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洋主题教育的小初一体化研学活动设计

作者: 陈莹莹 邓钧

基于海洋主题教育的小初一体化研学活动设计0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岛是美丽海疆的护卫者,拥抱海洋从走进海岛开始。2023年8月,《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35年)》发布,深入践行海洋强国、农业强国战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推动湛江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蓝色粮仓”。笔者设计的研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爱海洋、亲海洋与探索海洋的意识,形成国际性、综合性、发展性的海洋意识。通过活动,让学生形成开发与保护海洋环境相结合的自觉海洋环境行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王志先,2020)。

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了更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小学与初中教育的有效衔接,笔者尝试以广东西南端湛江港内的南三岛为例,根据课程目标一体化、活动内容一体化、研学主题一体化的原则,围绕海洋教育主题,设计从小学到初中不同年级的校外研学活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知”海岛区位到“明”海岛生态再到“策”海岛经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厚植乡村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

一、活动目标设计

基于小初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本活动目标参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1.价值体认

小学生: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南三岛的自然景观;欣赏南三岛海岛自然之美、感悟家乡之美。

初中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讨海岛生态和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理解保护海洋环境、开发海洋牧场的重要意义。

2.问题解决

小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说明海洋资源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初中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南三岛考察报告,并能为南三岛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调查,拓展对海洋的认知,分析调查数据,提升数据分析的能力,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实践力。

3.创意物化

小学生:完成活动报告;整理活动笔记;绘制活动地图;为当地设计活动指南。

初中生:开展活动成果展示汇报会;开展实践活动成果答辩会;制作活动总结视频;绘制活动地图;撰写活动小论文。

4.责任担当

小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形成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学会交流与分享活动成果和创意,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形成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和能力;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生活方式和行动能力。

初中生:在校外真实情境中,经历问题研究的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和经验,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志趣和能力,在实践中内化、提升知识和素养,培养批判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活动过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了听讲、观光、实践、探究、学习、讨论、追忆等活动,学生通过网上查资料初学、实地观察验证、动手体验深化、互动交流探讨、成果展示评比等,了解南三岛的区位特征、生态现状和经济发展,认识南三岛的魅力和发展前景,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主题1:海岛区位(活动:走近南三岛)

情境创设:南三岛,“一颗遗失在南海边的明珠”。南三岛位于湛江市东南海面上,东临南海,西与市区霞山隔海相望,总面积123平方公里,是最接近市区的海岛。

活动任务:运用电子地图,找出南三岛所在位置,并在相关地图上标出;试着描述南三岛的地理位置,说出进入南三岛的几种交通方式。(小学生)运用电子地图,找出学校及南三岛的位置,运用地图基本要素知识绘制本次南三岛实践活动路线示意图。(初中生)

活动设计:收集南三岛地理位置的相关资料;实地考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南三岛实践路线地图,分析南三岛的区位优势;拍照取景,基于资料、考察与采访,完成活动记录表。

情境创设:曾经的南三岛由10座小岛相连而成,南三岛群众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联岛工程的人间奇迹,并在东部连绵23公里的海滩涂上种植了3万多亩木麻黄林带。南三岛的联岛堤围,不仅保护了岛民的口粮农田,而且创建了许多海水养殖基地,促进了南三岛的经济发展。

活动任务:说出南三岛的历史区位和历史变迁;如果不联岛,进入南三岛有何困难?作初步了解。(小学生)说出南三岛联岛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初中生)

活动设计:实地观察南三岛的区位环境,学会结合资料提取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区域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参观,并与村民交流,了解南三岛联岛前的发展困难,联岛后对经济和生态发展的影响。

主题2:海岛生态(活动:探秘南三岛)

情境创设:南三岛水土肥美,是让候鸟眷恋的一方净土,古称鹭洲岛,“鹭洲”寓意鸟类天堂,切合南三岛生态功能定位。南三岛红树林分布呈种养耦合、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的特征,且并未形成系统。

活动任务:红树林海岸带咸淡水交迭的生态环境为哪些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小学生)南三岛红树林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哪些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科研和人文价值?讨论:南三岛红树林开发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初中生)

活动设计:探究为何此处有红树林→探究该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特性→南三岛红树林分布现状→讨论如何保护红树林周边生态环境。

情境创设:南三岛虽然自然条件较差,多风沙,但是全岛绿化程度较高,全岛已经完成5000亩的树林抚育。木麻黄树已在南三岛东海岸坚强地扎下了根,成为南三岛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

活动任务:了解南三岛沿海地区大量种植木麻黄的原因和作用,为保护海岛生态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小学生)分析木麻黄防风林的分布现状,并为南三岛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出合理的建议。(初中生)

活动设计:查阅资料,结合所观察的现象,分析沿海木麻黄对当地海洋生态和海岛安全的贡献。实地考察南三林场和莫村,访谈林场工作人员,了解木麻黄的生长环境和现状,分析木麻黄规模逐年递减的原因。

三、活动成果展示

科学的活动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要考虑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性和积极性(谢妙娴、郭程轩、庄惠芬,2018)。根据本次活动特点,我们从行前备学、活动纪律、徒步磨砺、自我展示、实践记录、实践小报、活动摄影、活动征文、活动分享、活动演讲等10项内容,对学生的研学活动进行评价。活动报告的撰写包含了活动的记录、分析、探究结果、收获与反思等,是研学活动的总结性材料,也是终结性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交流是回到学校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总结、心得等内容,时间控制在每组15分钟为宜,可以培养学生的分享交流能力。成果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地图、路线图的绘制、红树林和青蟹养殖的模式图绘制、照片或视频资料等,同时可以将活动成果进行宣传推广。

具体评选项目如:(1)摄影展示,展示学生随手拍的活动外景,学生自发投票,选出一、二、三等奖。(2)思维导图和手抄报制作分享,结合本次实践活动主题,制作主题手抄报,对获奖作品进行为期一周的展示分享。(3)“我为南三岛代言”主题征文比赛,小学生撰写活动感想,初中生选择一个主题活动撰写报告。学校举行征文评比,设一、二、三等奖。(4)举行总结会议,学生分享活动心得、分享活动成果、举行活动主题演讲。

小初一体化的研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小初衔接工作,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提升核心素养。这种跨年龄段跨学段的校外研学活动,组织准备工作必须做足做细,安全第一,做好分组,确定组长人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分年龄层次准确和有针对性地围绕主题设计问题,这是重点,亦是难点。检验活动成果的同时,还要根据实践任务和研学成果,设计不同水平层次内容评价量表,使活动成果类型多样化。

注:本文系广东省科学教育规划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探索和构建”(课题编号:2022YQJK273)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