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的时代新挑战: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
作者: 张皎红[摘 要] 在继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当代自然教育基于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重新思考,要求实现让儿童在自然中通过自然获得自然发展的基本含义。幼儿园应改造以往的空间设计思路,为幼儿创设能够让其在自然中学习的园所环境;创新课程组织样态,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以多种形式和方式自主地探索和体验自然,从而自然地实现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与教师主动专业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 自然教育;自然主义;环境教育
虽然人类是自然之子,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以自然的征服者和改造者自居,以致地质学家宣称我们居住的地球已经进入“人类世”。[1][2]然而,人类在骄傲的同时也不能不面对与自然的疏离甚至对抗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3][4][5]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从小实施自然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6]但是,现有的学校教育系统不可能被完全抛弃,如何在人为的学校教育系统中让学生接受自然教育成为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目前流行的做法是让中小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去接受自然教育,如针对中小学的各种外出研学计划。[7]这种自然教育形式因其仍然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且时间与深度都远远不够而受到批评。[8]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也需要重视幼儿自然教育,也就同样面临着如何在幼儿园这种人类自己创设的正规教育机构中实施自然教育的问题。由于幼儿园教育本就强调“大自然是活教材”,[9]提倡把自然资源引入幼儿园,[10]让幼儿在自然中通过自然实现自然地发展,所以幼儿园没有必要像中小学那样在学校之外实施自然教育,而能够就在幼儿园内实施自然教育。不过,这还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现实中这会对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需要幼儿园在深刻认识自然教育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彻底改造现有的空间设计思路与课程组织样态,才有可能实现自然教育追求的价值旨趣。
一、当代自然教育的三重基本含义
当代自然教育与历史上众多思想家、教育家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一脉相承。如卢梭在《爱弥儿》中就明确提出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实施教育。[11]当代自然教育继承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同时又有所扩展,包括以下三层基本含义。
首先,当代自然教育强调教师应在自然中实施教育,让儿童能够在自然中学习。这与当代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思考密切相关。经历恐惧自然、敬畏自然的蒙昧和野蛮阶段,人类逐渐获得掌控和改造自然的技术,为自己确立了在自然面前的主人地位,自然在人类眼中沦为被无限榨取的对象。但正如黑格尔对“主人与奴隶”辩证关系的分析所指出的那样,[12]自然很快以它的人类无法控制的巨大破坏力量彰显了它于人类的前在性,提醒着它是人类存在的前提。人类不得不也只能依赖自然而存在,人类需要重新建立对自然的敬畏态度。而这种态度的形成显然只能通过与自然的接触才有可能实现,也即只有重新回到自然中,切身感受自然让人惊叹的力量,人类才有可能形成对自然的敬畏态度。这使得“在自然中实施教育”成为当代自然教育的第一层基本含义,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与自然在一起的机会。
其次,当代自然教育强调通过自然学习,即自然不仅是自然教育得以开展的环境,而且是自然教育赖以开展的载体。地球的任何地方,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不论大小方圆,都自成一个丰富的生物圈,有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以及支持生命生长的各类非生命物质。[13]自然的丰富能够为儿童的学习提供非常广博的学习对象与学习内容,促进儿童认知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发展。同时,自然的包容能够给予人类以心灵与情感上的极大安慰,促进个体情绪情感的稳定发展和同理心、共情等社会心理的发展,促使个体成长为值得信任和交往的社会成员。此外,把自己重归自然的人类负有照顾自然的责任,这意味着人类需要为了自然的利益而劳动,这无疑为个体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大量锻炼的机会,有助于个体的身体健壮发育。