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干预
作者: 赵景辉 李浬 刘子勤
[摘 要] 本研究借鉴“比比和朋友”同伴交往课程内容框架,采用干预网络整体、干预小群体和干预个体三种路径设计干预活动,对实验组32名流动幼儿和对照组28名流动幼儿进行同伴关系网络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被忽视型流动幼儿比例低于对照组,同伴关系网络联结数量和关系凝聚力指数、强连带关系数量、个体中心度数值以及小群体接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前后测数据显示,后测被忽视型流动幼儿占比低于前测,后测同伴关系网络联结数量和关系凝聚力指数、个体中心度数值、强连带关系数量以及小群体接纳水平显著高于前测,而对照组前后测在这5方面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干预活动方案有助于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网络的改善,可为幼儿园教师开展流动幼儿同伴交往指导提供有益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 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社会网络;干预
一、问题提出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共同活动中所产生的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1][2]同伴关系的测量与评价主要通过问卷法、[3][4]观察法、[5]访谈法、[6][7]同伴提名法[8]等方法进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技能、社会适应、自我概念、道德品质的发展,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投入水平,使幼儿拥有更好的学业成就。[9][10][11]同时,积极的同伴关系能让幼儿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其情感需求,减轻压力和焦虑,提升主观幸福感。[12][13][14]不良的同伴关系则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表现为孤独和自卑、社交焦虑、社交退缩、消极的自我评价等。[15][16][17]已有研究重点考察同伴参与质量、[18]同伴排斥、[19][20]同伴受害、[21][22]同伴关系的稳定性[23]等,逐渐关注心理理论、[24]语言、[25]教养方式、[26]情绪理解能力、[27]气质、[28]认知发展水平[29]等对同伴关系的影响。虽然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逐渐丰富,但仍有以下不足:一是研究范式以解释取向探讨同伴关系类型、特征与表现,[30]忽略情境取向的同伴关系及其有效干预改善研究。二是研究对象多以普通幼儿为主,鲜有针对流动幼儿群体开展的同伴关系研究。三是研究方法主要以问卷法、观察法和同伴提名法为主,缺乏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情境动态分析。
近年来,流动幼儿在群体生活中常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同伴关系堪忧。[31]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儿童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低龄化明显。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儿童规模为7 109万人,约是2010年流动儿童规模的两倍。[32]已有研究发现家庭贫困、社会文化心理认同低、频繁流动、社会支持网络薄弱、同伴交往技能缺乏等原因导致流动幼儿的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并且常表现出退缩、回避等行为。[33][34]流动幼儿体量庞大,同伴关系质量每况愈下,同伴交往的排斥现象[35]以及边缘化问题屡见不鲜,这导致流动幼儿处境不利问题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36]
基于“变量独立性假设”的传统研究主要通过量表辅以观察法,运用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揭示幼儿同伴关系的现状或影响因素,忽视了同伴关系的双向影响和双向选择,不能完全分析关系数据。想要解决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的不利处境,必须在双向互动的真实情境下考察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的动态表现,设计有效干预方案提高同伴关系质量。社会网络分析解决了这一难题,社会网络分析是用量化的指标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分析群体结构的一套规范和方法,[37]它通过图论法和矩阵代数法研究社会关系网络中“能动者”及其关系的集合。[38]为此,我们可以基于真实双向互动情境揭示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网络的特征,并通过干预个体、干预小群体以及干预整体等路径有效地改善流动幼儿同伴关系质量。[39][40]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干预发展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被积极地应用于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以及统计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其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网络中同伴关系的研究,然而对于幼儿同伴关系的社会网络研究仅有几篇文献可以借鉴参考,研究主要通过可视化分析、中心性分析、小群体分析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41][42]揭示幼儿同伴关系现状与特征,但尚未有研究以流动幼儿为对象开展社会网络关系分析及其干预提升。
可见,在党的二十大提出在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的背景下,关注处境不利人群的教育短板议题,寻求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的干预支持,改善流动幼儿的同伴关系,增强流动幼儿群体归属感,[43]已经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深度探究真实双向互动情境下流动幼儿的同伴关系与表现,设计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方案,验证干预方案对改善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网络的效果,以为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的提升提供实证参考和操作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现有研究对流动儿童没有统一界定,参考相关文献,[44][45]主要将户籍是否变动、居住时间、是否来自农村、年龄上下限等作为判定流动儿童的主要依据。为此,本研究将流动幼儿界定为跟随父母一方或双方或其他监护人到流入地学习和生活时间达到半年以上,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且暂未获得流入地户籍的3~6岁幼儿。研究选择某市P区工业园中两所以流动幼儿为主的幼儿园A和幼儿园B作为研究单位。首先,A园与B园同处于一个工业园区内,拥有大量工厂,居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群,两所幼儿园的生源主要是附近厂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其次,两所幼儿园均属于P区村里的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相当,园所环境均较为简陋,教师流动性较大,存在小学化现象;最后,选择的两个班级的教师均是大专学历,教龄集中在3~5年,两个班级的流动幼儿都居住在工业园内。为此,本研究从幼儿园A中选择中班32名流动幼儿作为实验组,从幼儿园B中选择中班28名流动幼儿作为对照组(具体情况见下表1)。研究选择在中班开展的原因:一方面,两所幼儿园大班幼儿的流动性大,流动幼儿大班阶段开始返乡为上小学做准备,同伴关系变动性大,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学前期幼儿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中等稳定性,中班是稳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46]
