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的学前儿童农旅教育的三方关系研究

作者: 金晓雯 潘奥芸 卢斯婕 许凤

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的学前儿童农旅教育的三方关系研究0

[摘 要] 基于对重叠影响阈理论的梳理,考察学前儿童农业旅游教育涉及的家长、幼儿园老师和农旅经营者三方协作关系,通过360份针对三方的问卷和访谈,解析出三方在对农旅教育的认知和认可度、对学前儿童行为心理倾向的认知和引导方式、微观实践层面的重叠性差异,构建三方重叠影响阈理论图示。数据结果显示,目前三方在认可度层面重叠率较高,而在微观实践层面的三方重叠率较低;三方可以通过沟通、协调、合作等方式,增大三方的重叠面积,在自身拓展独特的影响作用的同时,以协同共育为目标,加强二合力、三合力的共同影响。

[关键词] 重叠影响阈;学前儿童;农业旅游;教育;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

一、问题提出

学前儿童处于人生中的感知运动与前运算思维阶段,处于在成人指导下自主探索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接触和认识自然的机会。[1][2]然而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学前儿童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和网络,以至于接触自然的时间和空间减少,与自然产生一定的割裂,继而导致儿童缺乏从自然中获得直接经验的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然缺失症”(nature?鄄deficit disorder)。[3]由此,我们迫切需要让学前儿童与自然重新建立亲密关系,并产生“自然联结”。[4]学前儿童的自然联结可以通过增加与自然接触的频率及深度体验来重新建立。[5]伍海琳发现旅游活动不仅能够给儿童提供大量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还能通过丰富的情绪体验与价值判断加深自然联结,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塑造有重要意义。[6]彭红松等人也表示,与日常自然接触相比,旅游中的自然接触更能激发儿童的自然联结,[7]其中农业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方式。

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旅游类型,依托农业产业、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等提供娱乐和教育活动,[8]而农旅教育多依托工作中的农场来开展,例如“教育农园”“学农基地”“亲子农园”“开心农场”和“研学基地”等。从理论上说,农业旅游提供的教育活动在构建学前儿童的自然联结、建构其可持续发展观及普及农业相关知识等多方面有着特有的优势。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仍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对教育功能的关注度低。农旅教育产品总量较少,教育类项目设计、运营模式、教育效能评价和发挥等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同时,农旅教育类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还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系统且千篇一律、缺乏专业的研发和实施等问题。[9]从现状看,似乎是农旅经营者一方在承担以上的这些指责,但重叠影响阈理论强调,教育的场景和效能是由家校社多方共同协作完成的。因此,农旅教育的场景也是家长、学校和农旅经营者三方共同建构的。目前的状况反映出三方还未能在农旅教育中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难以发挥出农业旅游教育应有的功能和影响力。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家庭和学校两方的合作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10]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021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家校合作育人的两方关系拓宽到家校社三方合作关系,[11]明确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工作任务;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就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提出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并从家校社三方出发提出具体的意见。[12]

