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导向: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政策的国际趋势与本土实践
作者: 梁慧娟[摘 要] 鉴于有关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研究揭示过程质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影响更直接且更关键,世界各国先后采取了完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数据收集与监测等诸多政策,同时强调评价标准就应是实践标准,以充分发挥质量评价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导向与支持作用,实现过程导向的质量评价、发展与保障的一体化。借鉴国际政策有益经验,我国教育部于2022年初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亦将幼儿园保教过程质量作为质量评估的着力点,对应“评什么”和“怎样评”给出了明确指引,其所提考查要点实质也是把抽象的“高质量”保教理念具体化为教师可参照执行的行动框架、实践路径与教育策略,以此构建质量评价与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的评价机制,实现“以评促建”的根本目的。在贯彻落实此评估指南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不要过度关注地方标准文本的完美化,也不要把幼儿园教育质量窄化甚至异化为园所特色,而应加强本土质量评价研究,引导幼儿园追求卓越,从“遵循标准”走向“超越标准”,不断提高以过程质量为核心的保教质量,促进所有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教育质量;质量评价;过程质量
儿童能从幼儿园教育中获益多少,取决于其所接受的教育质量水平。[1][2]只有高质量的早期保育与教育方能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对处境不利儿童来说尤其如此。[3][4][5][6][7]目前,普及或准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在绝大多数国家已变为现实,[8]因此近年国际上早期保育与教育决策争论的焦点已从增加家长可负担的早期保育与教育服务转向提升早期保育与教育质量。[9]幼儿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质量评价的正确导向与科学指引。①我国教育部于2022年初颁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将幼儿园保教过程质量作为质量评估的着力点,对过程质量评价应“评什么”和“怎样评”提出明确指引,这是我国在广泛借鉴国际政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之路的成果。为有效贯彻《评估指南》,需要我们深刻阐释和领会其重视过程质量的政策意蕴与价值导向,并注意加强相关研究和避免过度追求地方标准文本的完美化等问题。
一、国际政策经验:过程导向的发展趋势
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②指引下,发展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已成为各国学前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追求。但是,在普及学前教育的同时提高质量,对各国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0]在公共财政普遍紧缩的背景下,各国决策者不得不在投资结构质量要素与投资以师幼互动质量为核心的过程质量要素之间进行权衡,故需了解与此决策相关的研究证据,并考虑如何在特定情境或权力约束下作出有效政策选择。[11][12][13]
(一)有助于提高过程质量的政策工具
目前各国决策者与研究者已就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内涵达成了共识,认同它是“一个具有复杂、多维结构的概念,包括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14][15]进而,政策视域对幼儿园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旨在通过重新定义“质量”而将其界定在那些更便于政策制定与调整的特征之上。[16][17][18][19]鉴于过程质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影响更直接且更关键,决策者希望有更多这方面的研究证据支持,以建构有助于提升过程质量的政策工具。[20]
2017年至2020年,经合组织在欧盟支持下③启动了一项名为“政策评论:超越监管的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质量”(Policy Review: Quality beyond Regulation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以下简称“超越监管”)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特别聚焦如何采取有效政策措施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21][22]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质量政策制定与执行应以最大限度促进幼儿园中有意义的互动为核心目标。[23]2021年,经合组织发布了全面反映“超越监管”项目研究成果的《强壮开端Ⅵ:促进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中的有意义互动》(Starting Strong VI: Supporting Meaningful Interaction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以下简称《强壮开端Ⅵ》),明确提出了如下有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的政策工具箱。
1. 完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治理,增加资金投入。
制订或修订国家质量标准,推进质量治理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并加强幼儿园教育质量综合治理,同时增加旨在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资金投入,是各国提升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的首选政策工具。[24][25]
目前各国幼儿园教育质量标准的内容重心由结构质量指标转向过程质量指标,以后者为主体并赋以高权重。如澳大利亚的《国家质量标准》(National Quality Framework,NQS),在其7个质量领域中直接指向过程质量的就有4个:课程框架与实施、健康与安全、师幼关系及互动、与家庭和社区合作。[26]同时,各国制订国家质量标准的政策实践呈现出从关注最低质量标准到最佳质量标准的转向。如德国的《0~6岁幼儿日托机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手册》描述了“最佳专业实践”可能的方向、条件及处理方式,体现了“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27][28]其目标是指引幼儿园学习共同体围绕评价指标开展关于教育内容、观点和态度的深入讨论,识别和保证已实现的目标,并为未来设定目标,以逐渐接近“最佳专业实践”的标准。[29][30]从最低质量标准到最佳质量标准,表明国际上幼儿园教育质量治理方式已从单一的监管走向了以发挥质量评价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导向和改进功能为核心的多元治理方式。
幼儿园教育的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为幼儿园教育质量建设与发展服务的质量评价,离不开政府充裕的资金支持。[31]在全球经济危机和政府教育财政投入压力普遍增加的背景下,各国决策者希望更多了解早期公共投资的成功经验,据此确定需要改进的领域。[32][33]其中,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幼儿园教育服务以助其跟上学习与发展的步伐,始终是政府投资幼儿园教育的关键动机之一。[34]此外,为使公共投资效益最大化,决策者关心未来如何通过研究确定旨在提高过程质量的最佳投入水平,并考察其与结构质量投入政策(如提高师幼比、减小班级规模、增加服务时间)之间的平衡。[35]
