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廿年我国学前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作者: 孙宁 姜勇[摘 要] 百廿年中国学前教师教育发展史是一部上下求索、自强不息的光荣史与梦想史,经历了五个重要历史时期:(1)萌芽期:清末至民国初年,外国教会在中国沿海创办幼师培训机构,但受国情限制,中国独立的幼师培养机构应运而生。(2)新生期:民国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学前教育外国化倾向严重,中国幼师教育受国外控制。(3)探索期:20世纪2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教育家们创立独立的幼稚师范教育机构,如北平幼稚师范学校等,开启了自主探索之路。(4)改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1世纪初,经历了规范—停滞—大发展的阶段。其中“大发展”阶段是中国学前教师教育发展的机遇期。(5)创新期:21世纪以来,学前教师教育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道路,政策文件和改革举措体现了对优秀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百廿年中国学前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学前教师教育的中国道路探索和道路自信的历史,是一部学前教师教育的中国制度摸索和制度自信的历史,是一部学前教师教育的中国文化寻索和文化自信的历史,是一部学前教师教育的中国理论求索与理论自信的历史,更是一部中流击楫、变法图强的光荣与梦想史。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学前教师教育;口述史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起点、国民教育的开端,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是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因此,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而学前教师的素质与学前教师教育的优劣息息相关。历史的车轮滚滚不息,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学前教师教育作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与改革,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这不仅是学前教师教育事业自身的光荣,更是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儿童、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的见证。本文通过对相关口述资料的梳理,尝试对我国学前教师教育百廿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览,并深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新时代学前教师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一、学前教师教育的百廿年沿革
中国学前教师教育发展史是一部上下求索、自强不息的光荣史与梦想史,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从百廿年前的幼儿师范教育到如今的学前教师教育,其发展过程大致包含萌芽期、新生期、探索期、改革期和创新期五个阶段。
(一)萌芽期:清末至民国初年
1840年鸦片战争,英帝国资本主义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不仅掠夺了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还夺取了在华兴办教育的特权,因此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是西方教会办的幼稚园,西方教会在沿海地区开办的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和幼稚师范学校也早于我国自办的。1889年,美国卫理公会创办了苏州英华女中附设幼师培训班;1892年,美国传教士海淑德于上海创办幼稚园教师培训班;1898年,英国长老会在厦门创办幼稚园师资班;1902年,美国教会在苏州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1904年,美国长老会在岭南大学创办高等幼稚师范专科部;1905年,基督教会于北京开办北京协和女书院,同时办幼稚师范科。
这些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开设文化课、专业课,虽然一方面具有专业优势,但另一方面由教会举办的这些机构其目的在于培养西化的教师,进而养育西化的儿童,要求学员必须学习英文与基督教,明显与我国国情不符。正如毛泽东所说:“帝国主义……在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一个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它们的文化侵略政策”。[1]因此,成立中国独立的幼师培养机构成为必然。
受制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人自主承办的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正如唐淑教授所说:“湖北幼稚园……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幼儿教育从家庭开始走向社会”(电视专题片《百年中国幼教》),这同样意味着社会对专业、独立的幼教师资的需求。在中国未开女禁之前,经受过训练的节妇和乳媪是中国最早的幼教老师,她们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为封建女教。随着中国的社会风气渐开,西方和日本的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当时的有识之士受到启发,大力提倡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国人开始了对这二者的探索,为培养幼教师资而设立的女学应运而生。1904年2月,湖北幼稚园设立“女子速成保育科”,招收15~35岁女子,专门学习幼儿师范课程,成为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萌芽。同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1907年颁布了《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以养成女子小学堂教习,并讲习保育幼儿方法,期于裨补家计、有益家庭教育为宗旨”。女子师范学堂“先教以教育原理……次教以家庭教育方法……次教以蒙养院保育之法”,[2]较之原本附设于蒙养院或敬节堂内的讲习所有较大进步,教师不仅具有新的文化知识,还接受了教育儿童的训练。当时日本为我国楷模,除模仿学制外,去向日本留学的国人也积极推动幼儿师范教育方面的实践,如严修到日本去考察教育后,开设了严氏蒙养园保姆讲习所,培养出了一批最早的幼教工作者,又如吴竹哲从日本学成归来后成立上海公立幼稚舍附设保姆传习所,开设保育法课程。
同清末社会主动求变与倒逼变革的发展历程相同,在内力和外力的作用下,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萌动之芽破土而出。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其地点附设于蒙养院,内容首先强调女德,称呼名为保姆,形式多仿照日本,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专业化程度较低。
(二)新生期:民国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国家在曲折中步入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艰难中新生。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外国化倾向严重,“幼稚园以请西人老师为荣,一切教材、教法,莫不搬用西方”。[3]西方宗教愈发控制和影响中国的幼稚师范教育,西方教会举办的幼师培养机构飞速发展,其中1912年英国教会在厦门创办的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学校。1916年,杭州弘道女学增设幼稚师范科,同年,苏州景海女学也增设师范科,且以管教严、环境好而出名。同时一些教会大学开始培养幼教师资,1916年由基督教创办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源于华北协和女子书院内设的幼师科,于1920年并入燕京大学,成为教育学系的幼稚师范专修科,培养高层次的学前教育人才。金陵、震旦、齐鲁等大学及女子大学也都分别设立幼稚教育系科或专业组。此外,1913年基督教会全国大会议案提出,教会所办的幼教师资培训机构不仅要招收宗教学生,还要招收教外学生。当时中国的幼儿教师几乎都出自其门下,不仅任教于教会幼稚园,还出现在中国官办、私立幼稚园当中。
反观我国自主的师资培养则不容乐观。1912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布《师范学校规程》,并于1916年年初修正,但其中与幼儿师范教育有关的条目仅有“蒙养院保姆讲习科,为欲任保姆者设之”。[4]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西方教会在幼儿师范教育领域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不断侵犯中国教育主权,而后中国教育界和青年学生掀起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热潮,并进行了诸多探索。