追溯到学术界,美国教育社会学家爱普斯坦(Joyce L. Epstein)等人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科尔曼“社会资本”的概念,于1987年提出的重叠影响阈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首次聚焦教育中的家校社三方关系,[13][14]指出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条件和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叠影响,倡导建立一种新型的三方合作关系。[15]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着相似的目标,共同承担教育责任;[16]三方的活动无论是协同进行还是独立开展,都将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交互叠加的影响;通过三方彼此间有效的沟通互动,儿童能够更加全面地实现认知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激发自身发展动力,助力个体全面发展。[17]基于此理论,爱普斯坦于1996年创立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关系联盟(National Network of Partnership Schools,NNPS),经过近30年的实践,也表明这种合作关系越紧密越能够促进儿童获得高水平的教育。[18]2006年,我国学者杨启光对重叠影响阈理论的产生、概念、特点和实践框架进行了介绍。[19]2012年,Galindo等人对家校两方的联系及对儿童成绩影响的研究发现,两方的重叠度与儿童的成绩呈正相关的趋向。[20]同年,史晖的研究表明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的课程实施具有可能性,并探讨了实施的基本路径。[21]2018年,张俊等人的关于家校两方的跨界行为的研究表明,两方重叠关系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关系的提升需要学校主动减少家校两方行动差异程度。2021年,程豪等人在对于三方在劳动教育方面的重叠立场研究中认为,“由分离走向交叠”是我国家校社三方协同推进教育的必然路径,需要建立三方共同在场的格局。[22]2023年,Guo等人在关于寄宿制学校中家庭一方的缺失造成的影响的研究中,从重叠影响阈的角度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23]同年,张何杰等人对幼儿体育方面的研究探讨了重叠影响阈理论下我国儿童在特定项目上家园社三方合作可能的实现路径。[24]综上所述,学术界在重叠影响阈理论下的研究主体多为学生群体,多数集中在青少年,研究范围较为宽泛;在三方合作关系上更多关注家校两方,[25][26]较少关注挖掘第三方的教育影响力;虽然有研究将企业作为社区的替代要素加入教育环节,但大部分针对的是职业教育、学前儿童课外辅导机构等,[27]社会方面的研究尚未展开。

综上,现有相关研究在主体上缺少对学前儿童的关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家校两方的合作,社会中隐性的第三方常常被忽视。在农业旅游场景下开展教育,家长、学校和农旅经营者都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职能,三方的共同协作才可以促成其教育功能的凸显和业界的良性发展。目前农旅教育的市场现状反映出:家长、学校和农旅经营者都还未真正意识到三方合作的意义,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及合作实践,因此农旅教育较难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影响力。由此,本文以重叠影响阈理论为依据,探讨在农业旅游场景下的家长、幼儿园老师和农旅经营者三方应有的协作关系,论证三方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建立三方协作关系的方法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学前儿童为研究主体,围绕家长、幼儿园老师和农旅经营者三方对农旅教育的认知、评价、参与现状和诉求进行提问,三方的问卷问题设计一一对应,得出三方在同一问题上的异同,从而可以得到三方的重叠情况;同时,有些问题是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也可以得出三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对应合作关系,如供需方面的问题。

2023年7月至10月,笔者团队以江苏省南京市为核心展开线下问卷和访谈,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60份:学前儿童家长218份、在职幼儿园老师103份、农业旅游经营者39份。其中农旅经营者样本选自南京浦口和江宁两区,如苏家理想村、江宁佘村、不老村等7处农业旅游聚集的地区,涵盖采摘农场、亲子牧场、教育农园、乡野露营地、乡村民宿等多个农业旅游经营形式;幼儿园老师的问卷以南京4所幼儿园的在职教师群体为主,如南京第一幼儿园及分园等;家长样本的孩子年龄集中在4~5岁,家长样本的职业类型较多,其中普通公司职员72人(33%)、专业人士51人(23%)、政府事业单位公务员33人(15%)、自由职业29人(13%)、其他职业或无职业33人(15%)。三方样本的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龄、学历和其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经历,如表1所示。

三、研究结果

(一)三方对农旅教育的认可是进行合作的基础

1. 三方对农业旅游的了解程度。

针对三方对农业旅游的了解程度,设置了4个程度选项。数据结果显示,三方均处于“基本了解”的程度。(见图1)相比而言,经营者的了解程度最高,这与其从事此行业相关。有41%的幼儿园老师和53%的家长选择“基本了解”,50%的幼儿园老师和34%的家长表示“不太了解”。三方在“十分了解”的选项上的数据占比都低于12%。另外,还有2%家长与3%幼儿园老师选择“没有听说过”农业旅游的概念表述。三方对农业旅游的概念都处于“基本了解”的程度,认知程度相似。由此,需要大力提升农业旅游的大众认知度,三方都有必要了解: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正在激活乡村,缩小城乡差距等。

