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探索

作者: 王慧芳

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指的是将法治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逐步深化法治理念和知识,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积极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注重法治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构建全面而有层次的法治教育体系,让学生逐步提升法治素养。

一、设计校本课程,学习基本法律知识

建立健全法治教育的教学体系,采用系统推进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校本课程,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具有梯度性,教学内容要具有层次性,教学方法要具有实践性,这样才能分阶段、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法治校本课程可分成初中高三个部分。初级课程适用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法律能保护自己的生活,教学内容包括“从遵守学校规则开始,当遵纪守法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哪些规则”“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课程以绘本的形式为主,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级课程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法律能保护自己,教学内容包括“有哪些法律与青少年密切相关”“在生活中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方法以角色扮演为主,力求激发学生的真实体验。高级课程适用于中学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教学内容包括“为什么说宪法至上”“理解权利和义务”“崇尚法治精神”,教学方式以实践活动和主题探究为主,要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依托主题节日,培养尊重法律态度

法治教育要体现实践性和体验性,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一系列主题节日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体验感,逐步培养学生尊重法律的态度。在设计活动内容时,要遵循学生的学情特点,安排难度逐步递增的实践活动。

围绕消费者权益日,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段设计一系列活动,让班主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项目。活动一为“了解什么是消费者权益”,适用于全年龄段的学生。对小学生,可以安排他们阅读与消费者权益有关的绘本,又或者安排他们观看多媒体课件。通过该活动,让学生利用绘本或课件自主先学,初步了解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活动二为“角色扮演,维护合法权益”,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案例,然后让他们分别扮演消费者、商家、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尝试还原案情,演绎如何解决问题。活动三为“反思自我,培养尊法态度”,主要适用于中学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展开讨论,让他们说说法律与生活存在怎样的关系,探讨如果发现家人或朋友做出违法的行为,自己该如何处理。

除了消费者权益日,还有国家宪法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与法治教育有关的节日,可以酌情设计相关的主题节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治意识。

三、借助数字工具,掌握法律维权方法

在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拓展视野,不仅要在学校中展开法治教育,而且要架设起学校、家庭和社区协同育人的桥梁,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可以根据学生居住的小区,划分出一个个法律维权活动点,让该地区中的中小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展开混合式学习。首先,学校要建立一个微信群,将全小区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留言,说说自己和家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法律问题。然后,学校辅导老师要整合学生的问题,选出有代表性的事件,设计实践活动。例如,有学生提到了“小区噪音扰民”的问题。辅导老师可以将其作为例子,利用网络分派任务,让学生在接到任务后合作开展线下实践活动。任务1:搜索法律文献,了解如何界定噪音扰民,该向哪些部门反映问题。任务2:进行线下取证,获取小区噪音扰民的有效证据。任务3:寻找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实际问题,并寻求帮助。若依然无法解决问题,则要探讨下一步的解决方案。最后,再次组织学生进行线上交流,总结这次活动的完成情况,并论述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借助数字工具,不同学段的学生可以在跨年龄段的交流中相互启迪,掌握法律维权的具体方法。

总之,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