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统领的“五育”并举

作者: 韦英哲

以生活为统领的“五育”并举0

广东省特殊教育的国家课程综合化以促进特需儿童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国家课程的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为主体,划分为生活与品德、生活与学科、生活与劳动、生活与艺术、生活与健康五大领域,通过大单元整合纵向贯穿和跨学科学习横向拓展,以主题化、项目式重组重构国家课程有关学科,强化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社会之间的有机关联,注重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统一。

聚焦生活:国家课程综合化实施

“国家课程综合化实施的过程就像‘盖房子’。”深圳市南山区龙苑学校校长白锋亮打比方道,“阶段一是强基础,搭建课程框架;阶段二是能承重,找准课程抓手;阶段三是精装修,营造课程文化。”

龙苑学校构建了以“沟通”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方案,聚焦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的核心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补充、整合和优化,设计了教育康复、社会情感、学段衔接、潜能开发四大外延领域,形成“联动式”全人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相关技能的习得、维持与泛化,并促进其社会适应与生活品质的提高。

白锋亮介绍,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学校的一般性课程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七类课程。同时,将沟通与交往作为选择性课程纳入课表中,作为专项课程开设并实施。

广州市南沙区启慧学校基于国家课程综合化以及校本课程生本化理念,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五育”融合以及多元评价为核心的圆融课程体系,开展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式课程探索,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

“数学美”项目基于特殊教育课程发展、学生核心发展和学校育人发展的需要,分为数量之美、运算之美、图形之美、统计之美、综合与实践之美五大内容。南沙区启慧学校校长王莉表示:“该课程以素养导向,以学生生活为主题,以问题链为导引,以任务为驱动,培智学生在经历感知、探索和发展数学美的过程中,感受简洁美、统一美、奇异美、和谐美等数学美特点,形成可视化的数学美作品,培养学生数学美的跨学科素养。”其中,统计之美课例《简单数据收集与整理》被评为教育部级基础教育精品课。

深圳市龙华区润泽学校以课程开发为导向走内涵发展,遵循“快乐教育”课程理念,构建润泽课程体系,积极践行国家课程综合化实施。

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围绕“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两大课程发展方向。其中,国家课程以“一般课程+综合化课程+”为内涵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校本课程以“社团课程+康复课程+”为特色发展,从运动技能、精细动作能力、言语和语言、注意力缺陷和情绪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龙华区润泽学校校长刘艳平介绍,学校积极践行“学科+”课程综合化路径。以省级精品课程《童剧社交》为例,该课程按照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从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设定,开展以“台词表达、律动展示、童剧表演、社交运用”为主线的综合化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交技能。

每个学段借助的童剧载体不同,其中低年段以绘本故事为主,中年段以童话故事为主,高年段以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为主。比如,“主题式童剧”围绕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三大主题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每个童剧设置了4幕剧情,共计用16课时完成,目前已创编12个剧本。

普特融合:给予特需儿童更多支持

“孩子真是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他比以前更加自信了。”“现在让他自己去买东西,还是可以顺利完成的。”在随班就读学生适应性课程之社区消费课程实施之后,学生家长纷纷感叹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

“在社区进行消费是特殊儿童适应社会、回归生活的重要内容。”清远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卢细强介绍,社区消费课程围绕“教成什么样”“教什么”“怎么评”三方面进行设计,形成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估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针对人员不足怎么教的问题,探索了家校共育教学模式,即背景知识学习—专项技能训练—详细流程演练—社区消费实践—消费过程复盘;面对人员充足怎么教的情况,开展社区化教学模式,即家访—社区体验—课堂再现—再进社区—修正强化—社区应用—回访。为了确保良性运作,打造三方赋能支持体系,包括教研员、项目组成员和普校行政人员,并提供教师教学、学生联系和家长指导等资源。

随着随班就读政策的开展,在普特融合课程建设方面,不少学校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近年来,广州市回民小学拓展“融和教育”内涵,梳理“融和互惠,美善共生”的办学理念。“融和中包含了特需教育的融合,包容特需儿童的成长,并提供支持。”回民小学党总支书记吴小兰表示,学校的普特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方面,学校近1000平方米的种植园,为特需学生提供了天然的疗愈场所。

在百花农场,针对特需学生的需求,学校借助劳动课程为载体,在各班以小队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融美劳动课程,开展随班就读的《小雏鸟的百花农场》课程建设。同时,为特需学生配备小导师,在校的学习、午餐一起参与,培养普特学生之间的感情,带动特需学生成长。

吴小兰说:“我们以‘小雏鸟’为名,寓意特需学生在百花盛开的农场,通过劳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慢慢成长,未来可以长成一只在天空翱翔的鸟儿。”

中山市东区竹苑小学以“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站到中央”的理念,构建了三维融合课程体系,学生课程、教师课程、家长课程面向不同群体,给予专业支持。

学生课程细分为普通学生融合宣导课程(《蜡笔小黑》《星球历险记》《不一样也没关系》《爱在竹小,点亮星梦》),随班就读学生核心能力发展课程(《注意力发展》《情绪识别与自我调适》《社交技能与校园适应》)。教师课程细分为骨干教师课程(融合素养培训),普通教师课程(融合宣导和讲座培训、班主任融合理念与技能培训、班主任支持手册)。家长课程细分为普通家长(融合理念课程),随班就读学生家长(支持课程、手册),陪读家长(支持课程、陪读手册)。东区竹苑小学多措并举,形成了包容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了融合、共享、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