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改行动的区域样态

作者: 魏文琦

深化课改行动的区域样态0

加强课程方案的地方整体设计,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对区域的要求。为形成“一区(县)一策”,各地基于区域基础和特色,准确把握目标、任务,以课程、教学、资源为支点,积极谋划,大胆探索,重点突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行动方案。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方案平稳落地,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广州市越秀区:启动八大特色工程

作为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广州市越秀区计划至2029年,形成破解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攻坚难题的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构建区域数智化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区域教研转型的新样态,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示范学校,打造一支综合素养好、专业水平高的创新型精干队伍,凝练一批改革成果显著、育人效果真实的典型案例,培养具有阳光品、家国心、创新力、世界眼的越秀学子。

为此,越秀区重点启动八大特色工程,包括课程创新工程、教学变革工程、评价牵引工程、教研引领工程、数智融合工程、科学教育工程、书香越秀工程、国际视野工程。

2024年,越秀区以课程教学改革年统领年度工作,重点突破国家课程的校本落地、方向引领,以毕业生画像确定课程实施目标,实现“一校一策”,举办首届珠江教育论坛,交流学校课程高质量发展的理与路。

同时,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市、区、集团(学区)、校四级联动,实现教研重心、目标、重点、方式、形态的五大转型;注重学科基地建设,含高中双新46个,初中精博31个,小学培元97个,实现了学段、学科全覆盖;实施系统规划特色工程,含小学固基工程、初中强腰工程、高中逐梦工程;实施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工程,探索了课堂共磨、课题共研、课程共建。

在队伍建设方面,确立“三维五阶”的培养培训体系,为教师成长助航。此外,还实施中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布局实验区、实验校工作。

佛山市南海区:打造四大交互平台

同样作为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佛山市南海区聚焦人的主动发展,构建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新机制,形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为助力教学改革领航基地、学校、先锋团队、个人尖兵等4个培育项目,南海区打造了四大交互平台。

一是“新质”课堂,服务课堂教学,更新课堂教学理念,转变课程育人方式。定位是构建纵向分层、横向分类、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总结典型课例,丰富教学资源,建成南海好课新范式,迭代升级南海区高效课堂3.0,建设核心素养导向下,充分体现学科育人、实践育人和综合育人的课堂教学。

二是“大科”教研工作坊,指向学科教研,服务课程实施。定位是强化教研专业引领,开展专题化、系列化、跨学科教研,打造新教材一体化电子资源包,打磨“大科”教研案例和成果。

三是“火花”教科研孵化平台,服务课题研究,聚焦难点问题。定位是创新行动研究,催生改革经验,提炼研究成果。

四是“学谷”论坛,服务教学成果凝练和展示。定位是汇聚优秀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实践者,引领教育发展新趋势,展示教育实践创新经验,凝练实验区阶段性成果,打造区域教育改革与创新知名论坛。

在此过程中,南海区构架起全覆盖贴地式“教研服务”,区、镇两级教研团队紧密协同,各级名师深度参与,持续指导和卷入式参与到学校备课、上课、说课、评课与写课各环节,让引领、平台、服务三者之间实现紧密协同,交互共生。

深圳市福田区:推进形成扩优提质的“高原效应”

当前,教育改革已走向深水区,如何破解课程教学改革停留在少数学校、部分教师、公开课层面的困境?如何建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教学监测体系?如何处理区域性整体推进与学校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3年5月,深圳市福田区依托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在区域整体推进形成扩优提质的“高原效应”,学校特色发展、学生关键素养发展上显现更具特色的“高峰现象”,构建“高原之上显高峰”的福田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通过区、校联动研制课程实施方案,形成国家课程方案转化落地“施工图”;20所领航学校率先完成“四个一”的课程实施方案,即一幅彰显学校气质的学生画像、一张支撑育人目标的课程结构图表、一本学生课程学习指导手册、一套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同时,开发了教学设计库、学习任务群、作业案例集、命题样本库等全链条体系化课程教学资源,提供课程教学“脚手架”;配套标准、指南、量表、模板、范例等课改教改“工具箱”,完成了基于数字的知识图谱和个性化学习平台的开发和试点应用,建立了数据驱动、基于实证的教研闭环;建立核心素养发展分析框架,搭建可信的素养发展循证智能系统,构建数据驱动、基于实证的精准教研机制,形成“前端设计—中端监测—后端改进”的循证教学闭环,及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监测链”。

在教研方面,构建“跨教研生态圈”,促使跨学科融合、跨层级联动、跨边界协同、跨区域联合。此外,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联盟,开展“科学家来了”、“博士课堂”、清华—福田“创客马拉松”、“鲲鹏”科幻文学写作等活动,使创新成为新常态。

深圳市南山区:“一盘棋”推进区域课程实施

深圳市南山区作为广东省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自2001年起就参与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市教科院的专业引领下,南山区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了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南山学子为目标的育人体系。

2022年5月,出台《南山区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与实施方案》,聚焦研修培训、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典范创建五个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和实践探索。

2023年6月,制定《南山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五项任务、二十四项具体举措和十大重点项目;9月,启动课程方案转化落地实施攻坚行动,以此为核心,引领需求导向下的教师能力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建设、高质量教研体系构建、改进和完善学生评价、科学教育推进与落实、数字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等六大行动齐头并进。

2024年1月,《南山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规划》正式发布实施。在区域课程实施规划的指导下,南山区100%的学校完成了三轮课程实施方案的修订和完善;提出了基于学校育人特色的课堂文化价值追求,形成了兼具教学范式模型和多样变式的课堂教学流程图谱,研制了分学科的学校素养课堂观测点和评价标准;开展了校本专题培训,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系统提升。

以赛促研促教,参与面覆盖全区教师,涌现了一批课堂教学研究的典范教师和典范科组,遴选了一批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精品案例。持续探索以学科实践和综合答辩为亮点的学科展示性评价,确保“跨学科学习占课时比例10%”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同时加强了增值性的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