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 魏晓 刘亭 杨丹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幼儿教育研究中心项目“乐山马边县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现状研究”(编号:NYJ20200610)

**通信作者:杨丹,西华师范大学社会艺术培训与考级中心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摘 要]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丰富儿童的认知经验,充盈儿童的心灵。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有特殊的实践情境,在面对课程内容成人化、音乐教育内涵理解窄化以及课程开发不系统等问题时,教师应坚持基于儿童立场的音乐教育观、坚持联系视角的音乐课程观和整合方法的音乐教学观,促进儿童在艺术、情感、认知、思维和创造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关键词] 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音乐课程

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还可促进儿童认知等方面的发展,[1]它可以系统提升儿童的艺术素养、情感能力、认知经验、学习品质和创造力等等。[2]长期以来,学界较少关注农村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问题,既有少量研究也多停留于教学层面,未能从整体上把握音乐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3]进入新时期,农村学前教育已经从数量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4]但社会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以及乡土文化的凋敝对农村学前儿童的整全成长冲击很大,[5]既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难以将农村学前儿童发展的过去与未来、城市与本土结合起来,因而无法造就一批可以安身立命、自持自为的时代新人。着眼时代发展重审音乐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基于乡土文化开展具有适宜性的音乐教育,有着非凡的价值,幼儿园要从人的发展本质以及音乐教育的本体功能来探讨如何全面有效开展针对农村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

一、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儿童发展价值

在持续的去小学化背景下,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也逐渐从技能学习转向儿童的情感体验和艺术素养启蒙,彰显了儿童本位的教育价值观。[6][7]同时,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利用本土音乐资源来激发儿童爱祖国、爱家乡的积极情感和文化信念也成了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路向。[8]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重塑了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情境,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内在张力为如何定义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挑战。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儿童对当下学习和生活的主体性体验,强调通过本土文化来培养儿童的乡土情感,[9]因而各种地方或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资源被广泛开发成幼儿园的课程资源。[10]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本土音乐资源,它们既有成体系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曲艺、戏剧、乐器,又有各种基于日常生活的民歌、童谣和劳动号子等等,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1]本土音乐不仅承载着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民族的民众对生活、对世界以及对美的认知,还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和经验,这些思想、认知和经验是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音乐教育对于农村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农村学前儿童身心的协调发展。

第一,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农村学前儿童内在的音乐情感,引导他们通过音乐去认识生命的完整性和丰富性。音乐的节奏、韵律等要素可以激发儿童内在的生命动力,其表达过程中调式、速度、力度等传递出的张力可以引起儿童对音乐的共情。这种共情一方面是基于音乐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是音乐本身所附着的内容和情境可以促进儿童对音乐情感的代入,这不仅可以让儿童更深刻地体验音乐传递出的情感,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进一步发散思维和进行想象,将情感从一种生命本能拓展至对世界的主动认知。音乐可以唤醒儿童内在的生命原力,并以蓝天白云、星空大海和花草虫鱼等为载体来引导儿童去感知世界和生命的丰富与美好,它可以培养儿童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信念,使他们始终能够抱着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第二,音乐教育可以为农村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认知加工对象,促进儿童认知经验的自然和自主发展。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都承载着具体的内容,这些内容从自然社会、日常生活、行业知识到理想信念、人生哲思等不一而足,且其适宜的表达形式也为儿童更好地接纳和内化这些信息提供了便利。适合低幼儿童学唱的儿歌、童谣等开启了儿童认知世界的大门,它们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入手,帮助儿童更好地建构起关于世界的认知图式。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一些承载特定内容的音乐开始进入儿童的感知范畴,儿童可以从中汲取更广泛的经验,而且这些经验不断从具体走向抽象。农村幼儿音乐教育在帮助儿童获得良好体验的同时,又能促使他们更为全面和深刻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从而发展出更广泛的经验。

第三,音乐教育可以夯实农村学前儿童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信念,使他们成长为有明确历史方位感的完整个体。任何一种文化,往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人只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才能确定自己在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中的位置。在广泛的农村社会生活中,农村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载体不只有各种现代音乐作品,还有丰富的儿歌、童谣和民俗活动,这些以节日、民族、地区为区分特征的文化活动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元素,它们将儿童的认知带到了一个新空间。传统的民谣和民俗文化为儿童思想和精神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它们让农村学前儿童能够从丰富的音乐活动中去发现历史以及自身所归属的群体的社会文化属性,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并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二、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践困境

持续的理念革新优化了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实样态,原本以技能学习为主的教学生态逐渐转向了儿童的音乐体验以及艺术启蒙。但回顾既有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当前的音乐教育仍不能跳出狭隘的、以结构化教学为基础的认识窠臼。在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绝不是如何开发音乐教育资源和如何开展一节音乐活动这么简单,教师不能就音乐活动谈音乐活动,而是要看到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广泛的价值目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学前儿童发展的特殊性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使用重塑了农村学前儿童发展的时空环境,成人世界不断侵蚀着儿童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乡土社会的消亡以及乡土文化的凋敝又呼吁儿童教育对乡土的回归。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并非一个简单的教学问题,对其问题的挖掘和原因的探讨需要有更宽泛的思维和视野,这样才可理解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实践路径。