(三)探索期:20世纪2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
新文化运动后,现代西方教育理论大量传入中国,一大批教育家警觉性地对外国经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用批评态度,介绍外国文化,整理本国文化”,[5]积极探索中国化、科学化、民族化的学前教育发展之路。师资作为开展幼稚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相应地,幼稚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上日程,教育家纷纷创办独立的、不受教会影响的幼稚师范教育机构,如陶行知于1927年亲身实践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以“艺友制”为基本模式培养师资,爱国华侨陈嘉庚所办的集美幼稚师范学校,等等。其中以“南陈北张”建立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最为典范。
1930年,张雪门应北平香山慈幼院园长熊希龄的邀请,在香山慈幼院内创办了幼稚师范学校,该校于1931年迁至北京城内,称“北平幼稚师范学校”。这所学校“为实现全民的幼稚教育,先由培养师资入手”,期间进行了不少有益的试验,所培养的师资是幼教战线上一股重要的力量。在教学方针上,一以贯之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方针,求适合本国国情及生活的需要,为使完成为平民造就忠实的师资。[6]在课程方面,设置相当完备,既有哲学、心理学等基础课程,也有幼稚园组织法、幼稚园课程编制等专业课程,[7]还有手工、音乐等技术课程,全方面地对教师进行教育。在教学法上,初设采用道尔顿制,但实践办学过程中,实胜过道尔顿制。不同于一般师范学校专注书本知识,“知”“行”割裂,张雪门认为“骑马术是从马背上学会的”,[8]他强调“幼儿老师进我这个学校来,想当幼儿老师,要家庭访问、调查、家庭访事、接触社会。这三年里头一个是实践,一个到家庭,一个到幼儿园,就是边学,边接触实际,边接触孩子,边改变方法”(电视专题片《百年中国幼教》)。因此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活动,其中不仅包含教育实习,还囊括家政实习、自然实习等生活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从知识、技能、兴趣、习惯、态度五个方面进行。1932年,香山慈幼院还添设了一个中心幼稚园,专供幼师学生实习。在实习方面,张雪门提出“有系统有组织地实习”,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参观、实习、试教、辅导,[9]较之普通师范学校实习场所、时间、内容都有较大扩充。另外,张雪门在此期间提出“行为课程”,围绕幼稚园的一系列活动对幼师生进行活动课程组织训练,教会幼师生如何选择“中心活动”,即选择对儿童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以培养儿童生活的能力和意识。[10]
陈鹤琴先生也十分注重幼儿师范教育,认为幼教“非要有充分的训练不可”。[11]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泰和温江村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所学校1943年改办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即后来的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科的前身。从这所学校的名字来看,其负有“实验”的性质和使命,不仅因为当时中国人自己的幼稚师范教育刚刚起步,还因为陈鹤琴后来倡导的“活教育”理念。关于幼师的训导目标,一方面固然要培养学生不厌不倦的态度和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而基本的目标是在培育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12]“无形之中培养学生一切的能力”(电视专题片《百年中国幼教》)。在课程设置上,除精神训练、基本训练和专业训练三项外,陈鹤琴还看到了青年的心理关照之重要性,创造性地开设了人生心理一科。同时“校长提倡活教育、活教材、活学生、活老师”(百集文化系列片《大师》之《陈鹤琴》),所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教材,与读死书、死读书相对。教育方法采用陈鹤琴提出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幼师的课桌采用会议桌的形式,集体教学也被赋予了互学共教的新含义,期待师生的共同创生。
可以看出,此时期形成的幼稚师范教育思想是从彼时中国的实际状况出发,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外国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独到见解。自此,我国的幼儿师范教育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四)改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21世纪初
这一时期,我国的学前教师教育发展经历了规范—停滞—大发展三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即社会主义改造与全面建设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学前教师教育事业初步探索规范化的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学前教师教育事业遭遇打击与挫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师教育事业迎来了大发展。
在“规范”阶段,幼教师资的布局首先进行了调整,意在确立幼儿师范教育的基本架构,培养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骨干与业务骨干。1951年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确立了“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同年,政务院出台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标志着幼儿园师资培养的制度正式确立。随着制度的确立,我国幼儿师范教育开始快速发展,逐步建立起包含从短期培训到高等教育各个层次的师资培养体系。幼儿高等师范也有一定的发展,根据文件精神,诸多高校将有关专业合并或调整为学前教育专业或幼儿教育系。与此同时,《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等政策文件的颁布试行在国家层面上规定、规范了幼儿园的目标、课程等相关要素,也就随之对师资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国幼儿园师资培养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被完全“斗、批、散”。1976年,全国幼儿师范学校仅剩下一所,虽有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被保留,但几乎不招生。改革开放后,即“大发展”阶段,党中央极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如赵寄石先生所讲述的那样:“迎来了我国幼教发展的春天”。[13]同样,这也是中国学前教师教育发展的机遇期。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并提出“办好幼儿师范学校”的要求。随后,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培养目标的表述变更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师范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提出了新要求。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涌现出一批5年制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还取得了学前教育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幼教人才培养进入了崭新阶段。就像庞丽娟教授所提及的:“像北师大、南京师大、华东师大,过去主要是培养本科生,只有本科层次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硕士层次,培养研究生。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不仅仅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且还有了博士点。这样我们国家就有了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到博士,甚至我们现在还可以带博士后等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成绩的人才”(电视专题片《百年中国幼教》)。这一期间学前教师教育与人才培养向高层次发展,形成了专科—博士的专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