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小英START研训模式的同研共进

作者: 魏文琦

湛江小英START研训模式的同研共进0

2024年5月17日,一场跨区域联动教研活动在湛江市中英文学校举办。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湛江小学英语)(以下简称“基地”)成员,湛江市各县(市、区)、汕头市澄海区小学英语教研员,以及湛汕两市部分英语骨干教师代表共三百余人,研讨了多技术融合下小学英语“教—学—评—研—训”之绘本教学的实践。湛江市第一小学教师骆秋雁与汕头市澄海实验小学教师丘兆蕙分别执教了两节课例“The Tiny TV”“Nezha”,她们运用多技术平台,发展学生读图和思维能力,以问题链推进教学,自然渗透情感教育,达到了学科育人的目的。“融合核心素养,深度解读语篇,传递文化内涵,引领价值取向,展现了外语人的责任担当。”课例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活动中,中英文学校的师生以“读绘本—讲绘本—演绘本”的形式展示了学校的校本英语特色课程,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赢得了在场老师们的阵阵掌声。

这样的交流活动是基地打造小学英语“学—教—评—研—训”一体化的START品牌的一个缩影。“湛江市的小学英语教师共约5400人,其中转岗教师高达46%,整体师资队伍水平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缺乏适切的教学资源,城乡教育教学差距大;学生每周视听说时间短、少,可供学生使用的适切学习资源不多;评价与教学脱节,重结果、轻过程且缺乏效度;校本教研走形式,常态教研参与面不广、效度低。”基地项目负责人、湛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小学英语教研员蔡艳莲说。基于此,自2022年授牌以来,基地在湛江市五县五区分别开展了绘本、读写、语音、对话、故事等教学课型的实践研究,形式多样,如交流研讨、能力比拼、跟岗研修、联动教研、送教下乡等,各类活动、课堂教学与多技术融合,各种技术(平台)协同、互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评和研修方式,提升了教学和研训质量。

着力构建START有效研训模式

两年来,基地勇于实践,合理开发了“学(Study)、教(Teaching)、评(Assessment)”资源,开展相伴随的“研(Research)、训(Training)”能力提升活动,提炼成果“多技术融合下的小学英语START‘学—教—评—研—训’有效模式”,并进行建模、推模、展模,积极推广辐射,推动课堂革命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教师的英语专业和信息技术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和完善“省—市—县(区)—校”四级教研体系建设。

基地的团队成员由负责人、4名助手、13所基地学校和各县(市、区)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构成。各县(市、区)的教研员为基地联系人,且每所基地学校配有教研骨干,负责基地活动的具体实施。根据分工,团队还分为学习资源开发组、教学案例研发组、多元评价创编组等。

在纵向发展上,基地研修共同体强调“学习型”和“五级联动”,关注团队“自上而下”的统筹和“自下而上”的递进,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能,以点带面,联校网教,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聚焦多技术,打通“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基地建设”通道,推动四级教研体系建设。

在基地负责人引领下,各基地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寻找更适合本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例如,湛江市第一小学的研究聚焦在对话课教学策略上,“5A”对话课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融合的教学策略,有激活(Activation)——建构(Acquirement)——拓展(Advanced)——表达(Application)四个环节,评价(Assessment)环节同步贯穿其中,分别着力提升学生的观察与识别、理解与辨析、归纳与推断、交流与创造等思维能力。湛江市中英文学校创新整合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与绘本特色课程等课程资源,设置阅读课程总目标及分级目标要求,通过泛读导读课、与主教材融合课程、观摩研讨课等多种课型,巧妙切入绘本,开展各项阅读活动策略,明显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和交流表达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横向发展上,针对教师内驱力不足和教研能力水平较低的问题,教研基地积极参与岭南师范学院U-G-S外语教育教研共同体的学术沙龙活动,学习课题申报、英语教学技能提升等内容,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专家的交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借助高校师资打通课题和课堂的通道,提高课堂质量。同时,基地与市教育局装备中心、市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利用市“一体化课堂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研。

例如,2024年四场“名师课堂”系列活动,就是联合市名师工作室开展的。活动聚焦作业设计,集结了8个市级和1个区级名教师工作室团队,开发单元整体教学课例。运用数字教材3.0和希沃白板5开展课堂教学,运用剪映APP处理视频、音频、图片,优化作业设计。设计学习单和课后作业,形成规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作业示例,并通过开发纸质的评价单和利用平台的即时评价检测实施效果。利用“一体化课堂平台”线上展示前期成果,开展线上研修。利用微信群辅助发布研修信息,如活动预告、调查问卷等。最后运用“湛江小英教研”微信公众号提升影响力,辐射更多群体。据统计,累计5万人参与线上研修,近万人点赞。

