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视低龄化背景下幼儿园视力健康促进的管理模式
作者: 赵俊洁 刘淑美 薛亚妮[摘 要] 当前近视低龄化背景下,幼儿的视力保健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儿童近视防控关口亟待前移。幼儿园作为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幼儿视力保健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本文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促进学校理论架构,以视力保健为切入点探讨幼儿园健康促进的管理模式,从支持性的幼儿园健康政策、视觉友好的环境、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精准的视力检查服务和紧密的家-园-社合作关系五个方面构建全方位的健康促进网络体系,全面落实幼儿视力健康促进工作,共同为儿童全生命周期的视力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 近视;低龄化;幼儿园;视力保健;健康促进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1.9%,6岁儿童的近视率已高达12.7%[1]。尽管在政府政策引领下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近视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2-3]。2022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白皮书》显示,6岁儿童中有45%已经失去远视储备[4]。如果在小学一年级时远视储备已消耗殆尽,五年后的近视累积发病率会高达94.3%[5]。远视储备是对抗近视的“安全缓冲区”,决定了儿童未来近视的可能性[6]。然而由于近距离用眼负荷过多,加之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学前儿童的远视储备极易过早透支,近视防控关口亟待前移至学前阶段[7]。
幼儿的健康离不开健康促进幼儿园的管理与建设[8]。健康促进幼儿园(health promoting kindergarten,HPK)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促进学校(health promoting school, HPS)模式在幼儿园领域的延伸[9-11]。已有研究表明,“健康促进幼儿园”模式在促进幼儿身体活动、改善幼儿健康及提升家长健康素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2-14]。建构一个全面、科学且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促进幼儿园管理模式[8],对于系统提升教师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水平、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15]。因此,本文基于健康促进学校的理论架构,以视力保健为切入点探讨幼儿园健康促进的管理模式与策略,从支持性的幼儿园健康政策、视觉友好的环境、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精准的视力检查服务和紧密的家-园-社合作关系五个方面构建全方位的健康促进网络体系,为幼儿园保育保教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制定支持性的健康政策
(一)成立幼儿园视力健康促进委员会
在组织建设上,幼儿园应成立以园长为核心的视力健康促进委员会,由园长任组长,并邀请全体教职工、保健医、家长、幼儿和社区代表共同参与。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视力保健工作进行规划、指导与监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委员会需定期召开例会,同时要加强对各部门视力保健工作的日常监督,并将视力保健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中。通过这些措施,形成一个健康诊断—需求评估—行动实践—成效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16]。
(二)建立完善的视力检查和档案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文件,幼儿园要严格执行每年两次的视力检查工作,由医务人员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检查,从幼儿园时期,应定期检查幼儿的视力、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眼底等[17],准确检测远视储备须在充分麻痹睫状肌的基础上进行[7,18]。此外,幼儿园要为每位幼儿建立屈光发育数字档案,并随学籍实时转移。档案应详细记录幼儿视力检查的基本情况,及时更新检查结果,同时应对检查结果进行规范解读和说明,让家长更容易理解,实现早发现、早预警、分级分类精准管理,并给予个性化防控建议。若检查发现幼儿存在屈光不正的情况,可以实时上传至家长手机智慧端做出风险预警与就诊提示,对出现异常情况的幼儿进行追踪检查,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三)建立规范的电子产品使用制度
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不仅会导致视力模糊、视觉障碍和干眼症,还会增加幼儿近视的风险[19]。电子产品的过早和过度使用是导致幼儿远视储备过快消耗的主要因素之一[20-21]。对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2岁以上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应限制为每天小于1小时,由父母陪伴并选择高质量的节目,禁止儿童在睡前和就餐时使用电子产品[22]。因此,幼儿园应基于最新实证研究和国家政策文件建立电子产品使用制度,如规定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超过15分钟,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超过30分钟,在这之后应休息远眺放松至少10分钟[23]。此外,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工作时要主动控制使用电视、投影等设备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总教学时长的30%[24],在使用过程中还要确保幼儿保持适当的观看距离和角度,教师可在电子屏幕前的地板上张贴约3米警戒线等[25]。
(四)建立科学的保教管理制度
幼儿园应建立“将视力健康融入一日生活”的保教管理制度。例如,幼儿园儿童提倡日间户外活动3小时,把更多的保育内容放在户外[26]。在规划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与生活作息时,应充分考虑地域、季节以及年龄特点;活动安排应遵循动静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或室内户外相结合的原则;活动环境应选择光线充足、视野开阔的场地,如遇阳光强烈或雨天,可采取遮挡措施,或选择自然光充足的室内走廊或阳台活动。此外,幼儿园可以实施户外活动“5+2”公约,即幼儿在园的5天和双休日在家的2天,均保证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共同构建“园内+家庭”全方位户外活动保障体系。
二、创设适宜的幼儿园环境
(一)确保适宜的用眼光线
环境作为潜在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视力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27]。其中,光线是否适宜关系到幼儿的视力健康[28]。在室内光线方面,国家相关指南标准规定,要定期检查教室的采光条件,及时更换老化设备,室内要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护眼灯[29]。因此,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为教室统一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护眼灯并配置智能调控系统,在室外光线较为强烈时要适当降低室内灯光亮度,相反在室内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照明亮度;在进行一些精细的手工活动时需要调整到柔和且均匀的光线模式,在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屏幕亮度进行适当的调节。为了充分利用自然光线且避免其不利影响,可以在教室窗户上安装可调节的遮光窗帘;睡眠室要安装遮光性较好的窗帘,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户外活动区域可以适当安置可伸缩的遮阳棚,以备在阳光强烈或阴雨天时使用。
(二)选择适合幼儿身高的桌椅
