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与内容特点
作者: 赵梦雅 刘晶波[摘 要] 为避免英国脱欧后走向孤立主义,维护国家团结,加强社会凝聚力,同时解决英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面临的时代困境,英国政府在2021年3月颁布的新版《早期基础阶段法定框架》中首次将学前儿童“个人、社会与情感发展”(Personal,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简称PSED)置于身体发展之前,强调PSED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对健康快乐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并明确阐述了该领域教育的原则、目标与内容。这极大地拓宽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空间,突出了情感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了从“表现型目标”到“学习型目标”的转向。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应以发展儿童的社会关系为本,明确其对社会团结整合、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鼓励儿童道德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感觉理解他人情境、感知他人情绪、调整道德行为,平衡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支持儿童主动学习与探索,不断设立并努力实现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小目标,建立正确的享受观,培养儿童主动创造与奉献的能力。
[关键词] 社会性教育;社会关系;道德想象力;“学习型目标”
脱欧后的英国面临社会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关系紧张,儿童社交、情感和行为困难的诸多困境,如何避免英国脱欧之后走向孤立主义,维护社会团结、加强社会凝聚力成为英国保守党的重要任务。根据已颁布的2008、2012、2017版《早期基础阶段法定框架》(Statutory Framework for 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简称EYFS),再结合当前的社会问题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困境,2021年3月英国政府颁布了新版EYFS,文件重新审视了儿童在“个人、社会与情感发展”(Personal,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简称PSED)的具体内涵与改革变化,要求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空间拓展至英国整个宗教与社区文化场域;发挥儿童的道德情感作用,构建普遍的社会道德共识;鼓励儿童接受“学习型目标”驱动,归还儿童享受世界的天性需求。
一、何谓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内涵与外延
“社会性教育”内涵之理解,关键在于确定“社会性”的词性,若将“社会性”解释为形容词,社会性教育即具有社会属性的教育,但教育本身就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该解释只会造成同义反复。为此将社会性视为名词,即人的社会性,通常用来指两个接近但颇为不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称。[1]前者指“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包括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理性思维、按照伦理道德观念行动等方面”。[2]后者指人的社会性本能(social instinct)与社交性(sociability),社会性本能即“生物体生来就有的一种合群或交往的倾向……人的行为和动物行为有相似性,群集性是人的本能之一”。[3]而社交性是指“喜欢与他人相处、表现友好和主动交往的个体合群之倾向”。[4]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心理学上的社会性范畴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社会性教育,如社会性发展即“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社会交往技能,依据社会规范实施行动,逐渐从一个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5]社会性教育即“有意识地以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6]
人类社会基于人的心理素质或内在社会性,社会心理素质促进社会关系的建立,社会关系的建立促进多样的人类社会形态。在《人心与人生》中,梁漱溟拿蜂蚁和人做比较,蜂蚁和人一样都是生命群体性超过个体性,但动物是先天决定者,其社会构造形态没有发展变化,而人类社会构造的千变万化在于人心,人心是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建筑在人心之上,人心随着社会构造形态的变化也不断发展起来。[7]正因为人类心理结构的不同,通过社会交往,人类社会才会变得愈加复杂。社会整合理论也认为,人类是具有社会意识的存在者,总会自觉地要求与他人融合。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社会性”,即便个体是独立的,仍会先把自己理解为共同体的成员,即“自我之中始终有他者存在,是社会性的人”。[8]所谓“内在社会性”,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将其解释为“我居住于世界,我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熟悉之所而依寓之, 逗留之”。