积极开发教学教研资源

加强教研、学科、电教合作,推动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打造区域、学校和课堂的数字化教学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转型创新实践,缩小教师能力、素养的差距,推动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是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因此,START研训模式紧扣多技术融合,开发了系列教学教研资源,形成优秀教学成果,呈现了基地研修团队的教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在2024年广东省“双融双创”教师活动中,有5份作品获省级奖项。

据了解,基地共开发了教学教研资源六套。其中包括匹配PEP人教版英语三至六年级上下册的说唱课程一套、“用英语说中国故事”系列学生作品350个、优质课例66节(含市优质录像课例20节,2023、2024年“双融双创”市获奖课例46节)、单元整体教学设计54份(其中2022版PEP三年级上册1-3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已公开出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下册评价手册一套(公开出版)、外研社北极星分级阅读绘本六年级上册(广东版)教学设计和课件一套(公开分享)。

除了公开出版的资源,其它资源均通过“湛江小英教研”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粤教翔云研修平台、湛江小英研修平台等进行共享,累积浏览量达到35万人次。这些丰富的教学教研资源辐射了全市5000多名教师、60多万名学生,还辐射到外省市。

2024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在起始年级投入使用。“我们尤其关注对乡村教师的培训,期望教师借新教材契机、用有效教学法,提升课堂质效,为乡村孩子筑牢英语基础、拓宽国际视野;也期望教师以赛促教、以教启智,为乡村孩子铺就多彩语言路。”蔡艳莲介绍。11月,“新课标 新教材 新课堂——2024年小学英语新教材培训暨乡村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举办,来自吴川市、遂溪县、坡头区、经开区、麻章区、廉江市、徐闻县、雷州市的8位参赛教师,就PEP三年级上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进行同课异构的赛课。活动还邀请了佛山市南海区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员范巧凌作“新教材及单元整体教学”专题讲座。讲座案例和比赛课例丰富,步骤清晰,易于模仿,参训教师能立即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对于乡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努力实现成果推广辐射

教研基地的其中一项任务是将各基地学校发展为各区域的窗口示范单位,以此辐射更多同类型的学校。因此,基地学校除承担教研活动之外,还要负责跟岗研修任务,基地联盟校每学年至少两次到牵头学校开展跟岗研修活动。

具体而言,根据区域划分基地联盟校,以某基地学校牵头,同区域或相近区域的几间基地学校加盟,同时吸纳聚合区域、市域内的学校(含乡村学校)。提炼本校教研组教学经验,吸纳其他学校的教研经验,通过主题研讨、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教研、培训、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多类任务,聚焦某一课型模式的构建,探求解决办法,总结推广并主动向外传播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经验。

2023年10月17日至19日,湛江市第十二小学协办主题为“多技术融合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有效课堂实践探索”的省学科教研基地学校跟岗研修活动,基地负责人带领各基地校成员、部分县(市、区)英语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约10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修活动。2023年10月24日至25日,湛江市中英文学校联合湛江市小学英语名教师工作室开展联合研修活动,研修主要内容有课例展示、集中研讨、口语展示、互动交流等。2023年11月9日至10日,湛江市第一小学举行跟岗研修活动,多位省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成员,湛江市霞山区小学英语兼职教研员以及市名师工作市成员约75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为教师们搭建互学互鉴的平台,以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目标,2023—2024年,基地负责人带领团队先后走访市内各县区,以“讲座+课例+研讨”的方式开展帮扶。例如,在遂溪县县城片区(遂城、黄略、附城、城西、建新、岭北、洋青、沙古等8个镇片),举行了小学英语教师新课标研讨及数字教材融合英语学科培训活动。基地与湛江市第八小学联合教研帮扶,走进雷州市,为乡村小学英语教师搭建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助力新课标教材的实施。此外,基地成员在韶关、汕尾、阳江、东莞等地分享经验,得到省内同行的肯定。

2023年7月,基地成员在“国培计划(2021)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研组长(小学英语)能力提升”的培训班上进行讲座交流,并与云南教师结为师徒,带动了云南片区的教研活动。2023、2024年11月,基地成员还随湛江市教育局协作送教交流工作队,前往柳州市三江县、融安县和融水县,开展新教材新理念的示范展示活动。

“Try our best, to be better.”今后,基地将继续加强“教—学—评”一体化的资源开发、教师“研—训”创新案例的提炼、教研体系的构建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探索智能技术合理应用,发展数智新课堂的建设路径,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