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思政课建设合力,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

作者: 王思静

凝聚思政课建设合力,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总结部署全省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2024年12月11日,广东省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广州召开。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建华主持会议。会议要求,全省教育系统要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形成思政课建设的强大合力,奋力开创广东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建强师资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新能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华南师范大学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办好思政课的基础工作来抓,以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撑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虽然编制极为紧张,但我们每年为马院提供7~10个编制专项引进高层次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5~8个指标引进青年英才和博士后,目前具有博士学历的专任思政课教师占比达90%。”华南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现场分享,学校坚持“以人才带人才、以人才育人才”,既重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又重视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的整体提升。

华南师范大学按照“教学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型”三种类别,对思政课教师实行分类分层考核评价,建立了高层次成果奖励、超工作量奖励、科研业绩季度白皮书等制度,形成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广州历来注重思政课教师培养,依托广州市学校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名师工作室等平台,探索形成了“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名教师培养对象—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金字塔”。每两年开展一届思政课“三百”工作,选树“100名优秀学校思政课教师”、打造“100节学校思政课示范微课”、开展“100个学校思政课课题研究”。“2024年,市属高校思政课教师配备比例动态保持1∶350,专职辅导员动态保持1∶200;全市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比例达到70%、初高中达到100%,我们提前一年达到了教育部明确的配备要求。”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广州市教育局还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库,成立了“新时代我来讲”百姓宣讲团,聘任一批校外实践教育导师、校外辅导员,开展宣讲故事会进校园系列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相互协同的育人合力。

夯实学科支撑,探索思政课融合“新样态”

思政课要想“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需要有坚实厚重的学术理论为其提供支撑。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高水平论坛和学术会议为抓手,加强加深学术对话,开拓教师的学术视野。学校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新华社合作成立文化强国研究院,设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思想道德与法治研究所、形势与政策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整合、加强和优化学科团队合作建设,凝练学科发展特色,形成学科发展优势,培育和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大平台支持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群与学术共同体建设,打造学术高地。

“我们以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实现高质量思政课堂建设,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做有学术的教学,以专题研究深耕专题教学,努力打造专题研究成果叫得响、传得开和专题教学水平有掌声、有心声的学术型教学团队。”中山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学校找准不同思政课程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结合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思政课程的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教育教学体系。在创新“8+13”教学组织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设8个思政课教研室、外设13个思政课教研室)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加大从各学科选聘优秀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力度,推动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

创新育人模式,激发思政课教学“新活力”

如何把思政课讲得“生机勃勃”、生动活泼?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利用红色场馆、企业展厅、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等思政教育“大平台”,打造场馆社区、田间地头、车间码头“行走的思政课”;开展校企党支部联建,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职业忠诚度和契约精神,丰富校企协同育人圈;挖掘省内行业企业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劳模工匠成长的感人事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区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思政要素,建设精品微课、虚拟仿真、“活页式”教材等生动活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成就教育、激励学生。

此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还依托校园3.0系统,大力推进思政课信息化建设,营造“大思政课”教学新生态,积极探索研练式、体验式、探究式、混合式教法,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学校获得国家级、省级建设成果共9项,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

“梅州市教育系统充分运用全域原中央苏区地级市的丰富红色资源,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程,用活用好红色资源,赋能思政教学工作,着力解决‘硬融入’‘表面化’问题。”梅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分享。

梅州市活化利用叶剑英纪念园、三河坝战役纪念园2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9个省级重点保护的红色人文项目,有效串联红色现场教学点,以“新时代的红色基因传承”为内容,打造“红色思政+客家+N”特色品牌,并联合党史研究专家、学校教师等力量,深入调研叶剑英元帅的光辉历程、三河坝战役的英勇事迹等本地红色遗迹、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事迹,编写了《红军长征梅州人物志》《梅州抗战英烈》《梅州红色故事》《三河坝八一红军小学红色读本》等系列具有梅州特色的思政校本教材。

同时,梅州市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探索“实践+课堂”育人模式,依托42家省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规划“客家遗迹追寻”“紧随叶帅脚步”等10条经典实践路线,积极推广情景式教学,开展“品红色故事·筑家国情怀”学习体验、专题调研等思政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参与学生达73.8万人次。

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需要在师资队伍、学科支撑、育人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各地各校正积极探索具有广东特点的思政课建设模式,奋力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