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幼儿气质与冷、热执行功能:同伴交往的调节效应
作者: 张乾一 侯莉敏 史文晴 李雪君 刘思聪
[摘 要] 个体执行功能发展的差异性是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不仅与个体气质有关,而且与其成长环境有着紧密关系。本研究重点探讨幼儿同伴交往这一后天社会因素是否能够调节气质(尤其是反应强度维度)对冷、热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对133名3~5岁幼儿的气质、执行功能水平及同伴交往能力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发现,同伴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显著降低气质的反应强度维度对其冷执行功能发展的不利影响。可见,积极的同伴互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不良先天气质因素对幼儿认知发展的负面影响。教师与家长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社会互动环境,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以促进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
[关键词] 冷执行功能;热执行功能;气质;同伴交往
一、问题提出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EF)主要由大脑前额叶皮层调节,是在个体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行动中协调多个认知功能(包括注意、抑制、计划、工作记忆、转换等)的认知神经机制。[1][2][3]研究发现个体生命早期的执行功能与后来的幸福、成就密切关联,所以执行功能是影响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重要因素。[4]并且,不少研究证实了个体早期执行功能发展对其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5][6][7][8][9][10]相关儿童执行功能发展轨迹的研究发现,学龄前期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个体前额叶皮层会快速发育,其执行功能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学龄前幼儿的执行功能发展成为研究焦点。曾有研究者提出,根据个体在执行任务时语境和动机特征的强弱,可以将执行功能划分为“冷”执行功能和“热”执行功能:在执行目标任务过程中摄入动机与情感成分(例如:奖励)称为“热”执行功能,生理上主要与眶前额叶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的功能相关,临床上常见与冲动、冒险等行为障碍相关联;而在抽象语境下纯粹测查抽象认知能力的任务被称为“冷”执行功能,生理上主要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区域(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的功能相关,[11][12][13]临床上常见与ADHD等认知功能障碍相关联,通常能更有效预测个体学业成就(阅读、数学等)的表现。两者均存在“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但因任务环境中情感卷入的差异而区分开来,[14]类似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时,仅靠注意、转换、工作记忆和抑制等是无法高效率地做出行动的,只有诸如动机、情绪成分的参与才能激发个体高效的执行力。这些情感成分就是“热”执行区分“冷”执行的具体表现。这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有研究发现,在学龄前期,基于验证性因素分析能证实“冷”“热”执行结构的双因素模型拟合度优于单因子“执行功能”结构模型。[15]
然而,“冷”“热”执行功能并不完全各自独立发挥作用,因为在日常生活的决策中,个体的决策总是牵涉情感和动机成分,这种特性往往是“冷”“热”执行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16]一些来自神经学研究的证据表明,“冷”执行可以独立于“热”执行而单独发挥作用,但“热”执行大多时候要受到“冷”执行的影响。[17]同时,学龄前儿童“冷”“热”执行功能还会受到具体测查任务的环境条件和操作方式的影响,因此,研究者通常需要首先确认学龄前儿童“冷”“热”执行发展的轨迹,再探究其中各因素明确的影响机制。
