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家长参与和幼儿学习品质: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作者: 吴航 王童谣 郭啸尘
[摘 要] 为探讨不同类型的家长参与、幼儿学习品质、幼儿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幼儿家长参与问卷、幼儿自我效能感评定问卷、幼儿学习品质家长评价量表对481名3~6岁幼儿家长进行调查,结合潜在剖面分析的家长参与分型结果,探究幼儿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家长参与类型和幼儿学习品质间的中介作用。此外,采用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分析不同家长参与类型和幼儿自我效能感、学习品质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发现:(1)家长参与可分为四个潜在剖面,即高沟通—高参与型、中沟通—中参与型、低沟通—中参与型和低沟通—低参与型;(2)各剖面的幼儿学习品质存在显著差异,高沟通—高参与型家长参与最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3)幼儿自我效能感在各剖面家长参与和幼儿学习品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低沟通—低参与型家长参与和幼儿自我效能感、幼儿学习品质存在非线性关系,其中低沟通—低参与型家长参与和幼儿学习品质发展之间存在拐点。
[关键词] 家长参与;学习品质;自我效能感;潜在剖面分析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关系视角下家园合作质量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编号:22YJA880060)
**通信作者:吴航,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一、问题提出
校家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020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凸显了新时代全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2022年正式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更是要求“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再次强调和肯定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长参与作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下位概念,主要是指家长为了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家庭以及学校和社区所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1]它既包括亲师沟通,也包括家长参与的在学校、社区及家庭中进行的有利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活动。[2]学前阶段是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已有研究也表明家长参与子女的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学业成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3]家长参与也已被OECD各国认为是助力儿童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政策杠杆。[4]
学习品质是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领域,[5]是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激发个体学习意识并调节个体学习过程的动力监控系统,学习品质通过发起、维持和调控学习来对儿童的学业成就起到预测和保护作用。[6][7]家长参与作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实施途径,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8][9]它能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学业成就以及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坚持、自主学习能力等学习品质。[10][11][12][13]其中,家长的在家参与能够促进儿童形成一种积极的能力感和自主感,有利于儿童的学业成功;[14]家长的在校参与则可以促进儿童调节在校的行为和情绪,促使其提高学习、同伴交往等能力。[15]有研究发现,家长的在校沟通、在家沟通对儿童学习品质有直接作用,家校合作和在校沟通通过在家沟通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发挥影响。[16]在肯定家长参与对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的正向预测作用的同时,现有研究在方法上更多地聚焦于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围绕家长参与的不同活动类型来剖析其与儿童学习品质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每一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都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他们既会与教师进行沟通,也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同时也在家庭里指导儿童,而不同的参与活动类型在不同的家长身上存在程度、质量和关系等方面的不同组合。变量中心的研究方法无法解决家长参与的异质性问题。基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尝试采用个体中心的研究思路,将家长参与的不同活动类型看作相互依赖的系统,在对家长参与类型进行潜在剖面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其对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所发挥的影响。
幼儿自我效能感主要指幼儿个体对自己成功组织和完成任务能力的评估和判断。[17]家长参与作为儿童发展的中间系统,其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需要通过内部微观系统的传递才能体现出来。高水平的家长参与能充分体现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和儿童发展的关注。一方面,它向幼儿传递了“学校生活重要”的积极信息,同时也以榜样示范这种替代经验的方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它通过家长参与中的亲子互动来肯定幼儿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其在发展中付出的努力,帮助幼儿树立“我能行”“我能做”的自我身份形象,进而促进幼儿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美国学者胡佛-邓普西(Hoover⁃Dempsey)等人提出的家长参与过程理论模型也认为儿童自身的成就特质(如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家长参与和学习结果关系的重要变量。[18][19]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高的坚持性,[20][21]进而可以正向预测其学习品质的发展。[22]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幼儿自我效能感在家长参与和幼儿学习品质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一研究假设。