可见,借助自然,儿童可以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丰富机会和大量营养,实现教育促进人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充分的与自然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最后,当代自然教育强调让儿童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像自然那样自然而然地存在和发展。这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被当代自然教育继承,同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人类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必然和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一样,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依循这一规律的发展就是自然的发展,违背这一规律的发展就是非自然的发展,既包括超前教育也包括滞后教育,都无法实现人类个体生命潜能的充分释放。在当代社会,超前教育已经被大家诟病已久。但是,对于滞后教育的弊病,目前大家关注较少,而这也是当代自然教育力图革除的。所谓滞后教育,指的是儿童实际上已经达到一定发展水平,但是成人仍然认为他还小,所以延续着以往的教育,致使儿童失去了运用他已经发展起来的能力的机会。当最后出现“巨婴”时,成人才惊醒,但是通常会把原因归为儿童不愿长大,却不知是成人不愿放手的滞后教育导致的恶果。当代自然教育让儿童回归自然,借助自然实施教育,就是希望实现自然主义的教育理想,让儿童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成长,既不被催促也不被限制,在感受、体验、探索自然中感受、体验、探索自己内在的自然力量,在学会照顾自然、与自然共生中学会照顾自己、与他人和谐共生。
二、创设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的园所环境
长期以来,幼儿园关于环境创设的话题都是围绕着“物”进行的。[14]就班级教室来说,教师关心的是墙面材料、游戏材料与生活用具。就幼儿园整体环境来说,园所领导也会优先考虑各个大楼的室内空间与功能划分,再考虑室外空间的利用与配合。当代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由此面临的首要挑战即是如何改造现有的空间设计思路,让幼儿园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自然学习资源。
幼儿园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有着内在自足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借助人与物的流动,与所在社区的自然大环境进行着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和交流。为实现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的自然教育,幼儿园应善于把自己拥有的这些自然资源转化为可以让孩子们直接探索的学习资源,为此幼儿园可以尝试按照“一桌、一角、一区、一场”的思路重新规划和创设园内环境,以此实现幼儿园空间场域的多元化、持续性与可触及性。其中,所谓“一桌”包括班级“四季桌”和幼儿园“四季桌”,指的是在班级和幼儿园内提供一张或者多张桌子,用于收集和呈现体现四季变化的自然资源,为幼儿提供近距离观察和探究四季变化的机会。所谓“一角”指利用幼儿园的走廊、拐角等室内外角落,打造具有自然美学特征和体现儿童文化的种植、养殖角落,为幼儿提供可触及、可操作的自然资源。所谓“一区”指的是创建具有地方特色、园本特色或班本特色的自然生态区域,充分体现园所的个性化与特色化。所谓“一场”指整体打造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关照每个区域中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生长变化,并为幼儿配备支持其观察、探究和表征自然的各种工具、材料及所需的其他资源。
三、支持幼儿通过自然学习的幼儿园课程实践
除了为幼儿创设在自然中学习的环境,幼儿园还需要想方设法促进幼儿与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的互动。这意味着幼儿园需要改造其课程实践样态,更为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接触的自然资源的探究。为此,幼儿园可以通过创新“一次活动组织、一日活动流程、一月活动安排、一年四季课程”来保证幼儿通过自然学习的有效性。
创新“每次活动”的组织方式。自然因其丰富与多样,本身就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持续进行。所以,在当代自然教育理念下,教师组织的每次活动都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主导的方式,而更为关注幼儿自发自主的探索行为,强调幼儿的多感官体验、多维互动交流、多元化表征,从而让幼儿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实现自然的教育功能。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发挥的作用是在每次活动前帮助幼儿增强探索兴趣,明确探索任务,约定探索规则;在活动中,支持幼儿以个体、集体、分组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展自然探索活动,获得在认知、技能、情感、自主性等多方面的自然发展;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分享活动感受,展示活动结果,讨论所遇问题,总结梳理经验,深化提升认识。