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儿童一日生活的实践
作者: 朱文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我园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精神和价值观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不断探寻有效实施路径,让传统文化教育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生动,展现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融入儿童一日生活,采用多种活动形式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让我们心中升腾起一种使命感。为了把幼儿培养成有文化底蕴的当代中国人,我园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幼儿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挖掘周边资源的古韵
我园地处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鼓楼区,周边环绕着众多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育资源,如鼓楼、明城墙、石头城等。这些宝贵的资源有利于拓宽幼儿的视野,让他们在了解历史遗迹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园坐落于鼓楼岗,周边小巷密布。一天,几个幼儿分别说自己家住在鼓楼头条巷、二条巷、三条巷,这引发了同伴们的好奇:“为什么这些名字那么像呢?”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教育契机,带领幼儿去实地探寻。幼儿发现这些巷子古老而安静,充满了生活气息。狭窄的巷子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交流更频繁。幼儿在巷子里行走总能感受到热闹与生机。接着,教师抛出问题:“我们身边的巷子是鼓楼头条巷,南京还有一条巷子也叫头条巷,你们知道它在哪儿吗?”教师适时地提供地图让幼儿主动探究,幼儿在地图上惊喜地发现,在中山东路以南,龙蟠中路以西,分布着四条南北向的巷子,分别为头条巷、二条巷、三条巷、四条巷。这四条巷子均建于明代,名字一直沿用至今。顺应幼儿的兴趣,家长在周末陪同孩子去探寻周边的老巷,发现了更多如剪子巷、养虎巷、纱帽巷等富有历史底蕴的巷子。这些巷子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于是,教师每日组织幼儿在“晨谈小主播”活动中讲述小巷的故事。比如,饮马巷的由来是宋朝皇帝在逃难途中让自己的马在一位百姓家饮了水;夫子庙旁的乌衣巷居住过很多文学家,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就与此有关。通过探究这些巷子,班上还掀起了欣赏与南京地名有关的古诗的高潮,幼儿感受到了南京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将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鼓楼公园距离幼儿园不到300米,步行即可到达。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幼儿多次参观、探究创造了条件。鼓楼公园内的鼓楼分为两层,红墙白窗,飞檐翘角,幼儿发现它很像北京的天安门。原来鼓楼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和天安门一样都是明代建筑。当幼儿听说鼓楼是古代南京城的报时中心时,他们提出了新的问题:“鼓楼里有鼓吗?”“古人是怎么根据鼓声知道时间的?”他们通过实地探访、查阅资料、访问长辈等,得知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鼓声就像公共闹钟一样提醒老百姓安排好一天的劳作和生活,也使城市有了秩序。由此,幼儿萌发了探究古代计时工具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同时,幼儿还用画笔、相机将鼓楼的美景记录下来并张贴在墙上。
在深入挖掘周边的资源后,师幼共同绘制了资源地图。这不仅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周边的资源信息,还帮助教师盘活周边的资源,让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在心中自然生长。
(二)感受节日节气活动的意义
节日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录了古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内容,还保留了寓意美好的传统习俗。鉴于节日节气活动与幼儿生活联系紧密,我们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劳作,充分感受各种传统民俗活动,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
在我园,每个班的教室里都有生活历,教师和幼儿每个月都会在上面标注重要的节日节气,并据此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在生活历的提示下,幼儿在端午节前一周就开始忙碌起来。教师提前准备有关端午节的图画书和影像资料,并在生活区、美工区投放艾草、粽叶、线绳、香囊袋等手工制作材料。端午节当周,中班幼儿亲手将自己种植的艾草扎成花束,送给每个班级挂在门口,用于防蚊驱虫;大班幼儿除了给小班弟弟妹妹讲故事、唱歌、跳舞等,还通过做香囊、包粽子、做龙舟、编蛋网等活动进行沉浸式体验。端午节当天,幼儿身着汉服共同开展庆祝活动,大班幼儿用自制龙舟进行划龙舟表演,中班幼儿拿着艾草香囊唱有关端午的歌曲,小班幼儿则品尝着哥哥姐姐包的粽子,观看着表演。他们通过观赏、制作、品尝、游戏等不同方式,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既是时间的标志,也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基于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通常选择惊蛰、春分、清明、芒种、夏至等与幼儿生活关系紧密、便于幼儿感受和体验的节气。比如,对于春分,幼儿很好奇:“春分是把春天分成两半吗?”“春分是经常下雨吗?”他们通过阅读对春分的立蛋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虑到直接立蛋的难度较大,他们就在教师的支持下借助糖、盐、沙来立蛋,感受到了这一古老风俗的有趣。之后,幼儿还体验了春分吃春菜、放风筝的习俗,享受春天的美好。通过一系列春分节气活动,幼儿在游戏和劳作中体验了千百年来民间传承下来的习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年中适合幼儿感受的节日节气有很多,它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视角。我们都会创造条件让幼儿多维度感受和体验节日节气之美,知道它们是中华儿女独特的文化符号。
(三)体味民间游戏蕴含的智慧
民间游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区域文化特色,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的父辈、祖辈也玩过这些游戏。民间游戏朴实无华,取材方便,不受人数、场地、环境的限制,形式灵活多样,既有运动性游戏,又有安静的益智游戏。我们选择了斗鸡、投壶、翻花绳、跳房子、跳皮筋、丢沙包、丢手绢、木头人、滚铁环、踩高跷、打陀螺、老狼老狼几点了等深受幼儿喜爱、便于开展的游戏。这些游戏能发展幼儿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反应能力、合作能力等。