2. 完善课程框架与教学法,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课程框架设定了教师可用以促进儿童发展、学习和福祉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准则。教学法指教师使用的保育和教育方法,与课程实施密切相关,为不同的课程模式奠定基础。课程实施指教师实施国家、地区或地方课程的过程,与教师如何理解和调整课程以满足儿童特定需求,及如何应用课程文件有关。[36][37][38][39][40]其中,课程框架处于核心地位。它可以确保幼儿在不同教育环境中皆获得相对均衡的教育质量。[41][42]缺乏统一的课程框架会导致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下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显著差异,且可能造成儿童在幼小衔接中面临更严峻的挑战。[43]
经研究证实,完善课程和教学法可以提升幼儿园教育的过程质量。在这方面有益的政策经验包括:①以适合儿童发展阶段的课程框架确保儿童的全面发展;②通过教育实践为教师实施课程框架提供支持;③充分利用课程框架支持家庭和社区更深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④加强对课程框架实施过程,特别是对幼儿园中各类互动的监测。[44]这类政策工具的应用鲜明地体现了多元政策工具组合以增进过程质量、增强综治效能的特点。此外,由于“完善课程和教学法”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两项政策措施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把与课程和教学法相关的内容纳入教师职前和在职培训的政策探索也受到了很多国家决策者的关注。[45]
3. 促进教师和园长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46][47][48][49]教师须接受全面的职前培养和持续的在职培训,并享有支持性的工作条件,方能有效参与高质量的互动,并有足够的专业自信不断创新。[50][51]园长则在创设确保质量的组织条件及管理战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也需要获得适宜的培训和支持条件才能成为最有效的管理者。[52]因此,促进教师和园长专业发展、改善教师工作条件亦被作为提升过程质量的关键政策工具。
各国在这方面积累的有益政策经验包括:①提高教师任职资格要求并改进师资职前培养项目质量;②支持所有师资(包括教师、园长及其他保教人员)的专业发展;③确保工作条件能够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专业人员;④就组织管理如何为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和园长专业发展提供最佳支持达成共识。[53]可见,这一政策工具的应用是通过改善教师任职资格、职前教育、工作条件等结构质量要素来促进教育过程质量的提升,表明幼儿园师资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对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提升至关重要,其中教师职前教育(任职资格)对师资专业水平的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完善幼儿园内部管理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
4. 促进家庭和社区的参与。
家长参与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社区参与是家、园教育之间的“连接器”,是支持父母减压和做出明智选择的“社会网络”、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维护公共秩序的“环境”及“提供资源的资源”。[54]具体来说,“家庭和社区参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课程和教学法”政策工具的支持上。
由于各国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政策刚刚起步,政策探索的重心仍放在“课程和教学法”及“教师专业发展”上,故关于如何促进家庭和社区参与以提升过程质量的经验还不是非常充分。就现有积累的经验来说,主要包括:跨越行政边界,充分认识家庭和社区参与对于幼儿园教育政策及相关社会政策的重要价值;阐明家庭和社区参与的目的,确保政府、园长及教师知晓促进其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效策略;根据家庭背景和需求建立沟通渠道和方法体系;积极总结和宣传家庭与社区参与为幼儿学习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55]
5. 加强幼儿园教育质量数据收集与监测。
质量监测在确定幼儿园教育是否及如何支持儿童发展和福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助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对政府问责的有效回应,故成为各国提高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的有力政策工具。[56][57][58][59]
虽然各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测政策与实践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①不断加强监测,以回应政府对幼儿园教育质量投入效益和质量提升的问责;②改进监测方法和过程,其中结构质量监测的目的在于检查各类保教机构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过程质量(尤其是师幼互动质量)监测的目的在于确保师幼互动质量;[60]③国家质量框架在监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④对幼儿园教育服务质量、教师质量、儿童学习与发展质量等的监测通常整合实施;⑤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质量监测逐渐接轨;⑥质量(尤其是服务质量)监测结果愈加公开化。[61]
从质量监测内容来看,各国在监测过程质量时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师幼关系和互动、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合作、教师敏感性、教师对儿童个别化需求的回应、年龄适宜性实践、课程实施和教学法。[62]政策实践中,各国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监测最多的3个领域分别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法、师幼关系和互动、幼儿园教育整体质量。教师敏感性因其评价主观性过强而成为最少被监测的过程质量领域。[63]
从质量监测方式来看,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最常见的外部评估方式是督导,旨在确保有效的问责和机构监管;内部评估的主要方式是自我评估,目的在于改进保教实践,提高教育过程质量。[64][65]然而,各国现有质量监测系统偏重对幼儿园的监管,很少涉及对幼儿园各类互动质量的监测,亦不强调质量改进。因此,政府有必要检查其监测系统收集和跟踪过程质量信息的程度,以便为持续改进质量的政策提供证据支持。[66]总体来说,各国对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的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滞后于其他过程质量政策工具的探索与应用。如何建立和完善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监测系统并有效发挥其改进过程质量的积极作用,是各国今后共同面临的挑战。
(二)注重发挥质量评价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导向与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