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0~3岁婴幼儿照护的家庭支持需求分析
作者: 孙晓轲 高雯吴钰 朱爽爽 王晓旭
[摘 要] 提高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提升社会的生育意愿,就需要做好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工作。当前我国农村地区0~3岁婴幼儿照护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社会各界对农村家长的照护需求缺乏必要的关注和了解。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对河南、江苏、安徽三省33位农村0~3岁婴幼儿家长的照护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农村家庭0~3岁婴幼儿照护的支持需求主要体现在婴幼儿养育支持、教育支持和条件性支持三个方面。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家庭在婴幼儿照护过程中对经济、家长教育、心理健康、再就业等方面的条件性支持的需求更为强烈,对家庭内部的协同照护、邻里支持等非正式支持更为偏爱,同时对心理健康的支持也有明显的需求。为提升农村家庭的婴幼儿照护质量,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协调以及家庭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婴幼儿照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妇联、学校等社团组织和专业机构积极参与农村婴幼儿照护服务,强化新型农村邻里互助组织和互助文化建设。
[关键词] 农村婴幼儿照护;家庭支持;照护支持需求
一、问题提出
家庭是支撑婴幼儿生存与发展的首要环境。尤其在中国,传统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方式使得家庭在婴幼儿照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冲击下,家庭在婴幼儿照护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工作、经济、社会竞争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婴幼儿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家长在照料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睡眠不足、育儿技能缺乏、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的挑战。当在照护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支持时,长时间的压力就可能导致婴幼儿家长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会使他们在婴幼儿照料过程中变得更容易发怒和缺乏耐心。[2]而这种非常态的照护可能会影响婴幼儿健康依恋关系的形成,并导致婴幼儿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3]此外,家庭在获取婴幼儿照护资源方面遭遇的难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育决策。当获得高质量的婴幼儿照护资源支持时,家庭更有可能决定再次生育。[4]反之,他们的幸福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其生育意愿。[5]因此,给予婴幼儿家庭必要的照护支持十分重要。
婴幼儿照护的家庭支持是指在行为、认知、情感等多个方面为婴幼儿抚养者及照料者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以缓解他们在养育过程中出现的无助感及其他照护压力,从而使其更好地投入婴幼儿照护及家庭生活。[6]其目的是更好地维护婴幼儿生存环境,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家庭养育的能力和韧性。这种支持可以来自社区、政府和社会,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支持、经济援助和早期干预服务等方面。[7]婴幼儿照护的家庭支持需求因各自的经济、家庭结构、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异。低收入家庭往往更多地需要经济援助、附加的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以满足婴幼儿的生存需要。相比之下,高收入家庭可能会寻求更多高质量的教育资源。[8]二胎、三胎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在婴幼儿照护的支持需求方面也存在差异,多胎家庭往往需要更集中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来安置和照顾孩子,更需要社区、邻里或托育机构的帮助。[9]独生子女家庭则更需要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照护服务。[10]此外,文化水平较高的家长不只关心婴幼儿的基础安全、营养和健康照护,还重视优质早期教育机会和资源的获得。[11][12]
相比城市家庭,农村家庭在婴幼儿照护方面面临着更多问题,担负着更大压力。[13]一方面,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为了满足家庭生存需要,不少婴幼儿父母进城务工,导致隔代教养现象普遍存在,祖辈在婴幼儿的照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4]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婴幼儿公共照护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在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给予农村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不多,婴幼儿照护责任主要还是由农村家庭自身来承担。[15]农村家庭的婴幼儿照护需求未能得到合理的关注和有效满足。在全面开放三孩政策的大背景下,关注农村家庭婴幼儿照护需求,为农村家庭提供有效的婴幼儿照护支持,不仅是促进农村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家庭生育意愿和育儿体验的内在要求。当前学界对农村家庭婴幼儿照护支持关注不多,对于农村家庭婴幼儿照护需求的内在结构和具体内容还不十分清楚。