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游戏法在体育活动中的应用

作者: 丘玉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幼儿教学要和游戏紧密结合,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幼儿体育活动是针对幼儿开展的以培养兴趣、增强体质、锻炼技能、塑造精神等为目标的活动。在开展幼儿体育活动时,教师也要运用游戏法,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要注意的是,教师还应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儿童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一、模仿类,引导爬行跳跃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爬行跳跃能力。但是如果在幼儿园中一味地组织专项训练,容易让幼儿产生厌烦心理。故此,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要利用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设计一些模仿类游戏,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爬行跳跃类训练。

例如,在“小青蛙抓虫子”游戏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回忆青蛙和虫子的形象,试着做出青蛙跳跃和虫子爬行的动作。在幼儿能模仿做出它们的动作之后,教师再给他们介绍游戏。该游戏在软垫上进行,可在软垫周围设置若干个安全点。扮演“青蛙”的幼儿必须使用蹲跳的姿势前行,而扮演“小青虫”的幼儿必须用爬行的姿势前行。“小青虫”先爬行一段距离,然后“青蛙”开始追击。如果“青蛙”能追上“小青虫”,则“青蛙”获胜。如果“小青虫”能来到安全点,则“小青虫”获胜。在游戏中,要安排幼儿进行角色互换,这样能让他们充分锻炼爬行和跳跃的能力。

二、合作类,提升抛接能力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集体意识不够强烈。但到了小学阶段,他们常常需要参加各种团队类的体育运动。故此,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类的体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待到了小学阶段后,他们便能更快速地融入集体活动。

“永不落地的气球”是一个能提升幼儿团队合作能力的游戏。在该游戏中,幼儿分小组行动,同一组的人轮流将一个气球向上抛起,并由另一名幼儿接住。要注意同一次抛接不允许由同一个人完成,气球落地即为失败。哪一组连续抛接的时间更长、次数更多,就是获胜方。在该游戏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探索如何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一是引导幼儿思考用何种方式强化沟通效果,如可以在活动前先制定抛接的顺序,又如可以通过语言提醒的方式,互换同伴前来接球;二是让幼儿思考应该如何提升团队凝聚力,如在比赛失利后不能抱怨同伴,而要相互鼓励,并和同伴讨论如何更好地合作。

三、竞赛类,鼓励多向滑步

体育项目一般都有较强的竞争性。为了让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能适应较紧张的竞争环境,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安排一些竞赛类的体育游戏,并将滑步等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融入其中。这样不仅能让幼儿提升肢体控制能力,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好胜心。

“滑步迷宫”是一个既能提升幼儿智力,又能锻炼他们滑步水平的训练项目。在该游戏中,教师可以先用划线或摆放绳子、板凳等方法,在地面设立一个“迷宫”。然后让幼儿用滑步的姿态在迷宫中前进,寻找出口。在迷宫中,他们要注意及时转弯,变换滑步的方向,如果不小心碰到边界线,则会被判犯规,要回到起点重新出发。最后看看谁的动作最标准,且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了出口。竞赛过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谈谈获奖体会,并提醒他们注意,“靠犯规获得胜利是不好的行为”。

四、器材类,尝试投掷推举

幼儿的动手能力稍弱,而在小学的体育锻炼中,他们需要自主运用各种运动器械,进行投掷推举类训练。为了让幼儿能适应以后的小学生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器材类游戏,让幼儿尝试投掷推举,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我是大力士”游戏中,教师不妨引入沙包、轮胎等器材,引导幼儿参加三项“大力士”竞赛。利用小沙包,可以让幼儿比试投掷,看看谁扔得更远一些;利用轮胎,可以让幼儿参加推轮胎的比赛,看看谁的速度更快一些;利用大型沙包,可以让幼儿参加举沙包的比赛,看看谁的力量更大,举得更轻松。

除了由教师提供器材以外,还可以组织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进行自主训练。例如,可以鼓励幼儿用矿泉水瓶练习举重,也可以帮助妈妈搬运大米、快递盒等,这样也能提升力量。在幼儿熟悉了投掷推举的训练方法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入杠铃、哑铃、握力器等更专业的训练工具,让幼儿体验更专业的体能训练。

教师要牢牢抓住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提升体能,增强运动认知,提升技战术运用的水平。特别是在幼儿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充分锻炼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提升体能,掌握各种专项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小学体育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