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戏曲文化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

作者: 陈清淑 王雨晴 何京玉

[摘 要] 地方戏曲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其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表现形式与儿童的发展需求、发展特点高度契合。以地方戏曲茂腔为内容开发幼儿园园本课程可以更好地发挥戏曲的育人功能。茂腔戏曲园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拓展幼儿的经验,发展幼儿的道德与情感,培育幼儿的审美和想象力。幼儿园应基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关注茂腔课程建构的全员性、过程性和全面性,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拓展茂腔戏曲的育人空间。

[关键词] 传统文化;地方戏曲;茂腔;园本课程

地方戏曲是流传于一定地区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和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鲜活的现实性。现今流传于各地且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达300多种,其中多数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地方戏曲集文学、美术、音乐、武艺、舞蹈等要素于一身,它以厚重的历史和生活沉淀、多样的主题承载以及丰富的表现形式而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培养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2][3][4]是幼儿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地方戏曲的优秀代表,山东地方戏曲茂腔现流传于青岛、潍坊、日照等地区,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是融合方言、风土民俗而形成的具有多种声腔的戏曲,它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彰显地方特色的同时又具有醇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凸显了地方戏曲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所具有的生活、艺术、文化和教育功能。以地方戏曲茂腔为载体开发园本课程,可以更好地培育幼儿的情感和精神,引导他们在感知、参与茂腔中获得身体、心智和精神的协调发展。

一、地方戏曲茂腔的艺术特征及其幼儿教育价值

茂腔一般被认为起源于清代,属于肘鼓子声腔系统,其发展经历了本肘鼓和冒肘鼓两个演化阶段。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茂腔扎根于民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胶东半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茂腔吸收了柳琴戏、京剧、河北梆子等多个剧种的优秀元素,在记录和再现地方生活的同时又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合在不同的剧目中,进而从一种自发的民间表达跃升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5][6]茂腔在剧目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具有突出的特点。茂腔剧目众多,不仅包含表现男女爱情、家庭伦理等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易懂的生活小戏,同时也涵括历经时间积淀而成的“四大京”“八大记”等传统大戏。这些剧目小则叙述个人日常生活,大则彰显社会伦理大义,为丰富当地人民生活与精神、启迪民众智慧与道德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管是源自日常生活还是历史与文化,茂腔在表现形式上都经过了高度的艺术加工,夸张的舞台设置、抑扬顿挫的旋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演员出神入化的神情动作等无一不彰显了茂腔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艺术的特点,它可以唤醒一个人对生活、生命以及自身原初经历的最为原始的情感。

茂腔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服务生活,它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将其应用于幼儿园课程教学具有很大的儿童发展价值。第一,茂腔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与经验,让幼儿从丰富的剧目中获得更丰富的认知。茂腔多取材于本地生活,当地的风俗人情、地理风貌、民间故事等都可被编入茂腔曲目,这些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曲目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增长幼儿的知识。第二,茂腔可以启蒙幼儿的道德伦理,培育幼儿良好的文化与社会意识。[7]茂腔中的经典剧目“四大京”“八大记”进一步从对日常生活的叙事走向了对人类道德以及社会伦理的刻画,当将抽象、晦涩的伦理道德融入鲜活的戏曲后,戏曲人物所呈现的社会角色能够更好地引起幼儿的共鸣,幼儿可通过观察戏曲人物的言行来习得和内化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与伦理。第三,茂腔可以培植幼儿良好的情感与心理品质,培育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地方戏曲具有重要的情感培植功能,不管叙述的是幼儿能够感知的人物或事件,还是仅仅是作为幼儿生活的一种常在,茂腔都能与幼儿原初的情感联结起来,让幼儿通过共情或者自我觉知的方式去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第四,茂腔可以培育幼儿的审美与艺术素养,发展幼儿的想象和艺术表达能力。茂腔剧目是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的,不管是剧目情节还是舞美动作,茂腔都可通过雅俗唯美、充满无限遐想的戏曲美学来激发幼儿对美的感知和表达,培育幼儿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想象。第五,茂腔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够持续且深度地开展自主学习。多数茂腔剧目内容贴近生活,并在语言表达、人物形象、动作、舞台设置等方面契合了幼儿的学习特点,[8]符合幼儿直观性、泛灵性的审美心理,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幼儿通过角色代入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