只有教师在活动中尽量“退后”,幼儿才能获得与引入幼儿园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充分互动的机会,从而才有可能在主动探索和自主体验自然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创新“一日流程”的作息安排。幼儿园还可以通过改变以往刻板、机械的一日流程,制订更具弹性的作息安排的方式,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与自然互动。以一日流程中的“户外课堂组织流程”为例。以往在组织户外课堂时,其流程一般都是嵌入一日生活流程中,教师必须按时开始和结束,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否则就会影响前后活动安排。幼儿在这样的流程中实际是被催促着行动,没有足够的时间探索和体验自然。为消除这一弊端,幼儿园可以把户外课堂的组织改造为从“提前预知”“现场准备”到“完成共识”“开展活动”再到“即时回顾”的流程,以让幼儿能够不紧不慢地进入自然、接触自然和探索自然。其中,“提前预知”环节是指教师会在每周固定时间向幼儿预告下周户外课堂任务单与活动公约,让幼儿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现场准备”指教师提前到达户外课堂现场,进一步检查前一天所做准备是否到位,幼儿则根据教师提示获取资源包或者装备,然后根据地图的引导自主到达户外课堂的活动场地。“完成共识”指根据班级活动公约,幼儿主动完成需要自己做的若干事情,如放置挂牌和水壶等个人物品、签到、完成游戏计划等。“开展活动”指幼儿根据任务单自主选择和开展各项户外活动,教师根据分工只扮演保护人、参与者或引导者的角色,从而把活动的自主权充分地交给幼儿。“即时回顾”指根据活动需要,采用活动中或活动后现场回顾的方式,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感所获。经过这样的流程改造之后,幼儿可谓全程参与了整个户外课堂的组织、进展与回顾,获得了与户外自然充分互动的机会,从而使其通过自然的学习有了时间上的充分保障。
创新“一月活动安排”。为了让幼儿能有各类自然学习和体验活动,幼儿园在安排一月活动时应关注大自然的发展变化,架构和推广“自然日”系列活动,具体可以包括“自然耕种日”(结合四季变化开展种植、饲养等活动)、“自然挑战日”(开展户外运动大循环)、“自然阅读日”(户外阅读、戏剧表演等)、“自然艺术日”(户外艺术课堂)、“自然畅游日”(全园畅游,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活动)、“自然劳动日”(与孩子一起户外劳动)、“自然美餐日”(制作自然美食),等等。
创建“一年四季课程”。幼儿园还可以依据一年四季的自然节律变化和节气特点,制订四季生活计划,形成四季节庆活动,如每一个季节聚焦一个重点内容,形成春野、夏野、秋野、冬野等“四季活动”。每个季节又可以结合不同的主题进行拓展,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帐篷节、野菜节、花朝节、戏水节、晒秋节、篝火节等活动。通过挖掘四季节庆活动课程的生长点,教师能够关注到幼儿身体动作的参与和多感官的运动感知,[15]让幼儿在自然中通过自然学习,促使幼儿获得真实有效的自然发展。
总之,通过为幼儿创设在自然中学习的空间场域,支持幼儿通过自然开展各种学习探索和体验活动,幼儿园从根本上改变了幼儿原有的在园生活方式,让幼儿从跟随教师走的被动安排中解放出来,让幼儿的在园生活回归自然,从而有可能获得自然而然的发展,实现作为儿童真正应有的自然生存样态。与此同时,幼儿园实施自然教育还会变革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促使教师更深刻地思考幼儿与课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促进幼儿自然发展的同时也收获自身在专业上的自然发展。
参考文献:
[1]CRUTZEN P J, E. F. STOERMER. “The Anthropocene”[J]. Global Change Newsletter,2000(41):17-18.
[2]顾朝林.面向人类世的中国地理学发展展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5):31-36.
[3]郝宝龙.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森林培育问题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2):178-179.
[4]李琪.城市角落空间类型、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J].住宅科技,2021,41(11):1-7.
[5]刘贤春.应对自然缺失症[J].环境教育,2016(09):50-52.
[6][15]邢容,孙瑞莉.基于亲自然教育的幼儿感觉统合课程研究[J].林区教学,2021(07):80-82.
[7]杨静,侯智勇.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以老观镇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2(04):43-48.
[8]林青.短线研学旅行的产品开发困境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3):20-21.
[9]张洋.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21(12):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