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行:名古屋同朋幼稚园考察随感

作者: 宋欣岳 胡琪佳

日本之行:名古屋同朋幼稚园考察随感0

近年来,日本学前教育因其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丰富的保育教育经验,受到了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充分肯定。中日文化交流自古有之,中国和日本无论是地域环境还是文化背景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我们若能借鉴和汲取日本学前教育的有益经验,会更加有利于我国幼儿园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同朋幼稚园是位于日本名古屋市的一所私立幼稚园,与日本同朋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该园的办园理念是为幼儿提供精神关怀,在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精神面貌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教养;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同情之心、发意之心、自立之心”,坚持“一切游戏都是‘学习’”的理念,致力于培养“身心活泼的儿童”。在此,我们通过考察同朋幼稚园的半日活动时收集的几个案例,管窥日本幼儿园教育活动特色。

不说话的教师

在同朋幼稚园,我们观摩了一场针对5岁幼儿设计的科学活动。活动伊始,教师先进行了铺垫与介绍,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学道具“空气炮”。它是由一个长方体纸箱制成的,纸箱的两个最宽面的其中一个被裁掉了,代之以塑料薄膜,两个最窄面的其中一个面的中央被挖了一个圆孔。接着,教师给幼儿示范了空气炮的玩法:将空气炮的塑料薄膜那一面朝上,将有圆孔的那一面朝前;拿一张白纸,将其弯折后立于空气炮前方约1米处,将圆孔对准白纸;用手击打塑料薄膜,圆孔处便会发射空气炮,将白纸击倒。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只有击打塑料薄膜那一面,才能在圆孔处产生气流,而击打纸箱的其他面都无法产生气流。示范完毕后,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幼儿排成一排,每个人的前方都放有一张弯折后立在地上的白纸。哨声响起,幼儿开始发射空气炮,直到所有白纸被击倒为止。

游戏过程中,幼儿小藤在操作时遇到了困难。他的双手用力击打在塑料薄膜那一面的前端,圆孔处虽也有气流喷出,但这股气流太小,无法击倒白纸。当他发现周围同伴几乎都已成功击倒白纸时,他非常着急,便高高地扬起手臂,更加用力地击打,身体也来回扭动,但前方的白纸依旧没有被击倒。

在小藤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到了这一情况。她没有走过去告诉小藤“你可以这样”“你应该那样”,而是选择不介入,静静等候。她不想用自己的解答代替小藤思考,希望小藤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位教师在观察到小藤因无法击倒白纸而情绪逐渐低落时,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带领其他幼儿一起为小藤呐喊加油,鼓励小藤不要放弃,继续尝试。小藤静下心来,开始尝试击打空气炮的不同位置,最后终于发现,在击打塑料薄膜那一面的中央时喷射出的气流最强。他成功地击倒了目标。

这位教师在观察到幼儿遇到困难后所做出的反应告诉我们,她清楚地知道,幼儿并不是没有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教师不必说什么话,只需要多一点信任、多一点耐心,困难就会像那张白纸一样被幼儿自己击倒。但“不说话”并不是指毫不作为,若没有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活动也可能会出现放羊式的混乱,甚至导致幼儿发展的停滞。从小藤玩空气炮的事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活动中的多重身份:她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素材,是活动材料的准备者;她给幼儿介绍游戏规则,是活动的导入者;她关注活动过程中全体幼儿的学习状态,是活动过程的观察者;她在幼儿遇到困难后对其能否自行解决问题做出了评估,进而选择不予介入,并在观察到幼儿情绪低落时马上给予鼓励,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可见,教师“不说话”并不意味着无事可做,教师有远比向幼儿传递知识更重要、要求更高的任务,注意克制、保持沉默、调动情绪、引导思考,都是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教育智慧和专业性的体现。

无目的的活动

在参观前,同朋大学儿童学专业的北岛信子教授为我们做了有关日本学前教育的简单介绍。在提问答疑环节,当被问及“日本幼儿园的活动是如何开展的,教师与幼儿是怎样的关系”等相关问题时,北岛教授回答道:“在日本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更多时候像是一种朋友之间的关系。幼儿进行的活动并没有特定的目的,也没有硬性要达成的目标。教师思考的不是在某个活动中幼儿需要做什么,而是幼儿自己想要做什么。教师让幼儿去感受和体验整个游戏的过程,因为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学习的。”

同朋幼稚园就推崇这种无目的的教学。在此次参观中,我们观摩了中班幼儿的一次黏土创作活动。教师将班里的桌子排成两列,幼儿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活动。每个幼儿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黏土工具盒,盒内除了黏土,还有一套完备的黏土加工工具,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塑形棒、滚轮、模具、刻刀等,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多样化的工具不仅有助于幼儿创造性地对黏土进行加工,还能让幼儿有机会运用和练习多种手部动作。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让幼儿从自己的储物柜里拿出黏土工具盒,摆放在自己面前。然后,教师说:“准备好了吗?大家可以开始玩黏土了!”幼儿便将工具盒打开,开启自由创作。教师没有向幼儿说明本次活动要达成什么目标,也没有采取言语指导,而是和幼儿一样,拿出黏土,坐到桌子旁,投入到对黏土的创作中,以实际行动进行示范和引导。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可以离开座位,自由地去跟小伙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支持体现在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主的活动环境。教师选择与幼儿一同投入到创作中,而非巡回指导,这使得幼儿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探索。这样“不干涉”和“无目的”的指导,减少了对幼儿探索过程的干扰。但教师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会通过观察,在幼儿有需要时给予适当引导,避免直接干预幼儿的创作。比如,通过提问“你觉得还可以添加什么让这件作品更好看”“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件物品吗,你觉得它是怎样的”等,来引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索。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通过询问“你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吗”“你创作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哪里”“你是如何完成这件作品的”等,引导幼儿在分享交流中发展语言能力。对于每一件作品,教师都会耐心倾听幼儿讲述创作思路,采取欣赏的态度,给予积极的反馈:“我发现你观察得非常仔细!”“你的设计好棒,太有创造力了!”“你做了那么多细小的零件,真有耐心!”教师更关注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体验而非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起对创作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能动性与自主性,他们不仅能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还能与同伴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他们的作品形态各异,或抽象或具象,有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和再现,有的是其内心情感与幻想的视觉化呈现。这些作品富有生命力,每一件都体现出幼儿的个人风格。