二、地方戏曲茂腔戏曲园本课程的建构原则

将传统戏曲文化融入园本课程必须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需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对茂腔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再循序渐进地将其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在开发茂腔戏曲园本课程时,教师在直接应用茂腔戏曲资源的基础上,还要将茂腔这一文化表现形式与其他课程内容相结合,以此来全面发挥茂腔戏曲的教育功能。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地方文化,茂腔的众多剧目塑造了不少爱家报国、勇敢机智的正面人物形象,传递出的积极的价值观对于发展个体道德、培育社会风气和增进国家福祉至关重要。[9][10]从文化的传承以及以文育人的价值取向出发,茂腔戏曲园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要凸显茂腔的文化内核,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地方文化的趣味性和生活性,[11]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茂腔剧目,以日常生活和游戏为基本手段,以幼儿的生活、游戏和环境为起点,专注于幼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协同发展,建构“看—探—演”三级进阶的茂腔课程内容体系。

首先,以幼儿的生活、游戏和环境为逻辑起点,创生以儿童为本的茂腔戏曲园本课程内容。幼儿的学习以日常生活和游戏为基本手段,他们通过环境来进行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12][13]因此,茂腔戏曲园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紧密围绕幼儿的学习特点来展开。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投放茂腔戏曲材料并引导幼儿自主开展游戏,让幼儿在自主探究中去生成课程,如“我是小武生、小武旦”“穆桂英巧避敌人”等;二是全方位创设茂腔戏曲学习环境,利用茂腔角、茂腔长廊、茂腔博物馆以及班级内区域环境,提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茂腔元素融入幼儿园环境,进而形成隐性的茂腔文化课程,如“华彩的生角服饰”“我为小花旦做衣服”等;三是从幼儿生活或者周边的茂腔资源出发开发不同系列的茂腔戏曲园本课程,如文化领域的“有趣的方言”、社会领域的“欢迎来到忠诚国”、自然领域的“神奇的生角不倒翁”等。

其次,以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基点,将茂腔戏曲资源与幼儿园五大领域进行整合。教师可以从茂腔经典剧目中挖掘包含各种优秀品质且通俗易懂的素材,通过故事将不同的戏曲元素融入到幼儿园五大领域当中。例如,将戏曲的起源、行当、表演常识融入语言领域,引导幼儿在欣赏茂腔经典曲目《三子争父》的故事中理解孝顺的内在价值;将茂腔开发为“茂腔小剧场”“梨园角色屋”等区域活动或者“走进生旦净末丑”“勇敢是什么”等社会活动,促使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将茂腔的人物勾画、脸谱描绘、服装穿着、背景渲染以及道具制作融入区域游戏,引导幼儿在欣赏、表演和传唱茂腔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美;将茂腔戏剧中的动作如唱、念、做、打等融入健康领域,引导幼儿在程式化的舞台生活中培养坚毅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将茂腔戏曲中的角色、服饰、道具等元素融合进科学领域,通过妆造上对称的花纹、不倒翁形象等来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深化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

最后,以主题活动为组织形式,以“看茂腔”“探茂腔”“演茂腔”为线索设置递进式的课程内容。小班课程应主要以感知和发现茂腔为主,通过戏曲欣赏来激发小班幼儿对茂腔的探索兴趣,引导他们理解故事的生活和文化内涵。中班课程应重点引导幼儿感知茂腔的唱腔、念白及音乐板式等,通过诵唱、学唱、模唱经典剧目来激发幼儿对茂腔的喜爱。大班课程应通过提取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创编戏曲故事和舞台动作,引导幼儿学习茂腔表演中的基本技巧,鼓励幼儿大胆参与茂腔舞台表演和道具的设计制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表达和表演能力。以看、探、演的方式来设置递进式的茂腔戏曲园本课程符合幼儿的学习发展规律,教师在设置茂腔戏曲园本课程时,须从具体的形象逐步过渡到幼儿的内在体验和深度认知加工,这样方可使茂腔戏曲园本课程能够始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的经验、认知和情感发展走向深入。

