孩子们长大了,变得有主见了,只是没想到睿睿有这样的心思。我认为自己和孩子们熟悉,而且以为大家都习惯了叫学号,但现在看来孩子感觉这样不好,我觉得确实需要调整。”
我肯定了王老师的想法。第二天在例会上,我提醒全体教师都要改变用学号称呼孩子的做法,而且要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认真观察孩子的表现,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愿望,不能忽视孩子的想法。
为了让教师们认识到改变叫学号做法的深层次意义,我们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了教研活动。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姓名是专属于个人的特殊符号,是“我”不同于“你”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说,姓名是确认“我”之存在的重要依据。于孩子们而言,“知道我叫什么名字”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姓名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它承载着家人的祝福和期望,而这些期望是孩子早期确认“我是什么样的人”的主要来源。此外,称呼他人姓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有利于建立更为友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全园要改变做法。无论是离园,还是一日生活中的其他环节,教师都应谨慎使用学号称呼孩子,应始终以亲切的态度呼唤孩子的姓名或昵称。
第二天,王老师大声而亲切地喊睿睿离园,看睿睿蹦跳着离开。看到睿睿开心的样子,我想我们做对了。
感谢睿睿能够及时地向老师表达她的感受,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做法的合理性,纠正不当之处。从这件事情中,我们感受到了幼儿被尊重的需要,更明白了教育行为要建立在对幼儿发展规律的熟悉和了解上。理解幼儿是教师在观察、倾听幼儿的过程中判断、正视他们需求的关键。同时,这件事提醒我们,即使是约定俗成的做法,也要反思其合理性,不能随意互相模仿或一味沿袭。正如教师不该使用并沿用“用学号代替姓名”的做法,而应在采取这种做法前便做出适宜与否的判断。针对已经发生的问题,管理者要带领全体教师反求诸己,帮助教师内化理念,从根源上纠正不当做法。不管是教师还是管理者,都应该拥有儿童的立场。幼儿园的所有规章制度、流程都不应该以方便管理为首要目的,而应以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为依据。教师要构建和谐、温馨的育人空间,看见每一个幼儿的需求,与幼儿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