第一,音乐内容的成人化阻碍了农村学前儿童对美好童年的享用。数字时代信息获取的无壁垒化已经成为农村学前儿童成长与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由于信息获取的便利化,农村学前儿童正通过短视频、动画、电子游戏等载体快速接触各种良莠不齐的音乐信息,“童化”的音乐环境不复存在。在信息社会,儿童往往比成人更先接触和内化各种成人化的歌曲或者音乐作品,成人化的作品内容和信息化的传播方式使得农村学前儿童跳过了人的自然发展而不断走向早熟。由于乡土文化的逐渐凋敝,很多曾经流传于儿童之间的传统民谣逐渐远离现代儿童,他们不再从丰富的民俗活动中去感知传统文化所传递出来的美和深刻的历史意涵。快餐式、碎片化的文化消遣方式模糊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边界,隔断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有机关联,农村学前儿童也不再能够在他们自己的音乐世界中按照自然的节奏去建构对艺术、对生命以及对社会的完整认知。

第二,教师对幼儿音乐教育内涵及其实践路径理解的狭隘化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全面实施。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师能够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激发儿童的主体性参与,注重儿童的音乐体验,将儿童的发展需要放在首位。但在音乐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如何理解音乐育人功能与儿童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如何处理音乐教育中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农村幼儿园教师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以至于他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在基于乡土音乐资源开展音乐活动时,教师往往只能从价值上阐述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农村学前儿童的乡土情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不能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审视乡土音乐资源的存在样态及其发展趋势,因而他们就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使乡土音乐资源所承载的文化真正进入儿童的脑和儿童的心,从而使得音乐活动趋于表层化和表演化。

第三,系统化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以及音乐教育环境创设的缺失阻碍了农村儿童音乐学习的高质量开展。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既有韵律、歌唱等专门性活动,同时又以辅助手段广泛渗透到其他领域教学之中,还有部分幼儿园开发了乡土音乐资源,通过家长、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外部力量来辅助开展音乐教育。但总体上看,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还是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学科边界,即它未能从儿童的综合发展出发以主题的方式来开展音乐教育活动。这样一来,教师在开发和设计音乐活动时,要不就是选用一些常用且简单的素材,要不就是简单地将乡土音乐资源移植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当中来,以至于音乐课程表现为零碎、不成体系的经验,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农村学前儿童在艺术、身体、认知、思维以及想象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而缺乏浸润性的音乐环境也使儿童的音乐学习停留于表层,使得他们只对具有即时性快感的音乐活动感兴趣,缺乏对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思想等的深刻体认。

三、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优化策略

音乐是个体享用生活和体验生命的重要方法,也是开展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以乐代教、以乐促教是音乐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其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过程的展开应充分体现音乐与儿童整全成长之间的内在关联。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实践情境,幼儿园的老师应该从生命完满发展和社会的综合发展出发,把握好音乐教育的规律与脉搏,推动音乐教育的高质量开展。

第一,坚持生命立场的儿童音乐教育观。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在观念上要确立三个基本目标。一是使儿童身心安稳。音乐教育要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以及儿童在心理上的获得感,引导儿童通过与音乐的共鸣来感知生命的深度。二是使儿童主动适应。音乐教育要培植农村学前儿童积极的生命信念,引导他们以乐观进取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三是使儿童自主协调。音乐教育要通过广泛且丰富的内容引导儿童辩证地看待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能够以广博的胸襟去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和困境。孕育农村学前儿童清朗、饱满而富有生命意蕴的心境对这一群体的发展十分重要。音乐教育既要以童为本,又要关注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调和,坚持整体音乐教育观。

第二,坚持联系视角的儿童音乐教育课程观。基于儿童生命立场的整体音乐教育观的实现需要以整体课程的建构为条件,教师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城市与乡土相结合的方针组织音乐教育课程内容。一方面,教师要基于儿童发展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资源,培养农村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挖掘农村本土音乐资源,将本土音乐资源与城市音乐资源有机结合,厚植儿童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乡土情怀,使他们通过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来建立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第三,坚持整合方法的儿童音乐教育教学观。儿童的学习是基于体验的,只要他们内在生发出对学习的兴趣并采取积极的学习行为,其学习才是有效的。基于儿童的学习特点,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农村幼儿园教师要利用农村宽广的空间和丰富的自然环境,以主题的方式开展音乐教育,让儿童通过具身感知全面体验音乐活动所承载的价值和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开展音乐教育,让儿童在游戏化的音乐活动中舒展身体、陶冶情操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将音乐元素合理地融入其他领域教学,发挥音乐的隐性育人功能;创设愉悦的音乐学习环境,将音乐教育融入节日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等一切适宜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丽珠,方乐乐,许卓娅,等.音乐学习对幼儿学习品质的促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5(11):56-63.

[2]王晶,刘锦涛,刘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西部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启示[J].黄河之声,2020(14):174-176.

[3]黄立蓉.农村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及改善策略[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2:1-2.

[4]马毅飞.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行动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22(5):81-87.

[5]杨雄,杨晓萍.乡村振兴战略下幼有优育的实践逻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4):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