三、地方戏曲茂腔戏曲园本课程的建构路径

茂腔在成为课程资源之前首先是一种专业性较高的艺术资源,幼儿园在建构茂腔戏曲园本课程时须秉持开放性思维,将所有支持性因素都纳入园本课程的建构过程,不断提升课程建构的完备性。

第一,建构全程、全员、全方位茂腔育人课程体系。园本课程的规划和设计必须以园为本、以儿童为本,利用开放包容的社会系统、多元优化的课程促进儿童身体、心理、认知以及精神的发展。[14][15]茂腔戏曲园本课程的建构应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确立全方位规划、全员以及全程参与的茂腔戏曲园本课程建构思路。在建构过程上,茂腔戏曲园本课程的建构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大班单线实施拓展到大中小班全面实施,实现学前三年全程覆盖,实现全程育人。在建构主体上,茂腔戏曲园本课程要从幼儿园拓展到家庭和社区,建构“四位一体”的园本课程建构网络。在建构对象上,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载体,将集体活动拓展到环境营造、游戏活动、一日生活等方面,强化茂腔的全面育人功能。

第二,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专业剧团、高校专家共同参与的五维园本课程创生机制。茂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涉及的知识体系也颇为庞杂,因此茂腔戏曲园本课程的建构要以专业剧团为依托来甄选和开发茂腔戏曲资源,以高校专家为引领来创建茂腔戏曲园本课程,以幼儿园为主体来促进茂腔戏曲与教育的融合,以家长为课程参与者和评价者来丰富和拓展茂腔的教育表现形式,以社区为阵地来展示和传播茂腔戏曲教育成果。幼儿园要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课程创生功能,最大限度统合各类教育资源,推动茂腔戏曲园本课程的建构不断走向系统和深入。

第三,搭建“1+X”茂腔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园本课程有利于发挥实践的启发、反思、带动与促进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幼儿园应通过深入挖掘茂腔文化资源,根据幼儿兴趣点以及教育目标对茂腔资源不断筛选和创编,借助多样化手段构建“1+X”茂腔资源共享平台,供幼儿园之间交流借鉴。首先,幼儿园可编写系列茂腔戏曲园本课程书籍,为茂腔融入幼儿园的方法与途径提供支持,如《茂腔教育故事》《幼儿茂腔绘画集》等。其次,搜集茂腔戏曲中的优秀经典片段,根据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对茂腔进行适当删减和加工,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语言、动作,改编成儿童喜闻乐见的戏曲活动,如父亲过寿戏曲《祝寿拜父》等。再次,可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茂腔曲目,如弘扬正能量的抗疫剧目《信念》《春寒之后花满园》等。最后,从幼儿兴趣点出发,在探索与实践中整理改编出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茂腔作品,如《猜谜琅琊台》《茂腔防溺水》等。“1+X”茂腔资源共享平台将茂腔戏曲资源的课程建构从茂腔戏曲本身拓展至其他领域,扩大了茂腔戏曲的教育范畴。而区域内园所之间的资源共享也可以提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形成区域范围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文化,使茂腔戏曲的文化育人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1]杨瑞.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电视媒体的地方戏曲传播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14.

[2]马培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分类研究[J].戏剧文学,2017(07):75-82.

[3]张红,邱恬,吕荤全.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研究——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21(02):201-204.

[4]张卫民,罗珊珊.邵阳布袋戏的儿童教育价值与课程开发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22(03):83-86.

[5]叶惠文.论茂腔的艺术特点与发展传承[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5.

[6]符丽.幼儿园引入民间艺术的价值及其课程实践——以豫南彩绘泥塑“泥叫吹”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22(09):87-90.

[7]周明.戏曲审美心理探源[J].中国戏剧,2005(01):49-52.

[8]刘元鸣.青岛地方戏曲——茂腔[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6:5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