幼儿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高及发育特点,合理选用或调整桌椅的高度[30]。这要求幼儿园应定期测量幼儿的身高,并据此对课桌椅进行个性化调整,确保幼儿在学习时能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视距,避免因长时间不良用眼姿势导致的视力问题。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为不同年龄段幼儿购买不同高度和尺寸的桌椅[31],每学期初或每季度至少测量一次幼儿身高,给予教师及家长关于桌椅高度调整的建议。此外,在桌椅颜色和材质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视觉舒适度,避免选择过于刺眼或反光的颜色。
(三)创设视觉友好的用眼环境
在“硬性”环境上,教师可以在光线充足、视野开阔的地方创设视觉放松区域,让幼儿通过远眺等方式放松眼睛;也可以将近距离用眼活动(如阅读、拼图、积木、绘画等区域)设置在光线较为充足的靠窗位置。此外,在“软性”环境上,可以营造有利于视力保健的园所文化氛围,如张贴护眼海报及设置宣传栏等,作为科普视力保健知识的重要窗口。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赋予并尊重幼儿表达意见与参与设计的权利。
(四)投放多样的护眼游戏材料
幼儿园的护眼环境创设不仅局限于视觉友好空间的打造,还应在护眼材料投放上融入趣味性与互动性。为此,幼儿园可以在园区内投放适宜的护眼游戏材料,巧妙地将视力保健与户外体育游戏相结合。例如,在室外灵活投放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风筝等游戏材料,可以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视觉追踪能力;投放投壶、沙包等传统民间游戏材料,可以锻炼幼儿的视觉专注力和灵敏度。
三、设计科学的健康教育活动
(一)开展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家长的健康知识水平,还能改善幼儿的健康行为[32]。已有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开展的眼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显著提升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水平,并且显著改善幼儿的用眼行为习惯[32]。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系统的视力保健教育活动增强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护眼意识,培养幼儿正确的用眼行为。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保护眼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小小眼科医生”的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模拟眼科检查,深入了解眼睛的基本结构,学会正确使用视力表并掌握一些实用的视力保健技巧。为了激发幼儿成为自己视力健康小主人的责任感,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爱眼宣讲大使”活动,鼓励幼儿通过阅读绘本、参与小组讨论、和家长共同制作“爱眼家庭公约海报”以及进行爱眼宣讲等方式,深入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视力保健知识水平,激发幼儿保护眼睛的兴趣,还能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自我展示等能力的发展。
(二)设计趣味性的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是当前最有效的近视预防措施[33],每天额外增加1小时户外活动时间能使新发近视减少45%,而如果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额外增加76分钟可使新发近视减少50%[34]。虽然我国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已经规定了幼儿园要保证儿童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6],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幼儿园无法保证户外活动时间的充足[35]。此外,户外活动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因此,提升教师及家长对户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幼儿园对户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已成为当前开展视力保健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针对我国近视发病年龄早,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的情况,建议幼儿园及低年级孩子每日增加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23]。学前阶段作为近视预防的关键期,教师更应积极组织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如户外自主游戏、体育运动、自然探索等活动,幼儿园可以充分运用园区“一公里”周围的自然资源开展户外活动。
四、提供精准的视力检查服务
(一)定期全面视力检查,建立屈光发育数字档案
幼儿园应落实国家视力健康检查制度,每年提供至少两次全面的视力健康检查[23]。在检查过程中要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检查设备,同时要邀请具有专业资质的社区眼科医生或验光师进行操作。在检查项目上,幼儿园要将视力、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眼底等作为定期检查指标[17]。远视储备不足或者裸眼视力下降者,其视功能可能异常,建议到医疗机构接受医学验光等屈光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措施矫治[6]。此外,幼儿园应为每位幼儿建立专属的屈光发育数字档案,详细记录每位幼儿每次视力检查结果及变化趋势,做到“一人一档、档随人走”,实现动态化管理[36],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远程访问和共享,便于家长、教师和医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能随时查看和更新档案中的数据。
(二)促进家-园-社医疗协同联动,构建沟通反馈机制
促进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医疗协同联动,构建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是视力检查服务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屈光发育数字档案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幼儿远视储备不足或消耗过多的情况,还能通过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向家长反馈[37]。若检查发现幼儿出现屈光不正问题,可实时上传到手机智慧端做出风险预警,详细展示幼儿视力检查结果,分析可能引起视力问题的原因,提醒家长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幼儿视力。幼儿园还可以采用家长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家长对视力保健工作的意见和幼儿在家的用眼行为习惯,不断优化工作方案。对于需要进行专业治疗的幼儿,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详细的转诊服务,同时要对这些幼儿做好追踪回访,及时了解他们的视力情况、治疗进展等。
五、强化紧密的家-园-社协同关系
(一)眼科专家引领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为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需要构建一个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的全方位协作体系[24]。幼儿园视力健康促进委员会可以每学期邀请在幼儿视力保健领域有深入研究和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进园开展教师或家长讲座。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和家长将护眼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19]。幼儿园要定期举办爱眼工作坊,邀请专家、教师、家长共同参加,分享视力保健心得与经验,还可以为教师和家长建立便捷的家-园-社沟通平台,方便教师和家长就视力保健问题与专家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