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环境赋予幼儿向上生长的力量
作者: 胡曾莲 赵霞
优质的园所环境,就是一本立体生动、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环境中隐藏着教育,是支撑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认为,自然教育不仅仅是指教师借助自然资源去实施课程,更重要的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支持幼儿融于自然、戏于自然,让教育在环境的浸润中自然发生。在自然教育理念下,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不仅要积极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还要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关注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可积累的有益经验。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环境以间接、内隐的方式作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一种充满智慧的隐性课程。
一、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创造利于幼儿成长的外部条件
有准备的环境是教师精心设计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环境。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学习场所。我园室内空间窄小、户外空间宽敞,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深入挖掘户外资源,开发户外活动,并实现室内外活动的联结,让户外空间成为幼儿最主要的实践场,支持幼儿开展各种运动、游戏、探究,而室内空间则侧重于让幼儿进行活动回顾讨论、经验表达、创造表现等。我们通过优化设计,创造利于幼儿成长的外部条件。
1.环境自然生态
我园自然资源丰富,近百种植物分布在全园各处。生态的环境有效引发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与自然对话。
我们引进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树木,包括落叶树、常绿树、只开花不结果的树、又开花又结果的树等。我们特意不给树挂牌注明其品种,为幼儿留出探究的空间。“植物迷宫”里混种着不同的树,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也会留心观察,发现它们的异同。
园里种了很多本地常见的黄葛树,其中两棵长得枝繁叶茂,像撑开的巨伞,发达的根系向外延展,形成天然的坡度。我们在树下交错安装木条形成多功能爬梯,放置层层叠叠的轮胎,利用粗壮的树枝架设绳梯、秋千等,幼儿便可在此开展各种游戏、运动。
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速度快,叶柄粗壮,叶片巨大,开花结果独具特色。我们在高低起伏的坡地上打造了一片茂密的芭蕉林,保留原生态的泥土地,铺上石板路,幼儿既可以在林间观察、写生、采摘,也可以攀爬、奔跑、追逐、躲藏,还可以在密植的芭蕉植株间围上帘幕以营造情景,开展各种自创的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
种植了橘子、苹果、桃子、李子、梨、枇杷、樱桃、枣子、板栗等多种果树的后花园,被打造成一个“农家小院”。这里绿意盎然,悠闲静谧。院子里搭建了小木屋,架起了遮阳伞,摆放了桌子、椅子、灶台、置物架以及锅碗瓢盆,幼儿可以在如此自然的环境中开展多个平行的娃娃家游戏。
操场边的一块场地上,搭了棚架,种植了猕猴桃、葡萄、葫芦、佛手瓜、牵牛花、蔷薇等藤蔓植物,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小班幼儿在这里自由地开展玩泥巴、娃娃家等游戏,藤蔓植物为其提供了天然的遮阳棚。
种植园中,每个班级都能分到一块地,种植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我们强调多样化种植,让幼儿有机会对比观察,因此,种植园中有沙地、泥地、水田、水缸、暖房,种植了对生长环境有不同需求的植物,每个季节都会有不同的果实成熟。从分地到收获,幼儿全程参与。
饲养角有两层小屋,还有果树、池塘,饲养了幼儿熟悉的鸡、鸭、鹅、兔等动物,让它们悠闲自在地生活在此。幼儿可以自由地进入饲养角观察,给动物喂食,与动物和谐共处。
2.场地样态多元