在学龄前期,由于执行功能各子功能之间的不断发展和分离,“冷”“热”执行功能的发展速度会逐渐产生差异,这些差异被认为既受到遗传因素中的气质影响,又会受到成熟和经验的影响。根据此标准,研究通常将这些影响因素划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类。在先天的影响因素中,气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十分关键,[18][19]这是因为此时期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与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关联密切,并与注意调节、情绪控制等能力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20]而个体的环境适应、注意调节和情绪控制等就是其气质类型的表现形式。执行功能可以视为幼儿气质中调节性特征的内容,[21][22]因此,气质被认为是影响个体执行功能发展的先决条件。[23]
气质通常是指受到遗传因素影响,在反应速度上和自我调节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并具有稳定性。[24][25]在幼儿的气质结构上,研究者大都采取美国心理学者托马斯(Tomas)和切斯(Chess)的提法。他们通过为期12年的纽约纵向研究(NYLS),认为气质包含反应阈、注意分散度、趋避性、情绪本质、反应强度、节律性、坚持度、适应性和活动水平9个维度。反应阈是指引发儿童产生可分辨反应的外在刺激的敏感性,即引发反应的临界水平,如对声音、光、温度等。注意分散度是指外界刺激造成儿童心理活动离开指向对象的分心程度,如做事情时对分心刺激的应对反应。趋避性是指儿童初遇新刺激时,所表现的态度为“接受”或“退缩”,如新食物、新玩具、陌生人、新情境。情绪本质是指儿童表现出愉快、和悦、友好的行为相对于不愉快、不和悦、不友好行为的比例,如与小朋友玩时、与人接触时等情境中的情绪状态。反应强度是指个体不涉及性质或方向反应的能量大小(如针对一些环境中的负性刺激,反应强度大的个体易表现出更多冲动、冒险和激烈情绪化行为)。上述五个维度更针对的是幼儿个体对环境刺激的情绪反应,注意、运动反应情况的处置强度,表现为气质的反应性特征。[26][27]一些研究推测了这些维度与“热”执行功能的密切关联性。[28][29][30]
节律性是指儿童周期性生理功能的规律变化,如对睡眠、饮食、排便等的评价。坚持度是指儿童正在做或正想做某件事时,持续的时间长度和克服阻碍持续下去的程度,如做一件事情的坚持性、对别人建议的接受程度等。适应性指儿童对新事物、新情境相互接受、相互适应的过程,表现为容易或者困难。如旅游、初去幼儿园或学校时的适应情况。活动水平是指儿童精力输出的程度,即运动量,如洗澡、室内外活动、玩耍等时候的活动水平。而此四个维度更针对幼儿个体为适应环境对上述反应性过程进行自我调节与管理,表现为气质的调节性特征。[31]一些研究推测了这些维度与“冷”执行功能的关系更加紧密,如抑制等。[32][33]
此外,个体行为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受环境的调节,例如同伴交往。[34]同伴交往指“同伴之间通过接触产生互相影响的过程”。[35]由于在学前期,幼儿的社会能力主要体现在与同伴的玩耍中,而同伴交往和执行功能在儿童的健康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并且,同伴的社交问题已被证实是造成幼儿认知能力低下和社会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如经历同伴问题会降低儿童后期的执行功能,反之,拥有较好的执行功能水平的幼儿,在童年和青春期中所经历的同伴问题相对较少。因此,同伴交往与执行功能之间彼此相互影响,互惠互利。[36]一些基于“冷”“热”执行结构的研究发现了“热”执行相较“冷”执行发展的滞后性,在理论上预测了同伴问题(如冲动、冒险)可能会与情感卷入的“热”执行功能关联更紧密。[37]并由于已有很多学者研究证实了幼儿气质对个体的执行抑制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38][39]由此可见,幼儿气质的反应性与调节性不仅影响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社会化过程中的表现。同样,多数研究已经证明了执行功能发展的差异性是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不但与个体的气质有关,[40][41][42][43]还与其成长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44][45][46]比如在同伴参与的情况下,强调幼儿学会在合作中“良性”竞争,会对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47]而幼儿执行功能发展水平又同样能预测幼儿晚期同伴交往的受欢迎程度。[48]很显然,执行功能的发展与气质影响、同伴交往的社会影响存在复杂的交互,也就是说,先天气质明显影响了个体的交往方式,同时会影响其执行能力的发展,而个体执行能力发展与其交往行为之间也应存在相互影响。