厘清农村家庭0~3岁婴幼儿照护需求并给予农村婴幼儿家长合理的支持,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家长的照护压力,为农村婴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还可以为政府建构农村婴幼儿照护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事实依据与方向,提升农村家庭的生育意愿,促进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探索农村家庭在0~3岁婴幼儿照护方面的需求。研究围绕农村家庭0~3岁婴幼儿照护需求设定一系列开放式问题。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受访者的家庭与养育情况、婴幼儿照护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婴幼儿照料与教育方面的需求、婴幼儿照护公共服务享受情况等。为了更好地接近家长的真实想法,研究在访谈过程中针对每位受访者的具体情况对提问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便尽可能地全面挖掘农村婴幼儿家长在照护过程中的支持需求。访谈时间为2022年7月8日至2023年2月1日,采用一对一深度访谈的方式,每次访谈时长约40分钟。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基于方便取样的原则,选择了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的农村及城乡接合部的33位0~3岁婴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具体分布为河南6个村、13人,江苏4个村、9人,安徽4个村、11人。本研究将受访者的筛选原则设置为:(1)在农村居住,有照护0~3岁婴幼儿的经验;(2)家长年龄、性别及职业具有一定跨度,以区分不同群体的家庭支持需求差异。(见表1)访谈完成后,研究将访谈录音转换成文字,共获得96 855字的文本资料。研究随机抽取30个样本用于分析,留存3个样本用于饱和度检验。
(三)数据处理和分析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中的程序化扎根理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扎根理论又称根基理论,是一种以质性研究为手段,通过有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的研究历程,从资料中衍生出理论的方法。[16]它最早于1967年由社会学家巴尼·格雷泽(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Strauss)提出,主要用于探究人们的行动和经验背后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扎根理论流派有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建构型扎根理论三个流派,本研究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三阶段分析法,通过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和核心式登录三段程序,[17]对资料和数据进行不断浓缩、归纳和分析,产生概念、范畴或关系并进行比较,直至达到理论饱和,最终提取出模式和关系,发展出农村0~3岁婴幼儿照护的家庭支持需求模型。
1. 开放编码。
在开放编码阶段,研究对访谈资料进行了细致分解,利用Nvivo 12软件进行记忆和反思,通过提问和比较完成文本资料的初步筛选。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发现并命名各种概念类别的属性,并将其概念化。具体而言,本研究首先标记了与需求模型建构相关的390条原始语句,并在简化和提炼后进行标签贴附,寻找最合适的词语加以命名和概念化(译码前缀为“A”)。(见表2)
2. 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
主轴编码的主要目的是在所有已发现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即分析各节点间的内在联系。[18]在初步概念化之后,本研究共获取婴幼儿疾病防控、成长发育身体检查与评估等59个初始概念。研究进一步对初始概念进行整合和序列化,形成了预防性健康护理、身心发育评估、食品与营养支持等17个初始范畴(译码前缀为“B”)。
选择性编码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处理开放性编码和关联式编码已发现的范畴之间的关系,选择核心范畴和次要范畴。[19]通过对前期提炼出的17个具体范畴进行深度分析,本研究提炼出了7个主要范畴,具体包括婴幼儿健康支持需求、婴幼儿安全支持需求、婴幼儿教育支持需求、经济支持需求、家长教育支持需求、社交支持需求和心理健康支持需求。这些主要范畴从初始范畴中涌现,构建出一个概念网络。(见表3)
3. 饱和度检验。
为检验资料分析是否完善,本研究利用剩下的3份访谈资料进行饱和度检验。按照三级编码方式进行分析后,研究未发现新的概念与范畴,表明本研究的资料收集已经饱和。研究进一步将编码结果提交给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研讨,亦未提出新的概念和范畴,表明本研究经过三级编码得出的概念和范畴已经饱和。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围绕三级编码得出的7个主范畴进行分析,发现这7个主范畴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维度,且它们之间形成了特定的逻辑关系。其中由婴幼儿健康支持需求和婴幼儿安全支持需求构成的婴幼儿生存支持需求是农村0~3岁婴幼儿照护家庭支持的基础性需求,其目标是确保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最基础的照护和关心。婴幼儿发展支持需求是农村0~3岁婴幼儿照护家庭支持的进阶性需求,它着眼于如何将婴幼儿培养成有一个有情感、智力和社交能力的社会性个体。由经济支持需求、家长教育支持需求、社交支持需求、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构成的婴幼儿家庭照护条件性支持需求是满足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照护的支撑性需求,涉及家庭在照护婴幼儿时在各种具体情境下不同方面的需求,它是婴幼儿实现健康成长的外在条件保障。以上三个维度形成了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层次结构,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农村婴幼儿照护的家庭支持需求体系。(见图1)
