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会的金橘

作者: 胡路遥 梅舒红

被误会的金橘0

11月初的一个上午,小班孩子在户外活动时惊喜地发现,路边的一棵果树上长满了小小的、圆圆的果子。他们并不知道这是金橘。

轩轩和乐乐率先摘下果子,激动地和教师、同伴分享:“老师你看,这个果子好小啊。”“这是什么果子?”其他孩子见状也上前观察,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了起来:“这是橘子吧?闻起来有橘子味。”“不是吧,橘子没有这么小。”“可是它是黄黄的,会不会是橘子的宝宝呢?”“我知道,黄黄的,小小的,是柿子。”“这颗果子不是黄黄的,是有点绿绿的。”“我觉得是西瓜,它的皮是绿色的,和西瓜很像。”从孩子们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他们对这些果子有着强烈的兴趣,但存在认知差异。我们想,金橘就在孩子们身边,是触手可及的课程资源。若我们对其加以合理利用,或许可以帮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提升对自然事物的认知水平,增强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等等。于是,我们忍住了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金橘”的冲动,引导他们自主探究。

我们请孩子们带着自己摘下来的果子回到教室。一人组织孩子们集体讨论这到底是什么,一人以图画、文字的形式记录孩子们的想法。孩子们各抒已见,5人认为是柿子,3人认为是西瓜,其他人认为是橘子的宝宝。

为了让孩子们能直观地感知这3种水果的特征和差异,当天中午我们去市场购买了柿子、西瓜和橘子。下午,我们将孩子们分成柿子组、西瓜组和橘子宝宝组,然后把实物分发给相应的小组进行探究。柿子组和西瓜组的孩子们一拿到实物,就有了不一样的想法。柿子组的孩子们说:“柿子比那个果子大一点。”“柿子是软的,可是那个果子捏起来硬硬的。”……而西瓜组的孩子们一看到西瓜,就笑出了声:“老师,这个果子不可能是西瓜,西瓜也太大了吧!”听到孩子们的话,我们欣喜于他们正在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发现柿子、西瓜和金橘的差异,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正在萌芽,这更坚定了我们让孩子自主探究的决心和信心。接下来,所有的孩子的注意都集中在了橘子身上。这些果子到底是不是橘子的宝宝呢?

在之后的一周里,我们跟随孩子们的脚步,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最开始,我们利用晨谈时间出示橘子和金橘,引导孩子们集体观察后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橘子妈妈’和‘橘子宝宝’的大小不一样。”“他们的颜色和形状也不一样。”……在这次集体讨论中,孩子们关注到两者外形特征上的差异,尤其是两者大小的区别,可这恰恰是孩子们把金橘误认为“橘子宝宝”的原因。

如何推动孩子们进一步探究呢?我们采购了更多的橘子和金橘,开展了小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在操作中亲身感知。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发现,我们提供了放大镜,孩子们果然有了新发现。嘟嘟说:“‘橘子宝宝’头上是圆圆的,‘橘子妈妈’头上有尖尖角,像帽子。”科科说:“‘橘子宝宝’的屁股鼓鼓的,‘橘子妈妈’的屁股有一块地方凹进去了。”牛牛说:“‘橘子宝宝’和‘橘子妈妈’身上都有很多小洞洞。”

从孩子们鲜活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孩子们观察得更细致了。孩子们还用“滑滑的”“硬硬的”“软软的”等词搭配动作,描述它们的表皮给人带来的不同触感。但孩子们坚持认为金橘是橘子的宝宝,并没有对它的“身份”产生怀疑。这时,有的孩子已经忍不住剥起了橘子,我们便立刻鼓励孩子们剥开橘子和金橘看一看它们的里面有什么不一样。“老师,‘橘子宝宝’好难剥啊,我剥不开。”轩轩求助道。我们便给孩子们提供了塑料刀具和砧板。孩子们切开果子后发现,橘子和“橘子宝宝”的果肉的颜色不一样,形状也不同,而且橘子的果肉是一瓣一瓣的,“橘子宝宝”的不是。朵朵试了几次,怎么都剥不开金橘,便直接把金橘咬开了。同桌的几个孩子也学着朵朵的样子咬开了金橘,金橘的汁水溅了出来,孩子们尝了尝,不禁说道:“这个果子真酸!橘子比较甜!”“我吃到它的籽了,跟橘子的籽不一样。”孩子们还发现橘子剥开来有白色的须须(橘络),“橘子宝宝”身上没有。在剥一剥、切一切、尝一尝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满满。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共享新经验,并期待他们的分享能够带给同伴不一样的想法,我们组织了集体分享活动。在这次分享中,孩子们给出了形象的描述。比如,乐乐说:“‘橘子妈妈’和这个果子味道不一样,一个酸一点,一个甜一点。这个果子剥起来有点难,里面还有小小的籽。”孩子们的分享引发了同样参与其中的同伴的共鸣,几个还没有剥过金橘的孩子也跃跃欲试了。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探究中更加积极主动了,能够用语言和动作描述自己的探究结果。不仅如此,孩子们的探究逐渐深入,从观察、比较两者显著的外形特征,到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两者的味道、内部构造。最后,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把他们的发现进行了整合、梳理,画在白板上,发现原来橘子和“橘子宝宝”有这么多的不同。

至此,几个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分享了他们的发现,知道了这种果子叫金橘。于是,我们请个别孩子进行分享,并让孩子们观看有关金橘的科普视频。孩子们还想知道更多关于金橘的秘密,此时,爱好美食的保育员曹老师告诉孩子们,金橘可以做成美味的果酱,这特别令孩子们动心,一直念叨着要做金橘果酱。第二周,待金橘成熟了一些,孩子们摘了一些金橘,在曹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美味的金橘果酱。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果酱,每个孩子心里都美滋滋的。后来,我们还在班级专门设置了一个金橘问题角,投放了金橘、橘子和探究工具,让感兴趣的孩子可以继续探究……

此后,孩子们每天走在路上都会看看金橘有没有长大一点,还会向其他路过的小朋友介绍金橘。有几个孩子还期待着它会长成橘子,我们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观察金橘的变化。学期快结束时,金橘还是没有长成橘子,孩子们这才确认金橘和橘子是两种不同的水果。之后,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一块“金橘树”的名牌挂在金橘树上,孩子们认为这样别人就不会把它误认为“橘子宝宝”了。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的认知冲突正是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原动力。他们在反复经历“提出问题—讨论猜测—观察对比—验证答案”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学习,积极地建构新经验。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关注孩子们的兴趣,察觉孩子们的需要,及时提供适宜的支持。

关于金橘的探索之旅暂告一段落,于教师而言,这段旅程让我们看见了主动探究的孩子,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孩子们天生是有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于孩子们而言,他们不仅收获了关于金橘的初步认识,还在探索中发展了初步的探究能力。相信这些和同伴、教师共同经历的美好回忆一定会留存在孩子们的心间,浸润他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