虽然现有关于家长参与和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大部分研究结果依然假设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支持“家长参与越多,儿童发展结果越好”的观点。但有针对中小学生的研究显示,家长参与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非线性的,其中或许存在阈值效应,如家长参与频次与子女学业成绩呈现“倒U型”关系,子女学业成绩随家长参与频次的增加而上升,但经过某一阈值后会下降。[23][24]另有研究显示,家长低度卷入组的学生成绩显著优于家长高度卷入组的学生成绩,[25]即家长的过度参与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如增加学生的逆反情绪、厌学情绪和压力等。[26]这种非线性关系之所以存在,可能是过多的家长参与使得子女在承受超负荷学业压力的同时,又平添家长教育焦虑的映射压力,从而对其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造成消极影响。[27]目前此类非线性关系的研究多聚焦于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上,尚缺乏对学前阶段儿童的研究。[28]因学前阶段升学压力较小,故而大部分幼儿家长对其子女在此阶段的发展期待和教育焦虑与中小学生家长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不同的幼儿家长参与类型和幼儿自我效能感、学习品质发展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
综上,本研究尝试提出一个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多类别中介模型,对家长参与和幼儿学习品质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拟考察:(1)幼儿家长参与的不同类型和特征;(2)不同家长参与类型对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影响;(3)幼儿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家长参与类型和幼儿学习品质中所起的作用;(4)不同家长参与类型与幼儿自我效能感、学习品质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以河南省许昌市、广西省柳州市各两所幼儿园的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收集50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81份,问卷有效率为94.9%。研究对象的子女中共有男孩240名,女孩241名;其中小班幼儿占比39.3%,中班幼儿占比28.7%,大班幼儿占比32.0%。
(二)研究工具
1. 幼儿家长参与问卷。
本研究采用范图佐(Fantuzzo)等人基于爱普斯坦(Epstein)的六种家长参与活动类型编制出的适用于学前阶段的家庭参与问卷(缩减版)。[29]刘倩倩和李晓巍基于国内家长群体的调查数据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30]修订后的家长参与问卷共20题,包括家园沟通、幼儿园参与、家庭参与三个维度。根据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上述家长参与的三个维度既考虑了以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与幼儿学习发展密切相关的微系统为中心的家长参与,又兼顾了家庭与幼儿园联系互动这一中间系统的家长参与。其中,家园沟通指家长和教师就幼儿的进步和经历进行沟通交流,如与教师讨论幼儿在学校遇到的困难、成就等;幼儿园参与指家长在幼儿园中参与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活动,如参加家长会、亲子活动、做家长义工等;家庭参与指家长在家中积极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行为,如提供学习资料、参与幼儿的学习活动、与幼儿谈论学习等。该问卷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法,从1分至4分别代表“很少”到“总是”,分数越高表示家长参与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三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949、0.902和0.906。
2. 幼儿自我效能感评定问卷。
本研究采用经黄薇等人修订的幼儿自我效能感评定问卷,[31]修订后的问卷共6题,由家长填答。该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表示幼儿自我效能感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92。
3. 幼儿学习品质家长评价量表。
本研究采用蔡欣欣编制的幼儿学习品质家长评价量表[32]来测量幼儿的学习品质。该量表共41题,包括创造与发明、主动性、好奇与兴趣、坚持与注意、反思与解释五个维度。该量表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表示幼儿学习品质越好。在本研究中,该量表五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915、0.908、0.865、0.821和0.867。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首先借助SPSS对数据进行清理,运用删除法处理缺失值,删除答题时间过短的数据,并进行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其次,利用Mplus 8.3软件对家长参与进行潜在剖面分析(LPA),判断家长参与剖面及其分布,考察家长参与的不同剖面与其他变量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数据分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利用LPA对家长参与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寻求拟合指标最优模型;[33]第二部分,将得出的家长参与剖面结果作为自变量,利用BCH命令分析家长参与潜在剖面在幼儿学习品质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再次,本研究将家长参与剖面结果作为自变量,幼儿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幼儿学习品质为因变量,借助SPSS宏执行基于Bootstrap的多类别自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最后,本研究将家长参与剖面结果作为自变量,幼儿自我效能感、幼儿学习品质作为因变量,采用R4.3.1软件运用广义相加混合模型(GAMMs)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家长参与剖面与幼儿自我效能感和幼儿学习品质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在GAMMs下依据递归消除法确定阈值,随后根据确定的阈值进行分段线性回归,对分段线性回归和单条线性回归进行似然比检验,若P<0.05代表分段线性回归有意义。
三、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家长参与和幼儿自我效能感、幼儿学习品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呈显著正相关,这为后续中介效应分析提供了支持。(见表1)
(二)潜在剖面分析结果
本研究借助Mplus 8.3对家长参与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将家长参与的潜在剖面依次设置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一般而言,AIC、BIC、ABIC的值越小,Entropy值越接近1,且LMR-LPR和BLRT达到显著水平时,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越好,被认为是最优选择模型。结果表明,在家长参与群体中,LMR-LPR和BLRT两个指标的显著值仅同时在Ⅱ、Ⅲ、Ⅳ类模型的潜在剖面处有统计学意义,且Ⅲ类与Ⅳ类模型的Entropy值在0.8以上,说明这两类模型均有较高的分类准确性。相较于Ⅲ类模型,Ⅳ类模型的AIC、BIC、ABIC的值更小,且Entropy值更大。最后,本研究综合考虑各个指标,选择以Ⅳ类模型作为家长参与的潜在剖面结果。与此同时,本研究选择的剖面模型符合纳金(Nagin)提出的各剖面个体占总体样本的比重大于5%的标准,[34]以及以往有关研究剖面数量的期望与假定。[35](见表2)
根据Ⅳ类模型的结果,本研究认为在样本幼儿家长群体中共存在四种家长参与潜在剖面类别,其中第一类有183人,占38.0%;第二类有146人,占30.4%;第三类有54人,占11.2%;第四类有98人,占20.4%。以家长参与问卷三个维度的得分为依据,本研究对家长参与的四种剖面类别进行命名:第一类中家园沟通、幼儿园参与和家庭参与得分均最低,故命名为“低沟通—低参与型”;第二类中家园沟通、幼儿园参与和家庭参与得分均为中等水平,故命名为“中沟通—中参与型”;第三类中家园沟通、幼儿园参与和家庭参与得分均最高,故命名为“高沟通—高参与型”;第四类中家园沟通得分较低,但幼儿园参与和家庭参与得分为中等水平,故命名为“低沟通—中参与型”。值得注意的是,四种剖面类别中,仅有11.2%的家长归于高沟通—高参与型,大部分家长归于低沟通—低参与型(38.0%)或中沟通—中参与型(30.4%),这表明家长参与总体水平较低。(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