(一)婴幼儿生存支持需求是家庭支持的基础性需求
0~3岁是婴幼儿生命中最为关键的成长时期,此时的他们还非常柔弱,其免疫系统发展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感染性疾病的侵袭,因此需要更多的护理和照顾。[20]在这一时期确保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营养对于其后续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本研究显示,不论调查对象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如何,农村家长首先关心的是婴幼儿的医疗和营养问题,他们普遍期望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如何保证婴幼儿的身体正常发育以及预防和应对婴幼儿常见疾病成了家庭的首要关切。此外,农村家长强烈关注孩子的营养摄入与食品选择,渴望从权威机构或专家那里获得科学、实用的营养补充建议,其科学喂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
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其婴幼儿生存支持需求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经济条件相对受限的家庭而言,由于难以负担常规医疗检查或在疾病爆发时及时获得医疗援助,他们更加依赖公共医疗,以期获得低成本甚至免费的医疗服务。这类家庭往往难以为婴幼儿提供高质量和均衡的饮食,他们更多地依赖本地的食材和传统的辅食制备方式,因此他们希望获得政府提供的食品援助。“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也没吃过品牌的配方奶粉,舍不得买。辅食的话主要是喂孩子一些自制米糊或蔬菜泥,营养成分可能不够全面。如果政府能够提供一些高质量的婴幼儿食品,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很大的帮助!”(N10)与此相反,拥有较高家庭年收入的农村家庭往往更重视婴幼儿的预防性健康护理,[21]并倾向于寻求专业的营养咨询,[22]以确保孩子的健康发展。“像我工作稳定,经济压力也不大。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比如什么时候补充辅食,怎样补充辅食才更合理,孩子吃哪些东西能起到最好的补充蛋白质、钙的效果。”(N11)与此同时,这些家庭也会因频繁的外出活动和社交而对公共母婴设施有较高需求。[23]
在婴幼儿安全维护方面,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信息的流通,家庭对婴幼儿安全的关注不再仅限于基本的物理安全,还涉及更为深入的社交和心理层面。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家长们对婴幼儿的心理安全问题更为敏感。然而,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尚浅,需求并不明确。相对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家长则更为期待增加婴幼儿心理健康和早期干预服务。
(二)婴幼儿发展支持需求是家庭支持的进阶性需求
早期学习经验对婴幼儿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24]此阶段不仅要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注重其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家庭提供教育支持对于婴幼儿的长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农村地区。[25]与传统农村家庭相比,现代农村家庭普遍更加重视对婴幼儿的教育。研究普遍显示,受收入增长、文化转型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农村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已经明显上升,并且愿意为此投入更多的资源。[26]与此同时,农村家庭对高质量早期教育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有更高的期望,也希望得到更好的支持和服务。此外,农村家庭的教育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对于女孩的教育。[27]
研究显示,农村家庭展现出了教育支持方面多元化的需求。首先,农村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包括全日制、半日制、临时、紧急和过渡时期等不同形式,[28]农村家长需要灵活的选择来适应他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其次,受访者对托育机构提供的课程资源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是家长最为关注的,好的语言环境可以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机会,但农村家庭往往缺少这样的环境。在本研究中,部分家长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可以提供全面发展机会的托育机构,有的家长开始认识到英语和科学技术对婴幼儿的价值,并希望将其纳入托育课程。再者,家长往往倾向于优先选择那些有较好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的机构,即使面临经济压力,许多家庭仍然强烈期望孩子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此外,在家园合作方面,农村家庭尽管面临诸如资源有限和远距离交通等问题,但他们对学前教育的参与需求同样强烈。[29]最后,服务费用仍是受访者关切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家长都希望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但经济压力可能导致他们在教育质量和费用之间做出权衡。[30]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有限的经济资源会限制他们在选择托育服务时的空间,他们更关心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为孩子找到合适的托育场所。[31]但务农或务工家庭更注重托育服务的便利性和实用性,倾向于寻找能够满足其平衡工作时间和孩子照顾需求的托育服务,而不仅仅是教育质量,他们希望在工作和照顾孩子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