(二)研究过程
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对实验组(32名流动幼儿)和对照组(28名流动幼儿)进行前后测,对实验组实施干预方案,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旨在评估干预方案对改善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网络的效果。研究之所以开展准实验设计是因为在自然情境下开展实验研究更能够表征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的样态,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对于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的改善更具指导意义。同时,准实验虽然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但研究在样本选择中尽量保证两个幼儿园中班的环境、教师、流动幼儿以及外在社区环境的同质性。
1. 前测。
首先,研究者使用同伴提名法[47]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共60名幼儿的社交类型。研究者在两个班级沉浸式观察1个月的同伴互动后,开展了一次同伴提名研究。一方面,前期的观察判断能与同伴提名后的结果相互验证;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稳定性增强,[48][49][50]尤其从中班开始,幼儿接纳和拒绝同伴的评价标准逐渐统一。[51]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要求每个被试提名3名“最喜欢一起玩”和3名“最不喜欢一起玩”的同伴,每个被试所得到的“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提名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标准化转化。第二,根据标准化后的“最喜欢”(ZLM)和“最不喜欢”(ZLL)得分来计算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 SP = ZLM - ZLL)和社会影响力(Social Impact, SI = ZLM + ZLL)。第三,根据这两项指标将流动幼儿的社会地位划分为5个类型:受欢迎组(SP>1.0, ZLM>0, ZLL<0)、被拒绝组(SP<-1.0,ZLM<0, ZLL>0)、被忽视组(SI<-1.0, ZLM<0, ZLL<0)、有争议组(SI>1.0, ZLM>0, ZLL>0)以及普通组(所有其他被试)。[52]
其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实验组流动幼儿与对照组流动幼儿所构成的关系数据。在社会网络的可视化表达中,“点”(nodes)代表社会行动者,“线”(ties)代表行动者之间的关系,[53]当幼儿之间存在具有实际意义的关系时,可以将两点用一条线连接。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将同伴评定的结果录入Excel建立关系矩阵,如幼儿A提名喜欢的幼儿有B与C,则A与B、A与C之间赋值1,其他没有被A选中的幼儿D、E、F等与幼儿A之间赋值为0。第二,运用UCINET 6软件绘制以班级为单位的实验组流动幼儿与对照组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网络的社群图,分析两组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网络的基本性质、强连带和弱连带关系数量、个体中心度以及小群体接纳水平,[54]明确实验组流动幼儿与对照组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网络的基准水平。
2. 干预过程。
(1)主试。
主试由2名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担任,均参加过同伴关系与社会网络的测量与统计工作,对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非常了解,与流动幼儿已有一定的接触。
(2)干预方案。
研究以“社会网络干预”为方案的设计基石,以改变流动幼儿社交类型,提高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网络联结数量和关系凝聚力指数、强连带关系数量、个体中心度数值以及改变小群体接纳水平等作为网络干预的总目标,借鉴“比比和朋友”同伴交往课程内容,采用干预网络整体、干预小群体和干预个体3种路径,制定以同伴关系为主题的干预方案,提高流动幼儿的社交意愿和被接纳水平、促进流动幼儿产生更多双向友谊关系。干预方案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干预内容的科学性与契合性。干预方案借鉴“比比和朋友”同伴交往课程,该课程注重幼儿情绪健康和社交技能的发展,最终帮助幼儿提升社交技能、习得和发展不同情境下的应对策略,该课程在中国实施并被证实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55][56]同时,研究基于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网络的前测诊断,针对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网络基本性质、社群图、个体中心度以及小群体的现实表现,借鉴“比比和朋友”7个单元模块,即认识小朋友、激发交友动机、掌握交友礼仪、认识情绪、学会表达和倾听、解决同伴冲突、维系友谊,开展适宜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的干预活动。干预内容针对前测流动幼儿同伴关系的表现与问题,从交友动机的激发,到同伴交往多种技能的获得,再到友谊的维持,内容层层递进。二是干预路径充分体现社会网络干预的理念与要求。社会网络干预利用社会网络数据来洞察人物形象和分析群体关系,通过干预整体、干预小群体、干预个体3种路径来实现群体网络关系的优化。整体网络干预活动即通过集体活动使流动幼儿认识同伴的重要性,学习同伴交往的礼貌用语并掌握同伴交往技能。小群体干预活动即侧重发挥“关键节点”在同伴关系网络中的影响力,这类节点的社交类型通常为受欢迎型,其个体中心度数值一般较高。在小群体活动中高个体中心度流动幼儿与低个体中心度流动幼儿搭档合作,可以为低个体中心度流动幼儿提供与同伴亲密互动、模仿榜样行为的机会,而且更容易使其在小群体中感受被同伴接纳的快乐,并产生强烈的社交意愿。个别化指导活动即注重网络节点的个体干预,尤其是边缘群体中的孤星点幼儿。教师通过个别化指导活动帮助流动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和礼貌行为,持续强化同伴交往技能,给予幼儿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其社交自信心。三是干预内容的生活性与方式的趣味性适合流动幼儿。干预方案内容的选择主要来源于流动幼儿生活中接触或经历的事件,对此幼儿具备相关的前期经验。开展活动所需要的材料、绘本等是流动幼儿园容易获取的,具备可行性。同时,干预活动通过流动幼儿感兴趣的绘本分享、游戏指导、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具体如下表2所示。
2名主试在幼儿园对实验组32名流动幼儿实施干预,共同负责实施7个单元的同伴关系网络干预,干预总时间为3个月。经与幼儿园教学园长协商,干预活动安排在每周一、周三和周五上午,研究招募了4名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担任研究助理。其中,网络整体活动干预17次,每次25分钟;小群体活动干预14次,每次30分钟。小群体干预活动是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将受欢迎幼儿与被忽视或被拒绝幼儿搭配在一起开展的,一般为6~10人,3~5对搭档;个别化指导对象是被排斥在小群体外的幼儿,共开展7个话题、14次干预活动,每次15分钟。7个干预单元均设有详细的干预方案。以第三单元“掌握交友礼仪”为例,具体活动方案如下表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