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乐智慧化与童年数据化:智能玩具的兴起、异化及治理路径
作者: 杨扬[摘 要] 智能玩具的兴起推动了“童年数据化”“监视常态化”等现象的形成及蔓延,不仅极大地威胁了儿童的主体性,亦会影响到一代人对亲子关系及家庭生活的想象及建构。一方面,“童年数据化”会导致儿童面临数据泄露和隐私侵犯,同时偏差性与歧视性的数据会限制新生代儿童的发展潜能,让孩童容易受到消费主义的诱惑并滋生物质享乐思想。另一方面,“监视常态化”会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阻碍孩子在“试误”中提高自理能力,还剥夺了孩童应对未知风险的勇气及信心。未来, 政府、企业、家庭等要协同发力,推动信息技术向负责任的方向发展,并全力保护儿童的在线隐私和安全,助力孩子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
[关键词] 玩具;智能玩具;数字育儿;童年数据化;游戏媒介化;童年
近年来,玩具变得越来越复杂,玩具制造商正在将娃娃、毛绒玩具等传统玩具与计算软件硬件相结合,从而产制出大批智能玩具。“智能玩具”是由微处理器组成的电子设备,由软件控制,可与用户进行交互,[1]这些玩具集网络技术和传感功能于一体,可连接至在线服务的计算系统中,因此具有对话、教育、记忆、响应孩子需求的诸多功能。2020年全球智能玩具市场规模超过323亿美元,2021—2031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4.40%;预计到2031年,全球智能玩具市场价值会突破541亿美元,[2]可见相关行业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随着大量嵌有触摸屏、应用程序的智能玩具和物联网设备陆续进入家庭,且智能设备均配备了听觉、视觉、触觉、位置、运动、温度、湿度等传感器,会大量捕获和采集儿童的各项生理数据,数据监控日益成为现代家庭的生活常态。随着数据采集点的激增,未来个性化数据采集规模和复杂度都会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这将对儿童的公民身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在儿童长大成人后会损害其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本文尝试以“童年数据化”为主线,深度剖析智能玩具如何改变儿童的学习活动、游戏体验和生存环境,希望揭示出智能技术之于玩乐活动和家庭生活的复杂影响。
一、智能玩具的兴起:缘由、种类及功能
如今,智能玩具正在进入儿童生活,高度强的营销活动吸引父母纷纷入局,孩子从婴儿期就开始大量接触视频、计算机程序、有声读物以及数码玩具,[3]极大地改变了新生代儿童的成长环境。智能玩具在带来快乐、便捷与效用的同时,亦带来了复杂的安全问题与隐私风险,特别是智能玩具会采集儿童的生理、行为、认知、情感、学习、关系等方面的数据,让儿童的主体性受到极大的威胁。
智能玩具有不同的种类及特点,能充分满足儿童的多样化需求。其一是智能互动玩具,这类玩具配备了语音识别功能,儿童可与智能玩具展开自然流畅的对话,以及指示玩具移动、展示各种动作等,以美泰公司推出的Hello Barbie为例,其具有语音识别、对话交互等功能。其二是机器宠物,这类玩具在设计上具备人造生命形式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发展出独特的“个性”,联网后的玩具可以及时更新内容,这意味着玩具如同生命体一样也在“成长”和“进步”。索尼开发的AIBO机器狗和Ugobe研制的电子宠物恐龙玩具Pleo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其三是具有社交、教育功能的机器人,随着儿童和机器人之间的互动性和互惠性日益增强,机器人正在不断完善互动方式以适应儿童的各项需求,如Genesis研制的I?鄄Que智能机器人和WowWee开发的机器人MIP均可提供有趣的互动,为孩子带来完美的玩乐体验。其四是各类编程玩具,它们为小玩家搭建了编程学习平台,例如,LEGO/Logo项目旨在将乐高积木与Logo编程语言相结合,孩子可以通过乐高部件构建机械工程,搭建汽车、摩天轮等,并使用扩展版的Logo编程语言来控制这些物体——电子积木让孩子在搭建和编程的过程中不仅能习得科学知识,还能深入洞察设计、发明的全过程,具备初步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智能玩具是一个集技术前沿、实践向度、理论探索等多重意蕴的复杂问题域。欧美学界对智能玩具进行了深入探究,相关议题包括安全问题、[4]人工智能技术在关系中的欺骗性、[5]儿童虚拟世界的形成及儿童科技中隐藏的政治、[6]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及对移动性(mobility)的追求、[7]真实宠物和机器人宠物的异同、[8]智能玩具在家庭活动中的使用及驯化[9]等。