概而言之,首先,气质对幼儿执行功能和同伴交往均存在影响。其次,学龄前幼儿的“热”执行功能更多与气质的反应性特征和同伴交往问题有关;而冷”执行功能更多与个体气质的调节性特征和社交中的自我控制有关。最后,“热”执行又相对滞后于“冷”执行的发展,并多数依赖“冷”执行发挥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同伴交往在幼儿气质对“冷、热”执行功能的影响中可能发挥调节效应。(见图1)
明确幼儿执行功能在先天气质与个体后天同伴交往的关系,对于引导个体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学前期是幼儿执行功能的关键发展阶段,在“冷、热”结构视角下探究气质与同伴交往的交互关系是学前教育者开展正确干预的必要理论依据,即积极的社交互动是否能改善先天气质对执行功能发展不良影响,以确认是否能够通过指导幼儿发展良好的人际互动帮助幼儿提升认知能力。遗憾的是,以往研究多数仅在“冷”执行能力层面上关注了气质和环境对执行功能的影响,但情感成分卷入的“热”执行层面,气质和同伴对幼儿执行能力表现又会出现怎样的影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因此,本研究在基于“冷”“热”执行功能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探究先天气质因素与后天环境中的同伴交往与“冷”“热”执行功能的明确关系,以确定后天环境的社交因素对个体先天气质与其认知能力发展之间的具体角色与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以桂林市中心城区到近郊区为取样范围,这样取样的依据在于中心城区幼儿园的设立数量更多且入园家庭的收入水平与学历层次均较高,近郊区幼儿园的设立数量偏少,且入园家庭的收入水平与学历层次较低,同时也从可操作性的原则为取样方便,在以上两类地区各选取4所共8所幼儿园为样本园所,每个幼儿园从小班、中班、大班中选取3~5岁幼儿共133名(67名男孩,66名女孩,平均年龄为53.51个月,标准差为7.79)作为参与对象,其中3岁38名,占比28.6%,4岁46名,占比34.6%,5岁49名,占比36.8%。开展研究前经过与园方领导、主班老师和家长的协商和访谈后,签署实验知情许可协议。并在正式实验前,确认被试无智力或语言障碍、色盲、色弱等问题。整个实验历时三个月。
表1 样本取样分布情况
[区域 级别 园所数量 小班幼儿数 中班幼儿数 大班幼儿数 总幼儿数 中心区 区级示范园 2 12 15 16 43 市级园 1 4 4 6 14 城区级园 1 3 7 5 15 近郊区 区级示范园 0 0 0 0 0 市级园 1 6 7 4 17 城区级园 3 13 13 18 44 合计 8 38 46 49 133 ]
(二)实验工具与任务
1. 执行功能实验任务
(1)冷执行功能实验任务。
手部游戏。儿童首先模仿主试的两个动作,分别为“手掌”和“拳头”。接着正式实验时,要求儿童出示与主试相反的手部动作,即告诉儿童“如果我出手掌,你就出拳头;相反,如果我出拳头,你就出手掌”。主试先与儿童练习两次,确认儿童明白规则后,开始正式实验。正式实验时,实验员可随机出示“拳头”或“手掌”,若幼儿能够正确出示相反的手部动作,那么正确次数之和即为该幼儿的分数,总分为16分。
昼夜Stroop。准备1张画有太阳图案的图片和1张画有月亮图案的图片,实验过程中,随机抽取1张图片共计16次,要求幼儿看见“太阳”说“黑夜”,看见“月亮”说“白天”,被试回答正确的次数为成绩,分值在0~16分之间。
卡片分类。主试向儿童呈现不同颜色、形状的图案卡片,即黄色的花朵、红色的花朵、黄色的爱心和红色的爱心。实验台上放置着2个完全相同的盒子,并将红色的爱心粘贴在其中一个盒子上,黄色的花朵则粘贴在另一个盒子上,图案面向儿童放置。正式实验时,儿童将被给予的图案卡片根据不同的维度(按形状、按颜色)在盒子中进行投放。转换前,要求儿童按形状维度进行分类,将爱心图案卡片投放至粘贴有爱心图案的盒子里,将花朵图案卡片投放至粘贴有花朵图案的盒子里;转换后,要求儿童按颜色维度进行归类,将红色图案卡片投放至粘贴有红色的爱心的盒子里,将黄色图案卡片投放至粘贴有黄色的花朵的盒子里。记录下儿童转换后的正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