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作者: 黄艳[摘 要] 民族团结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在幼儿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幼儿深刻认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积极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幼儿民族团结教育要帮助幼儿树立各族人民都是中国人的意识和信念,促进幼儿对中华文化多样性和交融性的感知与内化。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组织实施专题活动、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幼儿园文化建设是保障幼儿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幼儿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团结是国家与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题和主线,它既要面向少数民族,也要面向汉族。民族团结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在幼儿期开展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可以让个体从小感知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和中华民族符号,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因而它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1][2][3]在幼儿园阶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既要准确把握民族团结的要义与意涵,又要兼顾幼儿的发展规律及其成长的文化背景,以确保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精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4][5]
一、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学前教育阶段是个体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初步时期,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形成对国家、民族以及文化的正确认知。民族团结教育既是文化教育,又是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幼儿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6]
第一,开展幼儿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引导幼儿深刻认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其意义在于引导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国家与民族观念和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的意志与信念,从根本上抑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以及诋毁、破坏民族历史文化现象的发生,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第二,开展幼儿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引导幼儿深刻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当今世界格局错综复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任务也更为艰巨。民族团结教育致力于引导幼儿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帮助幼儿认识到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由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与此同时,民族团结教育致力于培养幼儿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让幼儿认识到民族团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和精神力量之魂。
第三,开展幼儿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引导幼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开展幼儿教育的根本指针和基本要求,是幼儿价值观的核心内容。[7]民族团结教育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根本目标,旨在引导幼儿在享受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第四,开展幼儿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幼儿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8]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与主流,它们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联结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团结教育要教育幼儿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得到彰显,增强幼儿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
针对学前阶段幼儿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其主要任务应是帮助幼儿形成准确的身份认知,并在此基础使幼儿不断感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交融性和发展性。
第一,幼儿民族团结教育要引导幼儿发展对民族的概念认知,帮助他们树立各族人民都是中国人的意识和信念。针对学前儿童的民族团结教育不能是抽象的,必须以具象的图像、歌曲等影像资料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为依托,因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发端于对形象事物的感知,其学习意义的发生起源于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对经验的内在加工。[9]在学前阶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前提是要引导幼儿认识民族这一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让他们在反复的比较中理解民族所蕴含的意义。教师一方面可以向幼儿展示不同民族的图片或视频,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各民族在服饰、饮食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和特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幼儿喜爱的儿歌传递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让幼儿在声音的传播中感知不同民族在思维、信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多元性。除了利用影像等资料之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各种礼仪教育来强化幼儿的民族意识和团结意识。在民族文化方面,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集多种表达形式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不同民族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综合表达。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可以让幼儿更形象地感知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在认识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教师应通过一些中华民族共同参与的节日活动发展幼儿关于中华民族的意识和信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春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节日活动使幼儿确立不同民族在文化认知和归属上的同一性。
第二,幼儿民族团结教育要通过不同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促进幼儿对中华文化多样性和交融性的感知与内化。团结的前提是对差异的认同和接纳,以及具有共同的发展目标。除了树立共同的文化和身份认同之外,教师还应通过引导幼儿认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性,帮助他们树立共同发展的理念。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并表现在服饰、建筑、饮食等诸多方面。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幼儿呈现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同时也要引导他们理解这种多样性的意义及其交融发展的历史规律。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幼儿理解民族以及民族文化并不是产生于完全隔绝的环境。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交往和融合中形成的,各民族在价值信念、文化品质和行为模式上都具有共同的基因。教师要让幼儿认识到这种共同性是追求民族团结的现实基础。中华各民族在文化上不存在优劣之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永续动力。民族团结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也是全国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
三、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路径
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增进幼儿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认同,发展幼儿的民族团结行为,为民族团结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系统和持久的工程,教育者必须通过组织良好的课程活动体系促进幼儿对中华民族的全面和正确认知。
(一)通过学科融合强化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幼儿园是开展制度化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具有组织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等特征,能够确保幼儿的认知和经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一方面可以设置专门的民族教育课程,向幼儿传递关于民族的观念、知识和文化,强化幼儿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的具身感知;另一方面可以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不同的领域教学,让幼儿能够在不同情境、不同维度以及不同层次上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团结的价值与意义。[10]学前儿童的学习具有生活性、经验性和综合性的特点,[11]以学科融合的方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一是指要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合到不同的领域活动中去,通过不同的课程实践活动让幼儿多方位理解民族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二是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增进幼儿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感知和接纳,让幼儿在情感、信念方面认同和接纳民族团结的理念并发展出相应的行为。学科融合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既可以拓展幼儿的认知与经验范畴,又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和能力的同步发展,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民族团结教育组织方式。
(二)通过专题教育深化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深刻性
除了通过学科融合让幼儿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之外,幼儿园还应通过专题教育的方式深化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深刻性。卢梭曾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人)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12]由于关于民族的理论和政策知识通常非常枯燥和难懂,纯粹的知识传授难以让幼儿有效地接受,所以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经验发展水平,开设诸如“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都讲普通话”等专题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并根据实际将这种专题教育常态化。专题教育的主题和实践方式可以有多种,教师可以结合本地优秀教育资源设置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主题教学、教辅读物、实地参观、社会实践等等。民族团结专题教育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和阐述同一个主题,可以帮助幼儿形象地建构起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文化等与民族相关概念的立体认识,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度。
(三)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幼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进民族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实现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从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帮助幼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前期是个体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可形塑他们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一应体现在课程教学上,教师应采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并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普通话;[13]二应通过环境创设为幼儿营造讲普通话和使用规范汉字的氛围,增加幼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三应积极开展普通话朗诵等语言类活动,强化幼儿的语言使用能力。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并不矛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在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将那些共同的文化要素传递给幼儿。它一方面可以增进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让幼儿不仅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还可以让幼儿广泛地认识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幼儿的关系性思维,让幼儿能够辩证地看待中华文化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幼儿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所代表的内涵,自觉实践民族团结行为。[14]
(四)通过幼儿园文化建设培育幼儿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融合信念
幼儿园文化建设是开展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支撑,幼儿园应创新育人载体,构筑民族团结教育文化体系,通过以文化人的方式培育幼儿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融合信念。指向民族团结的幼儿园文化建设包含环境创设和文化活动两个方面。在环境创设上,幼儿园应该将那些具有民族特色、展现民族风采和宣扬民族团结的典型人物、事件等通过墙面装饰、影像作品等表现出来,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获得对各民族文化的理性认识。在文化活动上,幼儿园应该开设各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文化活动,树立民族团结典型,促进幼儿萌发积极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团结信念。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各种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体育运动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15]让幼儿树立起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文化信念,积极悦纳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主动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参考文献:
[1]邵玉鹏.新时期幼儿园民族团结教育初探[J].教育,2019(02):58.
[2]杨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基本主张[J].学前教育研究,2021(09):1-4.
[3]褚远辉.幼儿园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特殊作用[J].中国民族教育,2019(09):16.
[4][7]严庆,梅丽.认知与作为:如何在新时代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21(03):32-39.
[5]陈向荣.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1(06):89-92.
[6]祁帆,徐柏才.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认知与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论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35-39.
[8]周燕.传统文化、学前教育与教师使命[J].学前教育研究,2021(09):5-9.
[9]严秀英.多元表征学习模型对幼儿双语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