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 宋月[摘 要]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不仅是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活动,还是融合感性和理性的创造性活动,更是培育幼儿创造力、审美素养的完整经验活动。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的构建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推动幼儿园高质量发展。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的构建需要建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课程目标,建构由内而外不断扩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建构从局部到整体的课程资源开发体系。幼儿园创造性课程的实施需创设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提供方便可用的支持性材料,采用多样的教学策略,提升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
[关键词] 创造性美术活动;幼儿美术教育;幼儿园课程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艺术创造力可以更好地启动个体在科学、文化等领域创造力的发展,[1][2]这种内蕴审美与创造之间的一致性在儿童身上得到了良好的结合。[3]创造力作为儿童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培育儿童的重要目标,它旨在将人类个体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发展与其感性经验基础以及原发性思维密切相关,[4]而幼儿园美术教育则是触发儿童原发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幼儿还原生活经验、表达对美的感知、寄托情感与愿望以及抒发想象的过程,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中丰富的语言输入、多样化的美术媒介、自由表现机会的提供等都为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支持。[5]可以说,幼儿美术教育是承载发挥儿童创造力,提升儿童审美素养的重要内容。[6][7]然而,这种极富创造力的美术教育活动,在当今幼儿园教育场域中仍难逃技能教学的窠臼,幼儿的审美素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美术教育环境的创设和美术材料的提供仍不够完善,教师的美术教育素养以及评价能力明显不足。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提升幼儿的创造力水平是本文意欲探索的关键问题。
一、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
(一)培养幼儿创造力品质
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实现幼儿创造力品质发展是幼儿教育的追求之一。创造性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以创新美术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实现幼儿创造力素养发展为旨趣的育人理念,为达成幼儿创造性思维及其品质目标提供了路径。台湾学者刘文潭认为,创造力既可表现为好奇和想象力,还可体现为概括、分析和批判能力,或者利用偶发事件找到新发现的能力。[8]这一论述将艺术活动中的幼儿创造力发展从单一的美学范畴拓展到了个体发展的一般层面,并涵盖了个体发展在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的要求。无疑,这极大丰富与发展了以幼儿创造力发展为核心的创造性美术教育的深刻内涵。首先,创造性美术教育致力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想象力和好奇心是驱使幼儿进行新的尝试的内在动力,创造性美术教育应该通过提供新的视觉形象来不断激发幼儿对新事物的想象,促使他们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多样态表征。其次,创造性美术教育致力于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美术教育通过丰富幼儿的经验感知和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来促使幼儿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以此实现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把握。再次,创造性美术教育致力于培养幼儿的分析和批判能力。创造性美术教育必须在感性的基础上发展幼儿的理性能力,让幼儿能够将意识捕捉到的各种具有创造性的观点或想法经由缜密的分析而转化为具体的创新行为。最后,创造性美术教育致力于培养幼儿高度独立的创新人格。创造性美术教育应该要使幼儿发展出内在的创新品格,时刻树立创新的意识和信念,并具备将创新意识付诸实践的能力和意志品质。
(二)促进幼儿教师综合素养发展
创造性美术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甚至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性美术活动指向的不仅是如何去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作美,而是要通过优化提升幼儿的思维品质和经验水平来改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幼儿教师需要具备创造性美术教育的知识、创造性美术教育的能力、创造性美术教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首先,幼儿教师需掌握创造性美术教育活动的知识,拥有丰富的经验储备,比如美术的基本知识、美术教育的基本知识、儿童美术教育的特征、儿童审美基本知识等。[9]二是幼儿教师应具备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所需的技能技巧,比如具有较强的绘画能力、手工工艺造型能力、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实践能力等。三是幼儿教师应有一定的幼儿美术教育理念,有着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美术作品中的情绪情感表达等。创造性幼儿美术教育不仅是教师基本素养的展现,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幼儿学会审美,学会美的体验。这一更高的要求促使幼儿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需要具备高阶的审美素养,促进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推动幼儿园高质量发展
创造性美术教育活动区别于幼儿园的常规美术教育活动,它在认知上深化和拓展了美术的价值范畴,将艺术与创造力联系起来,这就使得美术活动中的感性经验不再仅仅是一种个体性经验,而是进一步上升为普遍性的思维活动,让幼儿可以在个性中发现规律,在规律中发现个性。[10]这一将审美素养作为培养幼儿的新思路与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一脉相承,在二者合力之下,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内容来源广泛,课程组织结构严密,课程时间灵活,课程评价多元,能更好地支持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深度发展,推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高质量发展。
二、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的构建
(一)课程目标建构