[9]黑格尔(G. W. F. Hegel)认为人的本性中有共同体联系的根基,“主体间存在一种义务关系,这种义务关系类似于一种自然的东西,人的本性(具有准自然意义的)就是内在的社会性”。[10]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用家庭中爱的关系解释这种内在社会性,特别是将母亲与婴幼儿间最原始的人际关系纳入承认关系的模式中,“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基于未分化的共生阶段,但当儿童从绝对依赖走向相对依赖,如儿童攻击母亲,儿童与母亲新的关系(既依赖又独立)便形成了……当儿童的生活环境中出现可以被自己占有的对象,如玩具、书包、四肢,儿童不仅以共生的关爱,也以反复的粗暴打击和摧毁的努力,与他所选择的对象建立关系”。[11]当最原始的亲子关系转向现实生活,儿童会以一种新的心理结构处理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此建构社会世界。为此有学者提出,社会性发展的起点是个体最早最简单的社会关系(婴幼儿与母亲的亲子关系)的建立,社会性教育可以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教育,社会性教育的外延可划分为个人—个人关系教育、个人—群体、群体—群体关系教育。[12]小至亲子、同伴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大至国家、种族和政党间的政治关系,都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或社会性教育的范畴。当社会性教育能促使儿童本身心理结构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价值、伦理规范一致时,儿童的社会性教育具有超越儿童本身,实现社会凝聚、人类团结的宏大价值与意义。
二、英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以社会性教育促进国家团结和社会凝聚力
在脱欧和新自由主义引导的全球化背景下,英国面临教育不公、贫富悬殊、国际合作水平降低、移民问题等挑战,英国政党在整合社会利益、凝聚选民共识方面能力也日益下降。“起初,选举是为了进行质的选择而得到提倡和安排的数量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量的强调逐渐剥夺质的位置。”[13]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投票者支持留欧,如在伦敦,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选择留欧的投票者高达68%”,[14]“但在英格兰北部和西南部的贫困乡村,支持脱欧比例偏高”。[15]民粹主义不仅利用中下层民众对政府、社会的不满情绪开展各种对政府决策的抗议示威活动,而且英国政党主张也日益民粹化,为争取选票最大化,保守党刻意迎合社会非理性情绪,加剧社会矛盾与分歧。[16]社会阶级的对立最终导致“民粹主义”的胜利,英国脱欧甚至引起其他地区开始谋求分裂独立,苏格兰、爱尔兰与英格兰间的民族矛盾通过脱欧这一国家矛盾爆发,国家内部出现背离统一原则的分裂倾向。[17]与此同时,脱欧还引发了英国主权与欧盟超国家治理间的矛盾,英国面临进入欧盟乃至世界的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市场的诸多困境。[18]因此,如何避免英国脱欧后走向孤立主义,维护国家团结、加强社会凝聚力成为英国保守党的重要任务。“积极主张走向国际舞台的‘全球英国’(Global Britain)战略成为特雷莎·梅(Theresa May)和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两届英国政府对外政策的核心理念。”[19]2020年1月,英国教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Gavin Williamson)在伦敦举办国家教育论坛,标志着“英国脱欧后教育革命”[20]的开始。“英国教育的良好国际声誉对其巩固国际地位、加强社会凝聚力至关重要。”[21]英国政府为加强后脱欧时代国际关系的发展,着力巩固其全球教育的领先地位,并且以社会性教育为切入点不断强化民众,尤其是贫困家庭对政府能力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
另一方面,英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困境不断引起研究者和政府的重视。有学者指出英国社会关怀体系的私有化带来严重的负面伦理影响,贫困儿童和青少年因市场选择被孤立,社会生活机会被严重限制。封闭的社交环境加重了儿童社会性发展困境,如在伦敦地区,90%的患有中度或重度发育迟缓(developmental delays)的家庭,由于突然中断医疗服务(76%)、教育(90.9%)、社会护理(71.7%)和户外活动,家长很难为儿童提供支持;因为孤独(71.6%)、缺乏家人和朋友支持(56%)、家庭紧张局势加剧(56%)等原因,88%的家庭不得不处理儿童额外的心理健康问题,[22]“儿童的最佳情绪发展由超越社会、心理和生物学的无数相关联的复杂因素组成……早期的感官剥夺和贫困环境对儿童发展产生破坏性影响,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和智力障碍”。[23]研究发现,儿童年龄越小,其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空间就越大,越有助于预测儿童的学业成就和幸福感。“在学校教育培养的能力中,得到劳动力市场认可或回报的80%是非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如阅读和算术的贡献却很低。”[24]与认知能力相比,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能决定其教育成果和职业结构,“社会与情感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5]可见,社会性发展不仅有助于弱势儿童摆脱社会歧视,享有健全的社会性支持,而且还有利于所有儿童获得全面发展和社会职业成就。