多样的场地可为幼儿的游戏、运动、探索提供丰富的资源。我们因地制宜打造园所室外场地,包含操场、草坪、山坡、树林、沙池、泥地、溪流、浅滩等多种样态;用悬浮地板、透水砖、沙、土、木材、鹅卵石等不同质地的材料铺设地面,使得地貌富于变化。不同的地形地貌为幼儿打造了多样化的户外活动场所,并使场地开放,边界自然,可支持幼儿自主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比如,宽敞平整的硬质地面操场便于幼儿玩球类游戏和奔跑,塑料草地便于幼儿玩滚轮胎行走的游戏,覆盖了草的坡地有利于幼儿攀爬、翻滚……多种多样的活动场所大大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我们还打造了沙、水、泥游戏区,支持幼儿开展科学探究类游戏。沙区中间有隔断,两侧分别为黄沙和河沙,幼儿能在游戏中感知两种沙的不同特质,并根据游戏的需要来选用不同的沙。水区是我们根据幼儿多种活动的需要打造而成的:有蜿蜒的小溪,也有种植了水生植物的开阔的水池;引入水景墙、滴水石磨装置,便于幼儿观察水的流动,也可以让幼儿戏水;堆土砌石,形成水槽、水渠、水沟、浅滩等,便于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泥区位于后花园滑索游戏区山坡后的檐廊下,我们投放黏合性好、塑形力强的泥,供幼儿开展泥陀螺、不倒翁、摔泥碗等民间游戏,探究泥的特性。檐廊环境可支持幼儿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能来玩泥。
3.材料丰富多样
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幼儿需要发展的核心经验,为幼儿的运动、游戏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
我们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目标,从走、跑、跳、钻爬、悬吊、投掷等运动能力切入,设计包含相关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械、设施,将其融合在自然、生态的户外环境中,并考虑其多样性和层次性,以回应幼儿不同的兴趣,满足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需要。比如,锻炼平衡的器械和设施有荡桥、吊桥、梅花桩、高跷、平衡木等,锻炼臂力的器械和设施有攀爬墙、滑索、绳网、云梯、单双杠等。我们利用低成本材料制作好玩的多功能器械,比如,将竹竿、轮胎、绳网组合制成大型荡桥,将水桶、钢管组合制成吊环,用轮胎制作秋千,用本地常见的橘子树树枝钉成多功能爬梯,轮胎、木板加上滑轮就是自制碰碰车……我们还充分利用空间,将轮胎、粗麻绳、木梯、木板等材料与树木、山坡、建筑外墙等进行搭配、组合,使环境中处处都有可玩的内容。
材料是幼儿开展结构游戏的基础,只有投放多元化的材料,才能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需求。我们将原本在班级教室狭小的空间内进行的结构游戏迁到宽敞开阔的公共空间进行,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能力和发展需求投放材料。在小班投放体积较大、重量较轻、形状标准、颜色多样的泡沫积木,以及纸箱、KT板等大块状辅助材料,这样不仅方便小班幼儿自主取放、整理,也有助于其快速搭建成型,满足游戏的愿望,培养搭建的兴趣,积累数、量、形等数学经验和垒高、平铺、围合等建构经验。在中大班投放有一定重量的炭烧单元积木,既能让中大班幼儿的四肢力量得到锻炼,也对其合作能力提出了挑战,还能丰富其数学经验、建构经验,促进其思维发展。
幼儿的游戏和探究都需要多种材料的支持,我们通过创设“材料超市”的方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各班级教室中会设“材料超市”,将材料分为自然类、生活类、工具类、益智类等多种类别,放入材料柜,供幼儿有需要时选用。户外游戏区中也会设“材料超市”,比如,后花园是中班幼儿开展娃娃家游戏的场地,我们在后花园入口设“材料超市”,分门别类地放置幼儿收集来的可用于娃娃家游戏的生活材料和自然材料,为幼儿的自主游戏提供支持与保障。
二、依托丰富多样的环境,提升幼儿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丰富多样的环境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支持幼儿经验的建构。下面以我园三种富有特色的活动为例来展现环境对课程的支持。
1.后花园中自然融洽的角色游戏
中班时,幼儿有了更多的社会性交往需求,他们的角色游戏内容相较于小班时丰富了许多。我们在外出观摩时看到,有的幼儿园会为幼儿打造有着各种“店铺”的“角色游戏一条街”,但这些“店铺”常常是热闹一阵就门可罗雀,店员无所事事,却被要求坚守岗位,游戏中的社会性交往没能有效开展起来。我们对这样的情况进行了思考,希望能找到策略更好地支持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在观察中班幼儿自发开展的角色游戏后,我们发现他们仍然热衷于玩娃娃家游戏。我们思考,娃娃家游戏并非小班幼儿专属,中班幼儿也能平行地开展。假如我们都替幼儿设定好了角色,每个幼儿都在“店铺”里各司其职,自然就没有什么客人去光顾了,社会性交往也没法很好地开展起来。而如果有娃娃家这个基础的单位,幼儿自然而然就会围绕他们熟悉的家庭生活开展游戏,生发丰富的情节,产生多样的交往。