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构建应首先关注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将审美素养作为培养的重点,同时注重儿童完整经验的整合。具体来看包括:培养幼儿的兴趣、想象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感性、天性和个性;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创作和评价;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情趣,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二是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应有一定的认知目标,具体包括:了解美术教育课程所需的材料,如笔、纸、颜色等;了解美术相关的活动,如绘画、手工等;了解美术作为艺术所蕴含的知识与经验。三是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应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幼儿的技能,具体包括:能初步运用身体动作来进行美术活动;能在美术活动过程中进行互动交往;能初步表达对美的评价和认知;等等。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抓手。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组织需要充分设计和组织,以达成培育儿童创造性、提升儿童审美素养的目标。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构建以幼儿生活场域为抓手,以儿童活动为重点,以儿童游戏为基本方式构建课程内容结构。一是构建园内园外、班内班外、课内课外相互联系的课程实践场域。幼儿园内进行“课堂美术教育”“美术主题展”“美术活动区”,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主体性,创造条件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育幼儿自主审美素养。幼儿园外充分挖掘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资源,“亲子美术教育”“户外美术写生”“美术节日参与”等课程实践,塑造个性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体系。二是对课程进行统整,实现课程意义和价值的最大化。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索性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其中基础性课程以课堂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它的占比设置为60%;拓展性课程包含主题活动和家园活动两种,其占比为20%;探索性课程包含社团活动和游戏活动两种,其占比为20%。
(三)课程资源
地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要素,将其开发出来并应用于美术教育活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创造性的过程。[11]一是以幼儿园为圆心,探寻园内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智慧,引导幼儿创造美术教育的资源;培育幼儿教师的美育素养,调动幼儿教师参与美术教育活动、创作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二是以社区为半径,挖掘近邻的教育资源。比如地处巴渝地区,可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舞动的铜梁龙、石上脸谱、大足睡佛、川剧脸谱和北碚剪纸,风景名胜如洪崖洞、磁器口、重庆古城门、江边古镇和吊脚楼,饮食文化如火锅、重庆小面和串串,人文风情如索道传情、苗族文化、坛中木、晒衣节、陶艺、古镇晒布、扇中色和巴国古文。三是以中华文化为背景,寻觅幼儿美术教育资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既能丰富幼儿美术教育资源,又能培育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的实施
(一)创设良好环境,为幼儿创造力发展营造浸润式吸收氛围
具有创造性的环境能够支持幼儿更好地发展创造力。[12]美术活动以美术作品本身丰富的色彩、多样的构型与新事物的创造产生联结,启迪着儿童不断在既有形象的基础上去突破认知的局限。幼儿的这种创造并不一定是发现人类未曾发现的新事物,只要突破了其既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我们就可认为其行为是具有创造性的。[1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鼓励幼儿自主创作对儿童个体而言就是创造。一方面,创设富有创造力的物质环境,可将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文化和生活化美术材料有机地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亦可将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美术作品布置于幼儿园的环境中,打造儿童友好的幼儿园美术教育环境,让幼儿在丰富多样的画面或物体形象当中去体验世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创设富有创造力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平等、友好的师幼关系,充分挖掘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及其家庭参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体验参与的乐趣和满足感。
(二)开发与利用生活化活动材料,为幼儿创造力发展提供支持条件
生活化的材料具有低结构性,以原生态或者多样化的方式投入到幼儿的美术活动当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个性化美术创作兴趣,可以更好地提升幼儿的美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此,幼儿园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生活化材料进行分类,为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依据材料的不同属性,生活化材料可以分为生活材料、废旧材料和自然材料等基本类型。教师在对材料进行分类后应该引导幼儿认识不同材料的功能特性,让他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时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材料。另一方面,因为幼儿的经验域并不宽广,此时教师可以先尝试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的组合方式供幼儿参考。教师应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并通过不同的材料将他们脑海中的形象表达表现出来。开发和运用低结构生活化材料可以很好地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一物多用在幼儿的运用下甚至可能产生“无中生有”的结果,这便实现了发展幼儿创造力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在艺术上创造了新的美术形式。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策略,提升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
创造性美术教育活动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美术教学策略,选用贴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教学、音乐教学和情境教学策略来组织美术教学活动。美术作为一种感性和理性高度融合的活动,愉悦和有代入性的情境是激发个体创作灵感的基本条件。具体而言,游戏教学策略可以采取听游戏、想游戏和说游戏三种基本类型,其目的在于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来想象和表达他们心目中的美。音乐教学则是将音乐富有表达力的声音转换为美术作品中的线条、构图以及色彩,将音乐传递出来的情感以完整的画面意境呈现出来。这种艺术的转换的作用在于,它是以整体的方式唤醒幼儿个体的心灵与灵魂,从而让他们得以以更具个体性的方式来表达自我。情境教学则借助具体的故事情境、画面意境或者角色体验来激发幼儿的美术创作热情,以便让幼儿自身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创造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衣新发,胡卫平.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启动效应及领域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22-30.
[2]钱初熹.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J].艺术百家,2010,26(3):48-53.
[3][4]王懿颖.艺术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J].教育研究,2005(08):72-77.
[5]黄立安.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167-181.
[6]许鸿.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J].东北师大学报,1994(05):91-94.
[7]王昆,郑竞翔.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4(0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