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计划制定的“远观”与“近景”

作者: 孙淑杰 杨雪梅

“又要上交班主任工作计划了,你们写完了吗?”“我凑合着弄出来了,用去年的改了改,年复一年,还不都做那些事?”“就是!”……这是一场培训活动间歇,我隐约捕捉到的几位班主任的交谈内容。

心下,满是触动,又满是遗憾。在我看来,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定,是一位班主任最有仪式感的新的开启,而工作计划制定的好与坏,则决定了带班效果和班主任自身的职业成就指数。

在工作实践中,我很少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写班主任工作计划。更多时候,我都是从“远观”和“近景”两个角度来制定自己的计划,让工作计划引导班级大轮盘的运转,也让工作计划与育人实践始终紧密勾连。

一、“远观”先行,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时,大部分班主任都缺失了远景规划,通常是确认了班级、接手了学生后才开始着手的,甚至也不乏为了完成学校任务才匆匆写一份计划上交的情况。

我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更习惯于从“远处”着手,一般远到上一个学年的结束。为了保证教育公平和均衡,我所在的区域通常实行学年分班制。暑假开启,就意味着与上一个班级的告别。假期前几天,我通常就开始了规划和设想新班级的发展。

1.通过回望,对旧有的计划进行传承与修订

结束了上一学年的工作,我通常习惯把过去一年中班级活动的开展及实效性进行归结性的回顾。在回顾中发现亮点及可以借鉴传承的地方,新的班级工作中可以沿袭;看到不足或可以完善之处,在新的班级可以进行创新式改进。

比如,之前学校要求每位学生都有成长记录手册,大多数班主任会习惯让孩子简单记录某一天发生的某个典型事件或者获得的某种奖励。实际上对学生来说,这只是在完成填表任务,并不能达到真正的育人实效。去年接新班后,我修订完善了手册,更名为“成长的足迹”,并将每个内页都设计成了卡通小脚丫的图案。每周五活动课,学生有40分钟的自主活动时间,我要求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回顾过去一周自己经历的难忘的事件,并进行详实的记录,记录时可以加上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与理解,也可以倾诉自己的成长心事。学生完成后,我会在每个人的“足迹”下面留言回复,或肯定孩子的表现,激励成长;或回应孩子的诉求,化解疑难;或共情孩子的喜怒,转化引导……一个语文学科教师就这样把班级学生的成长手册变成了提升学生倾诉表达能力的平台,变成了成长德行引导的秘密基地。学生喜欢上了这种借助文字与老师亲密无间的交流,而老师也可以借助文字的力量凝聚人气、呵护成长。

新的学年,新的班级,除了继续采用这种“成长记录”方式外,能不能想办法让家长也参与进来,既让家长看见孩子的成长,理解老师的工作,也进一步增强家校之间的合作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新的班级计划里就有了基于某种活动的传承后的改进式应用。

2.通过展望,对新学期发展进行架构与规划

一个有心的班主任不难发现,每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都会围绕一些重大的时间节点、主题活动或者关键事件,要求班级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常规的德育节点有学雷锋月、劳动节、安全教育月、国庆节等,常规性的主题活动包括运动会、联欢会、诗词大会等,如果以兵来将挡的姿态“临时抱佛脚”,班主任就容易陷入被动的状态,导致活动的开展变成应付性的,难以收获真正的育人之效。

但是,如果班主任在学年初或者学期初,对照日历把一些重要的节点进行梳理的话,就会对每个月将要开展什么活动有了提前的判断和了解。这个时候,可以回顾一下以往惯常活动的开展方式、反思一下活动效果,班主任就能进一步厘清“要做什么”“怎么做更富成效”“如何创新形式”等问题,进而做出相应的实施计划。另外,班主任还需要具有问题意识,及时把一些往常没有、当下却必须要有的活动纳入工作计划当中。

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计划制定的“远观”模式,能有效帮助教师走出被动、疲于应对的职业发展状态,更能够基于长远的考量规划而为班级活动的实效性打好基础。

二、“近景”微调,优化成长生态圈

如果说班主任工作计划的“远观”是为了提前搭好班级建设的框架的话,那么“近景”式的计划制定则是行动于接班之后,是为了进一步基于现实调整班级发展的姿态,进而更好地关照和引领成长。

1.基于规律关照成长

开学后接手哪个年级的学生,这里面都是大有文章的。每接手一班新学生后,我都会慎重地把自己所任教的年级以及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先摸个门儿清,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会有不同的需求,班主任要做好成长引领者,就必须了解他们的需求,有的放矢。

小学一年级,孩子最大的问题是适应。很多小学生升入一年级的第一天都是在哭哭啼啼中结束的,还有孩子大半个学期都过去了仍存在“周一入学困难症”,如果不能及时关照并化解,那就会影响学生在校时的情绪状态以及之后的校园生活。如果我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我要从哪几个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帮助孩子喜欢学校也享受班级生活?如果我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我又要从哪些方面带着孩子破解适应之局,让他们尽快交到朋友,感受成长之乐?……这些都是班级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小学三四年级,是一个孩子行为边界确立和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稍有不慎,成人会因为不懂这个阶段独特的发展规律而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最终可能会造就一部分“标签样式”的孩子。如果我是三四年级的班主任,该如何构建包括任课教师、家长在内的班级育人共同体,既读懂每个孩子的独特又少走弯路?该如何引领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成长的信心?……如果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班级工作计划肯定是不完整的。

2.基于共性关照个性

确立了任教年级后,班主任即将面对的是一个班级当中的几十个孩子。接班之初,班主任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快摸清班级孩子的特点,既要了解班级学生的群体共性,又要大致了解他们独特的个性。

以我几年前接手的一个班级为例,班级中男孩子、皮孩子居多,好长一段时间,班上都处于一种喧闹散漫的状态,这是一种共性的状态。在这种共性当中,我惊喜地发现班上相当一部分学生有阅读习惯。能不能借助书籍这种丰富的文化载体让班级静下来、让学生的言行举止更快适应学校的要求呢?于是,我的工作计划中就有了“打造班级读书社团”这关键的一项,通过组群共读来增强凝聚力。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更为妥帖地关照了学生的个性需求,比如几个皮孩子特别喜欢篮球,他们的小组就从《乔丹传》的共读开始;有学生对史料感兴趣,这个小组的阅读就从文史阅读开始……借助“阅读”这个共同的载体,整个班级开始了关照个性的涵盖了阅读、分享、辩论、好书推荐等的一系列活动,班风和班级凝聚力很快就有了向上、向好的转化。

班主任工作计划制定的“近景”微调模式,能够快速地构建出良好的班级生态圈,满足圈中不同生命个体的发展需求。

班主任如何才能写好工作计划?在我看来,好的计划既要有前瞻性的远观思考,更有要贴合现实的近景打量。当然,写的目标一定是指向做,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