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自然 教育自然 生命自然

作者: 侯莉敏

环境自然 教育自然 生命自然0

幼儿园课程是引导幼儿积极投入并获得有益经验的各类活动的总和,它不仅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途径。适宜的课程承载着幼儿的童年生活,是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保障。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只有落实在课程建设的进程中,才能产生实际的影响。那么,如何构建真正符合幼儿生活需求、支持并促进幼儿发展的幼儿园课程?长期以来,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思考并寻求答案,这既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幼儿教育的基本问题。

四川蒲江县南街幼儿园(以下简称“南幼”)以儿童为中心,将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作为教育基点,致力于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持续参与南幼的园本教研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南幼教师在探索自然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与钻研精神。

环境自然:立足本土,让幼儿与自然融合共生

蒲江县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自然资源丰富,经济以农业为主,自然环境优越。同时,南幼处在城乡接合部,招收的幼儿有来自务农家庭的,也有来自务工家庭的。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幼儿园以“环境自然”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占地12亩的优势,改造并创设了让幼儿融入自然、戏于自然的园所环境。

从幼儿园里的黄葛树到茶园、从饲养角到后花园,花草树木、鱼虫鸟禽都成为教育的资源,让幼儿有机会亲近自然、探究自然、表达自我。南幼一步一个脚印,从“因环境”而教育,到“因环境、为儿童”而教育,再到“因环境、为儿童、促发展”而教育,不断厘清儿童与自然、儿童与资源、儿童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从“满足一般儿童的发展需要”走向了“满足个体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自然:游戏为基,回归幼儿的一日生活

为了更好地让自然的环境服务于幼儿的发展,南幼开展了一系列有趣的自然教育游戏。在户外科学区,幼儿通过堆沙蛋糕、做动力小船、玩泥陀螺、编稻草人,探究沙、水、泥、草,游戏的背后是幼儿对重心、平衡、支撑等科学概念的深度探究;在芭蕉林,幼儿时而健步如飞,时而摸爬躲闪,游戏的背后是幼儿倾听、协商、合作等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真正的教育质量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全部环节。把日常的课程做细、做深、做实,幼儿才能得到完整的发展。记得有一次在参与南幼的游戏教研活动时,看到教师们围绕芭蕉林中的游戏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并在黑板上梳理出几点:“第一,游戏并非浅尝辄止,教师应对游戏中的价值进行辨析并适时推进;第二,游戏中既要有核心经验,也应有全域经验的覆盖;第三,幼儿的游戏应该有持续的时间,才有利于经验的再现,真问题的解决;第四,游戏中不同层次幼儿的经验都应得到关注……”这些总结的话语朴实而有力量,展现了南幼教师对幼儿发展的深刻理解。

生命自然:尊重规律,让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和谐相融

南幼秉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随时有教育”的信条,让幼儿亲近自然,唤起幼儿的需要,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教师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切实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倾听幼儿的心声,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随着“顺应自然、因性而为”课程理念的形成,南幼形成了集目标、内容、途径、评价为一体的自然教育园本课程体系。全员协作的多维联动课程运行机制促使“儿童融入环境—环境生发活动—活动发展儿童—儿童改变环境—环境丰富课程—课程哺育儿童”的闭环形成,培育出了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幼儿。南幼坚持“以儿童为本”,使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和谐相融,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生融合的课程建设路径。

今天,南幼开始思考如何使自然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让幼儿“走得更远,而不是走得更快”。如何在自然教育中融入核心素养要求,如何让深度学习在游戏中更自然地发生,如何寻求自然教育数字化转型空间,如何系统性地构建自然教育评价体系……成为南幼教师团队探索的新命题。

南幼的自然教育课程建设之路表明,优质的教育应当是简单朴素和真实自然的。回归教育本质和规律,不断反思和调整教育行为,真正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需求,注重美好心灵的培育,就能引导幼儿自然从容地成长。也期待“源于儿童、归于儿童”成为每所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未来发展的初心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