我国学界从教育学、设计学、传播学等视角对智能玩具进行了学理分析:教育学界认为智能玩具为教与学提供了新的资源和认知工具,使游戏化学习、情境化学习、非正式学习更加容易开展,[10]亦有力地推进了STEAM教育的发展,[11]但目前我国智能玩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初期;[12]设计学界探讨了人机交互技术如何更好地适配儿童的学习需求,包括实体交互、增强现实交互、体感交互、机器人交互等在智能玩具中的应用,[13]还有学者总结了智能玩具交互设计的五项基本策略;[14]传播学界认为智能玩具等设备将家庭数据“外部化”,使家庭变成了一个由监控基础设施组成的市场化网络,[15]其强化了儿童玩耍过程中的社会交互性,但游戏媒介化也加速了童年的异化,[16]特别是会引发儿童数据安全和网络隐私的担忧。[17]
超连接、数据化、移动化等趋势彰显了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智能玩具的步调与此保持一致,并在潮流技术、教育升级等营销话术的引领和映衬下高速发展,极大迎合了城市中产家庭的想象,深刻地再现了整个社会的期望及焦虑。父母将购买智能玩具视为是为孩子提供“良好养育”的标志,他们关注智能玩具的教育效益,认为其能够为孩子带来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可以有效激发孩子的潜能,但他们却难以看到智能玩具光鲜面目背后的种种风险。智能玩具虽然没有屏幕,但其在本质上依然是电子媒介产品,玩具公司会利用网络设备采集、分析、转售未成年人的各项数据,大量儿童暴露于数字媒体的种种风险之中。
二、“童年数据化”:现象、成因及影响
智能玩具与传统玩具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多数智能玩具都是混合式产品,即玩具实体归客户所有,但玩具中嵌入的软件则需要遵守玩具公司及技术服务商所设定的各项规则,[18]且用户的各项数据会持续留存于平台之中。作为人类社会的第一代“物联网居民”,应用程序、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工具如今几乎无缝地融入了儿童的生活中,高科技会持续跟踪和监控儿童的行为,记录其生活习惯、健康情况和个人喜好,将儿童的整个生命运转过程转变为单一的“数据形式”。[19]学者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儿童日常生活的“数据化”和“量化”,这些数据成为商业数据化景观的一部分,以生物资本(biocapital)的形式“喂养”给庞大的资本机器,成为现代商业社会可供利用和剥削的新型原料。
智能玩具无疑加剧了“童年数据化”的现象,换句话说,儿童的玩耍实践、游乐生活也被转化为数字和数据,存储在玩具企业的在线平台之中。由于隐私痕迹在网上留存的时间很长,童年时期提供的数据会持续“跟踪”至人的整个成年生活。联网玩具和可穿戴设备的激增,增加了企业收集、分析和使用儿童数据的机会,不仅儿童隐私面临被侵犯的风险,更为未来的社会歧视现象埋下了隐患。
(一)智能玩具导致儿童面临数据泄露和隐私侵犯
智能玩具为年轻一代提供了非凡的学习和探索机会,其中“数据”是智能玩具与传统玩具形成区别的重要要素之一。基于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线上世界和线下生活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通信技术能够促进分布式群体围绕共同利益敏捷行动,从而实现临时性和及时性的聚合、分散与重新组合。[20]如今,互联设备间彼此可以通信,第三方如若获取数据,可以基于用户需求提供柔性化的定制服务,便于品牌快速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和市场份额,为企业带来更高的销售额和利润。智能玩具所产生的数据可以归类为以下三类:其一是自愿数据(volunteered data),即由儿童或家长创建并提供的数据,包括资料信息、个人偏好等;其二是观察数据(observed data),即机器在记录儿童行为过程中捕获到的数据,包括位置、时间等;其三是推断数据(inferred data),即平台借助数据工具来统计和分析用户行为,并将用户个性化信息与社交网站、谷歌地图等媒体做勾连后,对儿童家庭及其成长环境做出评估。[21]智能玩具类型之多,不少均涉及隐私话题和敏感数据,特别是智能玩具会基于GPS功能跟踪儿童位置,将大量隐私图片、视频和音频存储于云端;机器人玩具会在对话中收集和存储用户的交互数据,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不仅会对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伤害,还可能威胁公共安全。
