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1+N”校本课程的建构

作者: 马颖琳

当前,青少年体质问题成为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关乎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解决青少年体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笔者结合新课改的推进,开发“健康教育1+N”校本课程,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一、课程内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在基础研究阶段,学校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关注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学生的健康和能力的发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以及保护学生视力为基点,同时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提升学生素养为目标,开发“健康教育1+N”校本课程。牢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1”,以项目式学习推动心理健康、近视防控、体质健康提升等多元化健康教育。开展主题化、活动化、人文化的健康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形式和活动载体,创新健康教育“探究+实践”教育模式。

二、课程实施

1.协同:校外及院校资源

由于心理健康和眼睛知识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需协同专业人士组建授课的共同体。整合地域、文化、人文资源,我们创新性地将校外资源通过“健康生活N课堂”融合链接,让学校教育与校外资源大平台对接,把校外零散社会资源有效转化为校内常规化、个性化、系统化课程,有效拓展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设线上线下健教课程,在每周学生自选“健康教育1+N”课和课后训练拓展课中呈现常态化、特色化及校内外活动一体化。活用院校资源,带来高质量师资和优质场地等多种资源共享,构建“协同发展”的育人体系。

2.全域:生活和全构域

“健康教育1+N”课程给教师们植入了课程意识。课程即活动,活动也可以成为一门课程,也是课程改革中处处皆是教学、事事皆能育人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的活、社会实践的用、信息资源的合等三个维度,构建起全时空教学、全过程互动、全课程育人的实施策略。

3.泛在:教育即生活

学生无意识学习、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根据学习即生活的进展,把“健康教育1+N”课程学习渗透在生活中。在任务驱动下,强调学生自愿、自主地学习,重视知识点的掌握和研究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研究意识,搭建学生研究思维框架,以思维导图、学习模型等方式,培养基本研究能力和研究型人格,培养创新思维,打造学校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

4.发展:教师“做中学”研训模式

以“三步一跃”理念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摈弃一味听讲座的方式,设计体验式培训,内容有团体辅导、课程领导力训练、多元跨学科能力训练等。

第一步,教师被动地学习培训,参与教学研究。第二步,被动变为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树立“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意识,“精选题、真实践、勤反思”促教师以研促思考,把改善教育实践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科研的研究活动与常规教学同步进行。第三步,“我是”的状态,欣然地接纳学习的新知识。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活用教材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从关注“教”到“学”,培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和教学技能,形成一种开放的教育观。“一跃”是指推动教师成为生活的热爱者、科学的探索者、终身的学习者。

三、课程创新

课程创新的实际抓手是学科融合。“健康生活1+N”课程符合推动新时代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课程跨学科、跨项目的融合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综合能力及健康素养。其“健康第一”发展理念符合教育部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凸显其发展的时代性、创新性、科学性、融合性,让“健康生活1+N”课程在健康教育中走出创新道路,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健康生活1+N”课程打造独具本土特色的课程文化,课程综合整合地域、文化、人文资源,创新性将校外资源通过“健康生活N课堂”“护眼小院士联盟”方式融合链接,让学校教育与校外资源平台对接,有效拓展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其操作机理极具推广意义,对其他区域、学校有借鉴价值。

实践证明,搭建探索健康教育的平台,从单纯的校内教育拓展到校外社会实践,给师生提供了成长的空间。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小学近视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立项号为2023YQJK071)、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健康中国视域下小学生近视防控教育的创新研究”(课题立项号为202213859)的研究成果。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