没有教师的午餐

午餐时间,我们路过一间托班年龄段幼儿的教室,看到幼儿正在用餐,同时惊讶地发现,他们身旁竟然没有教师的身影,每个幼儿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进餐,没有左顾右盼,没有边吃边玩,也没有满桌狼藉……他们手里拿着小勺子,很认真地将饭菜一口一口送进嘴里,像是在认真对待什么庄重的仪式。

这些幼儿的表现和日本的学前教育所强调的培养幼儿的“自立之心”有关,这也是同朋幼稚园的三条教育目标之一。以日常生活中的午餐环节为例,年龄较小的幼儿就需要做到坐在座位上独立使用餐具进餐;从幼儿5岁左右开始,教师便不会在午餐时间为幼儿分配饭菜,而是会提供专门设计的适合幼儿使用的工具,让幼儿自己打饭盛菜,然后自己端到座位上吃完。

同朋幼稚园的教师认为,培养“自立之心”不仅仅是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需要使幼儿“具有善恶意识,遵守社会生活规则”等。为此,从幼儿入园起,同朋幼稚园的教师便着手引导幼儿建立社会生活规则意识,培养其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比如,幼儿每天来园都需要携带大大小小各种尺寸的包,用以分类收纳和整理衣服等个人物品,以此来锻炼幼儿的责任意识与做事的条理性;每个幼儿都需要自己提着这些包,家长即使在他们身边,也不会接过来替他们拿。除此之外,由于日本的幼儿园有统一的着装要求,幼儿运动时和日常活动时的服装也有所不同,因此幼儿一天里需要多次更换衣服、鞋子,这一过程都由幼儿独立完成,教师不会给予帮助。

同朋幼稚园对于幼儿“自立之心”的培养并不只是出现在某一个活动之中,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思想与行为。或许正是这样的理念和培养方式,才让我们看到托班年龄段的幼儿就能秩序井然地自主用餐。

散养式的活动

同朋幼稚园的操场面积较小,地面有轻微的起伏,覆盖着草皮,南面有一棵不高也不矮的树,中间较为开阔的区域设了滑梯、双杠、攀爬架等大型器材,北面有一个沙坑,还有一个铺了草皮的土丘,幼儿可以自由地在上面攀爬或行走。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好有很多幼儿在努力攀登土丘,试图征服这座他们眼中的“高山”。

操场上,很多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幼儿在一起活动。整个操场区域被大致分为三块,我们去的那天,南面属于年龄稍大的幼儿,北面属于年龄较小的幼儿,中间则属于年龄处于两者之间的幼儿。尽管做了简单的区块划分,但其实幼儿的活动并不受这条看不见的界线所限,幼儿仍然有去别处活动的自由。大班幼儿也会跑到中间的滑梯上去玩耍,中班幼儿被那棵操场上唯一的树吸引,也会跑过去试图爬树。

这种散养式活动设置与日本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推崇的“Mimamoru”(意为“经由观察的教育”)策略有关。在这一教育策略的指引下,日本的教师更为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感知、体验、想法和意愿,关注幼儿是否愿意参加活动,是否对活动感兴趣,能否真正融入集体,等等。比如,同朋幼稚园的教师观察到,每天午睡时间,总有个别幼儿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为了让这些幼儿也能愉快地度过午休时间,该园决定实行弹性的午睡制度,规定3岁以下的幼儿在12:30—14:00间必须睡午觉,而3岁以上的幼儿可以自行选择是否睡午觉。但这种自主选择的权利是建立在幼儿遵守生活规则的基础之上的,选择不睡午觉的幼儿需要保持安静,不可以打扰午睡的同伴。

从这种散养式活动中,可以看出同朋幼稚园的教师对每个幼儿感受的重视,对其自主权利的尊重。正因为教师将幼儿视作“完整的人”,才会充分考虑幼儿之间的差异性,认可幼儿有选择参加或不参加某一活动的权利。但“散养”亦是有规范的,“散”在于其灵活、有弹性的教育活动实施方式,而“养”才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减少对流程的预设,舍去不必要的规定、约束,增加对过程的关注,在幼儿需要时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持,又不至于限制幼儿的自由,才是散养式活动的精髓所在。

结 语

在此次访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日本幼儿园教育的外在活动形式,更感受到了其内在教育精神。教育应当是灵活和包容的,能支持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探索世界,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标准化的结果。幼儿的欢声笑语、自信的眼神和独立自主的行为,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激发每个幼儿内在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同情心和有创造力的人。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将激励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爱、鼓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本文图片来源于同朋幼稚园官方网站http://doho.nago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