我园后花园占地约1亩,栽种了多种果树,被打造成一个自然、生态的“农家小院”。我们在院内靠墙布置了若干灶台、桌椅、柜子等,形成了多个娃娃家的场景,支持幼儿自由结伴后利用这样的环境开展平行的娃娃家游戏。我们在每个娃娃家的材料柜里投放了玩偶、锅碗瓢盆、桌布、衣服等基础性材料,同时设置公共材料区,投放大积木、木板、轮胎等用于搭建的材料,水壶、水桶、背篓、篮子等亲子共同收集的生活用品,以及幼儿园厨房提供的菜叶、果皮和幼儿自己捡拾的花、果、叶等自然物。幼儿可以来此自行选择需要的材料。有准备的环境激发了幼儿的游戏愿望。
游戏时,幼儿会自发结伴组建成一个个家。每个娃娃家原本的布置略有不同,幼儿协商选定家的位置后,还会到公共材料区选择喜欢的材料布置娃娃家,搭建衣柜、冰箱、沙发、宝宝的床等。幼儿认真倾听与接纳同伴想法,也能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同伴协商。他们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充实了游戏内容。比如,他们准备给宝宝过生日,便生发了买菜烧菜、做生日蛋糕、邀请客人等游戏情节,这些情节不仅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也让他们走出小家与更多的同伴互动。
幼儿园旁边有一个自由农贸集市,幼儿每天来园离园都会经过那里。这一经验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幼儿在娃娃家游戏的基础上开展集市游戏。幼儿或是直接在娃娃家门口搭一张桌子、铺一块地垫摆起了摊,或是把货物放进背篓去叫卖。为了支持幼儿的游戏,我们一方面进一步收集竹篮、竹筐、扁担、推车以及松果、玉米芯、芭蕉叶等材料,投放到材料区;另一方面请家长在双休日或利用来园离园路过的机会带孩子去自由农贸集市进行观察、体验,以丰富经验。后续的游戏中,有的娃娃家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卖猪肉的铺面,拿一片芭蕉叶当猪肉挂起来做活招牌;有的娃娃家找来一张桌子,把一片片树叶用细枝条串在一起,摆了个烧烤摊;有的娃娃家卖起了粽子,这些“粽子”是在室内区域游戏时提前包好的;有的娃娃家分工明确,爷爷奶奶在家做饭和照顾宝宝,爸爸和妈妈则推着小推车出去卖货……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不仅发展了语言能力、交往能力,也发展了想象力、创造力。
2.利用沙、水、泥开展有趣的科学游戏
曾经,科学区是每个班的“标配”,幼儿用固定材料、按固定流程做着沉浮、溶解、磁力等科学小实验。这样的所谓科学探究活动难以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与探究能力。于是,我们在户外创设了沙、水、泥游戏区,开发了一系列以沙、水、泥为载体的科学游戏,助力幼儿科学素养的萌芽。
沙区的游戏有巧提沙、挖隧道、建城堡和做沙蛋糕等,幼儿通过这样的游戏充分感知沙的松散、遇水变黏等特质。比如,大班幼儿探究多层沙蛋糕的制作时,通过探究选用的工具、沙中的含水量、沙填入模具后的按压力度等因素对沙蛋糕制作成败的影响,总结出了让沙蛋糕不垮掉、继续往上增加层数的办法。在制作成功后,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如何制作美观而多样的多层沙蛋糕。幼儿通过一次次的游戏,探索出在围合沙蛋糕的带子上标刻度来控制沙蛋糕大小的办法,总结出沙蛋糕每层的高度要基本保持一致才能使多层沙蛋糕整体更美观。他们还尝试制作心形等造型更为多样的沙蛋糕,等等。
园内原本就有一条蜿蜒的小溪,幼儿喜欢在那里玩水,也想开展造桥、做船等游戏。怎样从安全性和游戏性方面给予幼儿的活动更好的支持呢?我们对环境进行了改造。为了让幼儿一年四季都能玩水,避免裤子、鞋子被打湿,我们取溪流的其中一段,将其地面抬高,形成一片浅滩,并在水中加设了像梅花桩一样的多个石墩,这样,幼儿踩在石墩上就可以方便地玩水了。我们还在小溪旁建了一个大大的水槽,丰富了水区游戏的内容,增加了游戏的安全性和趣味性。幼儿除了玩水、感知水流特性,还可以用竹子等管状材料自制水枪,探索材料的质地、结构对水压的影响以及水压对水枪射程的影响;用矿泉水瓶、泡沫塑料等材料制作小船,探索如何通过气球、马达等为小船提供动力,让小船在水上航行;等等。
在泥区,我们利用泥的黏性、可塑性,开发了泥陀螺、摔泥碗、泥车轮、不倒翁等活动,帮助幼儿积累有关物体的平衡、重心等方面的经验。比如,在不倒翁的制作中,幼儿先通过玩不倒翁玩具,了解其组成部分和结构,进而利用从幼儿园厨房和家中收集的鸡蛋壳,探索不倒翁能站立不倒的原因。在反复的探索中,幼儿发现蛋壳的站立方式、装泥的多少与位置等,是让不倒翁成功站立的关键。后续,幼儿一方面将做成功的不倒翁拿到室内区域活动中用绘画等方式进行装饰,另一方面继续利用柑橘皮、核桃壳等多样的材料探索不倒翁的制作。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审美经验都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