2. 三方对农业旅游的教育意义的认可度。

针对三方对农业旅游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设置了6个程度选项。数据结果显示,三方都较认可农业旅游的教育意义。(见图1)在“非常认可”选项中,经营者占比64%,幼儿园老师占比45%,家长占比49%。在“认可”选项中,老师和家长的占比均在44%以上,经营者为36%。认可度“一般”的数据占比较低,三方都低于10%。除少于1%的家长与1%的幼儿园老师表示“我不确定”外,三方没有选择“不认可”或“非常不认可”的选项。由此可见,三方在农业旅游具备教育意义的认可度上重合率相当高,这是三方在农业旅游教育实践中进行合作的关键认知基础。

3. 三方对农业旅游之于学前儿童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的认可度。

在上一题的基础上,针对农业旅游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意义进一步提问,设置了5个程度选项。数据结果显示,三方都认为农业旅游对学前儿童“有意义”。(见图1)有53%的幼儿园老师、48%的家长和44%的经营者选择了“有意义”,三方在该选项的数据占比均最高。在“意义很大”的选项中,有29%的老师、27%的家长和23%的经营者选择;在“意义较大”的选项中,有26%的经营者、23%的家长17%的幼儿园老师选择。综上,三方都基本认可农业旅游对学前儿童有教育意义,重叠率为44%。三方对农业旅游之于学前儿童的教育价值达成共识,进一步奠定了三方进行合作的价值基础。

同时,数据呈现也有8%的经营者、1%的家长和1%的幼儿园老师认为农业旅游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意义不大”;在问卷发放过程中的访谈环节中,部分经营者表示不考虑对学前儿童开展农旅教育活动,描述为“开展难度较大”;还有个别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表示,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农旅教育的实施难度较大。可见,在农旅教育场景下,实现对学前儿童这一群体的协同共育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二)三方对另外两方的需求成为三方合作的依据

为了了解三方对学前儿童群体接受农旅教育中的建议与需求,笔者在发放问卷的同时采取了非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访谈数据显示,三方提出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安全”“好的活动”和“农业”等关键词上,并对另外两方的职责提出了一定的需求。

第一,家长更希望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来组织此项活动,并加大开展此类活动的频次。如一位爸爸提到“建议和学校建立联系,生活与学课结合”;有位女孩的妈妈也表示“教育局应该在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

第二,幼儿园老师更希望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希望农旅经营者有专业的策划和组织,并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专项考虑。如一位有长期乡村居住生活经历的老师提到“活动的选择要结合不同年龄段考虑其适宜性,鼓励孩子静心观察,积极体验”;还有一位有过短暂乡村居住生活经历的老师表示,“要有专业的培训和家长的引导,更好地让孩子了解农业知识”;另还有老师指出,“农旅经营者和幼儿园合作的价格应该会比家长在外面找的亲子活动价格更低,性价比更高,希望在专业性方面与外面的亲子遛娃活动有所区别,不只是摘果实、分享农家乐、举行亲子比赛那么简单,而要让家长看到其专业性,分年龄层次开展不同的活动,寓教于乐”。

第三,有经营者在访谈时表示许多活动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原因与家长的相关认知程度有关。如一位经营大型农场的经营者谈起他们要做“专业真实的场景教育,而不要打卡式的方式”。另一位乡村牧场的经营者说道:“有些家长为了完成孩子学校的任务,带小孩来参与我们这边的活动,基本上就是借我们的场景和道具拍拍照片,根本没有在孩子真正的教育体验上用心。”

综上所述,三方都对学前儿童参与农旅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及对其他两方的需求和期待,这正说明:三方是缺一不可的、不可替代的,三方在农旅教育场景下具备不同的教育职能和职责。重叠影响阈理论指出三方具备自身的独特影响力,这是其他两方所不具备的。如农旅经营者的教育产品策划和实施、幼儿园的主导作用、家长的主体责任。另外,三方重叠后产生的合成影响力也会增强自身的独特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