儿童数据为玩具企业实现竞争优势提供了全新的机会,玩具企业会基于商业目的建立信息资料库,将儿童在数字环境中所留下的隐私数据记录在册,之后再通过精准营销手段来向儿童推销产品和服务,但这套运行机制直接威胁到了儿童的信息隐私。信息隐私指的是“个人决定如何、何时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向他人或组织发布有关自我信息的权利”。[22]朱莉·E.科恩(Julie E Cohen)认为,隐私不是一项抽象权利,也不是一种可以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易的静态商品;隐私为社会主体参与边界管理提供了喘息空间,通过这种空间的休整,人们将自己定义或是重新定义为主体。[23]如今,数据生态系统与孩子的生活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监视文化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日益加深,考虑到儿童在生理、认知、情感上的弱点,以及其能力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此玩具在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储存的过程时,应尊重儿童的隐私权利,而儿童个人数据一旦被泄露或被滥用,会导致法律纠纷和法律风险的增加。
然而,“保姆式摄像头”正在撒下更大的网,不仅导致私密的家庭生活暴露于技术监视之下,同时摄影头还在秘密“注视着”儿童房里的所有活动,如果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盗取,不仅会破坏家庭的声誉和形象,还会让孩子处于潜在的威胁之中。事实上,智能玩具存在被黑客入侵并用作监视设备的风险,这缘于玩具中的芯片和传感器往往成本低、质量差,黑客很容易通过技术手段窃听儿童信息或远程控制儿童玩具。如智能玩具Hello Barbie在联网后极易受到黑客攻击,黑客可轻松访问智能娃娃的信息系统、存储文件,甚至能够通过语音方式与儿童进行交流。具有GPS定位功能的联网玩具会泄露用户的位置,当某一用户在特定范围内搜索蓝牙设备时,如若看到智能玩具的名称,就会知道有一个孩子在附近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坏人一旦侵入智能玩具,就极有可能会接管玩偶、机器人或是游戏,给孩子和父母带来威胁和风险,比如黑客会远程操纵玩具去录制私密的家庭对话,通过敲诈勒索非法获得金钱。2017年,一名11岁男孩通过蓝牙设备入侵并且操纵了泰迪熊玩具,将并这一玩具瞬间“武器化”——这个可爱的毛绒玩具会窃取用户密码、远程监视儿童、暴露儿童地理位置等。[24]智能玩具如果会被黑客控制,还会在犯罪分子的远程操控下做出粗鲁举动或是脏话谎话连篇,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展。如英国玩具制造商Vivid Toys一再承诺,其品牌所生产的联网玩具My Friend Cayla所配备的软件可以屏蔽数百个儿童不宜的单词,但是黑客一旦利用网络漏洞入侵玩具,娃娃会在他人的远程操纵下连续爆粗口。[25]目前德国等国的电信监管机构已命令家长销毁或禁用“智能娃娃”,原因就在于该玩具可被用于非法监视,黑客可以在15米的距离内通过蓝牙设备访问玩具,从而监听家庭谈话,甚至直接与孩子进行交谈。[26]
另外,在智能玩具的“协作”下,企业可以轻松收集、分享、分析儿童数据,家庭信息正在遭遇多重泄露的风险。如费雪智能熊的应用程序曾被媒体证实存在多个安全漏洞,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漏洞窃取孩子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和其他数据。香港著名儿童玩具制造商伟易达(VTech)曾惨遭黑客入侵,近500万名父母的姓名、电子邮件地址、密码和家庭住址被窃取,同时包括多达20万个孩子的姓名、性别和生日,以及数千份孩子及其父母的照片、文本和音频聊天记录等,不少专家表示,黑客有可能将孩子与父母联系起来,从而完整呈现出孩子的真实身份和居住地点。
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智能玩具的安全政策,且大部分玩具商往往对数据驱动系统秘而不宣,以免受到公众的监督和问责,像美泰、Toy Talk等玩具企业就不热衷于发布智能玩具的技术说明和安全细则,因此玩具企业的监视行为和数据共享活动多是在儿童及家长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且只有极少数的企业会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有学者对15种联网玩具的安全性进行了测试,发现只有4家企业会对用户数据进行完全加密,其余11家企业对用户数据是部分加密或是根本不加密。[27]这意味着一旦玩具被黑客攻击,其中存储的信息就会被破解和泄漏,家庭将会面临经济和声誉损失;而如果儿童身份类或行为类信息数据遭遇被盗和非法处理,不仅可能抑制孩子发展,让孩子失去自信和勇气,也会给家庭关系带来危机,导致暴力频发或是亲密关系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