为此,2021版EYFS改革首次将学前儿童的PSED置于身体发展(Physical development)领域之前,强调PSED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对健康快乐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26]英国学者紧急呼吁,应“及时采取早期干预策略,帮助早期教育机构解决儿童在社交、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困难,在学校与成年人之间建立积极的依恋关系和适应能力”。[27]英国政府规定,为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登记注册的早期教育、社会护理机构与家庭照顾者提供财政支持,旨在帮助贫困儿童接受面对面的、高质量的教育和托幼服务,通过社会性教育为儿童解决关于同伴交往、情绪调节和行为管理的心理障碍。这些机构在2020至2021年纳税年度可获得100%的减免,在2021至2022年纳税年度获得3个月(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的100%减免。在2021至2022纳税年度的剩余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符合条件的早期教育机构可获得66%的减免,总价值高达105 000英镑;其定期贷款或透支额度提升到25 001英镑到1 000万英镑间,发票或资产融资在1 000万英镑到1 000万英镑之间。[28]与此同时,2021版EYFS尤其强调地方政府与教育标准办公室一起评估儿童PSED学习与发展质量,具体表现为关注师幼互动、同伴相处、情感表达和行为管理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旨在帮助小学一年级教师、家长对所有儿童入学前的社会性发展有深入了解。
三、英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分析
(一)英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原则、目标与内容
英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对应的是2021版EYFS的PSED学习与发展领域。这一领域包含原则、目标与内容三个部分。原则方面,首先,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儿童有弹性、有能力、对自己充满自信且不断学习;其次,儿童通过积极的关系学会坚强和独立;再次,儿童受益于从业者、父母和照顾者之间的牢固伙伴关系,以此回应儿童的个人兴趣和学习需求;最后,强调有效学习与发展,主要包括玩耍和探索、主动学习和批判性地创造和思考,儿童拥有并发展自己的想法,在想法之间建立联系,并制定行动策略。
目标层面,首先,自我调节,包括儿童能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并规范自己的行为;设定并朝着简单的目标努力,既能耐心等待,也能适当地控制即时冲动;既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又能在参与活动时做出适当回应,联结多种想法并展开行动。其次,自我管理,包括尝试新活动,面对挑战表现出独立性、韧性和毅力;解释规则的背后原因,辨别是非后再采取行动;管理自己的基本卫生和个人需求。最后,建立关系,包括儿童学会轮流与他人合作、玩耍,与成人和同龄人建立友谊并形成积极的依恋关系,对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表现敏锐。
内容层面,首先,PSED是认知发展的基础,儿童与成人牢固、温暖和支持性的关系使其能够学习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其次,支持儿童管理情绪、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学会坚持和等待他们想要的,并在必要时引导儿童注意力;再次,儿童通过成人建模和指导,学习如何照顾身体,独立管理个人需求;最后,儿童通过与同龄人的支持互动,学习如何建立良好友谊、合作与和平解决冲突。
(二)英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特点分析
1. “全球英国”转向下的教育:拓宽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空间
2016年7月,时任外交大臣的鲍里斯·约翰逊为反驳国际上认为英国脱欧后走向孤立主义的观点,提出了“全球英国”的概念,成为英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理念。[29]“英国脱欧后不仅不会‘拉起吊桥或者关上门’,反而会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存在感、更安全、更与外界有接触。”[30]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政治经贸上,还表现在民主价值观与教育方面。为加强英国全球化与社会凝聚力,2021年8月,英国开启“图灵计划”(The Turing Scheme),[31]旨在为全球教育和学校培训提供资金,帮助儿童和其他学习者经历区别于原有社会生活的跨国学习体验,促进儿童全球学习和全球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教育家就在推进“全球教育”,[32]后续出现的“世界公民教育(Education in World Citizenship)、世界学习(World Studies)、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33]等一系列提法,强调儿童“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能在多元文化、互相依存的社会世界中更有效、更负责地生活”。[34]落实到学前教育领域,就需要学前教师更好地融入教学中,为此2021版EYFS开篇就指出:为促进更有效的教学和学习,在早期环境中塑造儿童丰富的社会活动和生活体验,不仅要强化学前教师在儿童学习质量评估、心理疏导、情绪管理方面的职业准入门槛,而且要将广泛的全球知识与技能,更好地融入到早期教育环境中,塑造儿童丰富的社会活动和生活体验。2021版PSED的关键在于搭建儿童学习和依恋的社会世界,加深个体生命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