比如,教师结合琅琅上口的南京童谣以及南京人熟悉的城墙,让幼儿玩起了“城门城门几丈高”的民间游戏。两名幼儿面对面高举双手拉成城门状,其余幼儿站成一排,一边念着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大马,带把刀,走进城门瞧一瞧……”,一边像小火车一样依次从“城门”下跑过。扮演城门的幼儿念到“瞧”字时,迅速放下双手,被“城门”套住的幼儿要选择一边的“城门”加入守护行列。类似边念童谣边做动作的游戏,还有“炒黄豆”“编花篮”等,都深受幼儿的喜爱。
民间游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设计充满了智慧和创意。幼儿若想在游戏中取胜,就需要想出各种策略。幼儿随着游戏经验的积累,还会发挥创造性,对游戏内容和规则进行适当改编。比如,幼儿将“老狼老狼几点了”的内容拓展为“听信号抱团”,以锻炼反应能力和合作能力。又如,玩“丢手绢”游戏时,幼儿让违反规则者暂停游戏一次,而非直接出局。
民间游戏既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智慧结晶,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幼儿在体验民间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充分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四)感受非遗传承活动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传承下来的,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幼儿园开展非遗教育具有特殊性,要避免难度过大或远离幼儿生活,因此,我们尊重幼儿兴趣,筛选出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能力水平、适宜幼儿发展的非遗活动,并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让幼儿亲身感受非遗传承活动的魅力,体验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获取资源的便利性,选择了绒花、云锦、秦淮灯彩、南京泥人等非遗资源,让非遗走进幼儿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喜爱之情和探究兴趣。
当幼儿初次听到“绒花”时,他们满心好奇:“绒花是什么东西?”“绒花是像雪花一样软绵绵的吗?”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幼儿自己探寻绒花的秘密。有的幼儿想借助电子设备查找资料,有的想寻求家长的帮助,还有的决定去非遗馆看一看。随着调查的深入,幼儿产生了探究“绒花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愿望。教师为了深入了解绒花的制作工艺,先走进非遗馆与在现场制作的传承人交流,发现制作绒花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从劈丝、梳绒、绑绒到搓绒、打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这正好可以让幼儿理解非遗传承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传承人需要长期练习,具备不断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使幼儿深刻体验并理解“工匠精神”。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用毛根作为替代物制作绒花,获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幼儿不断创新,将“绒花”与发夹、发箍结合,甚至与蛋糕托、首饰盒结合,最终促成了“绒花铺子”的开张,吸引了全园的幼儿和教师前来购买“绒花”制品。随着对绒花的深入了解,幼儿产生了与非遗传承人对话的愿望,教师便支持他们带上绒花作品走进非遗馆,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让绒花的独特魅力渗入幼儿的心灵,为他们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众多的非遗传承活动,我们需要选择一些有趣的、与幼儿生活联系紧密的、适合幼儿理解的内容,并以幼儿能够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开展活动。比如,在“古法造纸”这一主题活动中,幼儿借助工具制造了硬硬的、带有碎渣子的“纸”。随后,他们通过晨谈、观看相关视频、查阅资料以及不断尝试和调整,逐渐摸索出把纸浆搅拌得更碎一些、沥得更薄一些等方法。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创新,添加花草制作出了花草纸,添加果汁和蔬菜汁制作出了彩色纸,还用造好的纸张制作成“古书”、灯笼等作品,不仅赋予每一张纸新的生命,更是彰显了非遗传承活动独特的魅力。
幼儿通过体验美好的非遗传承活动,拉近了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瑰宝的了解,获得了独特的审美经验。
二、尊重幼儿学习特点,探寻有效实施路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鉴于传统文化比较抽象的特点,我们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探寻有效实施路径。我们利用幼儿好奇好问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为他们创设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让他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创设传统文化环境,让幼儿浸润其中
陈鹤琴先生说,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是幼儿园的另一种“隐性课程”。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不能依靠说教,而是要为幼儿创设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环境,让幼儿浸润其中,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让环境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第三种语言”。
元旦一到,教师就在教室里精心布置,营造喜庆祥和的新年氛围,拉开辞旧迎新的序幕。比如,在教室大门上张贴门神、福字,在活动区挂上寓意吉祥的中国结,在签到台放上几个象征事事如意的柿子。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在美工区投放大小不一的红纸,张贴、摆放一些剪纸作品,营造开展剪纸游戏的环境。教师在阅读区投放《春节》《十二生肖》《团圆》等与春节相关的图画书,帮助幼儿了解春节的习俗和文化。随着春节的临近,教师不断运用幼儿的作品丰富班级的环境。比如,在教室的大门上张贴幼儿亲手写的福字和对联,给每一扇窗户都贴上幼儿制作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窗花。幼儿在各活动区紧锣密鼓地排练演出的节目,有的念诗,有的唱歌,有的准备舞龙的道具。寒假过后,幼儿会带上亲手制作的花灯,穿上新年的服饰共同庆祝元宵佳节,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带着小班的弟弟妹妹们一起赏花灯、猜灯谜、做元宵、吃元宵,中班幼儿还在树上挂新年祈福卡。幼儿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浸润式地体验、理解春节“团圆”的文化含义,培养中国心、中国情。直到正月十七“落灯日”,将近两个月的新年系列活动才落下帷幕。我们创设传统文化环境,让幼儿浸润其中,有利于幼儿通过直接体验,品味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
(二)引入传统文化技艺,让幼儿实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