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方课程建设,打造特色育人品牌

作者: 王思静

聚焦地方课程建设,打造特色育人品牌0

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培智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起规范、引领和指导作用。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培智教育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的宏观要求,需要各区域因应学生的显著差异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近年来,广东各地积极推进国家课程区域化建设与实施,助力特殊教育普惠优质融合发展。

广州:打造“羊城特课”品牌,共促特殊教育发展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广州始终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保障残疾人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同年,为切实推进各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作出区域层面的整体战略部署。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广州形成了以“生本导向、调适取向”为价值观,以本土化、生成性的课程体系为中心,以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训为驱动的区域推进经验,打造了“课程主导”“课堂阵地”“课题驱动”的羊城特课品牌。

广州各区也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例如,海珠区以“三级课程”为建设框架,以“三品”为课程追求,综合考虑基础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功能性课程、潜能性课程的分类研发,鼓励有基础、有课程意识的学校进行校本探索,将校本课程“样品化”,在本校进行实验;鼓励有能力、有前期研究的学校将原有的课程,按照课程研发路径,在专家学者的专业指导下进行“精品化”;鼓励实施国家培智类课程的学校或班级,严格立足育人目标和课程标准,进行国家课程的综合化、地方化或校本化实施,进一步补充和丰富国家课程,形成“作品化”课程。

番禺区按照“调研需求,构建体系”“编写纲要,制作资源”“开展教学,总结策略”“评价成效,完善推广”的思路,初步构建了规范、有效、多元、共享的区域特殊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即学前教育有生活教育课程、康复训练活动课程;义务教育有普特融合宣导绘本课程、生活适应绘本课程、沟通训练绘本课程、性教育课程和劳动微课程;中职教育则包括职业语数课程和职业训练课程。

番禺区教师发展中心特殊教育部主任陈海苑表示:“相关人员对使用绘本开展生活适应教学的满意度比较高。家长反映,绘本能帮助他们清楚了解每种生活技能可以分解成哪些步骤来教,还能让他们以一种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去指导孩子操练技能。孩子们也更愿意拿着以自己为主角的绘本一边看,一边指或说。”

深圳:驶入特教发展快车道,探索课程建设新样本

“在特殊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还算是‘三岁小孩’。”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教研员王颖说,202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深圳市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开启了加快特殊教育建设的新征程。

如今,在空间配置上,全市已有11所特殊教育学校、11个资源中心、26个特殊教育班、347间资源教室;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共有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1457人,专任教师1171人,普通学校配备资源教师734人。

在特殊教育地方课程区域化推进的实践中,深圳强化地方与国家的不可分割性,重点推动国家课程综合化;革新全市特教课程资源配置,着力推进地方课程专题化;激发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活力,倾力打造校本课程特色化。

王颖表示,深圳将继续思考探索“如何挖掘具有深圳地方特色资源的育人价值”“深圳如何高效整合特殊教育地方课程资源”“如何实现普特协同育人,提升共建共享质量”等问题,以期为特殊教育带来一次教研文化创新、为深圳建设一个特殊教育共享社区、为教师打造一个课程研制共同体。

在深圳市的助力下,宝安区教育局主动谋划,统筹使用全区随班就读资源教师编制,统一招聘、培训和管理,架构“1+6+N”的“区一学区一学校”的融合教育三级管理体系,建设“共生、共乐、共融”区域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融合力素养,进而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选择、践行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模式。

如何构建区域课程体系?宝安区利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的独特优势,聚焦融合力素养的培育,以培养学生珍视生命价值、学会生活自理、掌握生存技能、融入生态社会为特教学校育人目标,以乐练健康体魄、乐与同伴交往、乐学知识技能、乐享资源环境为普通学校育人目标,通过特殊教育学校的主动融合与普通学校的全员提升双向并进,强化普通学校在融合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打造融合教育品牌课程。在此基础上,宝安区构建了“共生、共乐、共融”的区域课程体系,以“示范校先行、学区共建、区域共享”方式推进课程实施,搭建“互融共享”的资源服务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融合力素养的全面提升。

东莞:搭建“三阶”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建设,东莞已初具成效。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东莞建立了“初阶(6岁前)—中阶(6~15岁)—高阶(15岁以后)”三阶特色课程体系,涵盖了多维康复训练课程、融合教育支持课程、融合宣导课程、特教班社团特色课程等,满足每个孩子的特殊教育需求。

例如,“七色花”融合教育宣导课程是基于东莞“七色花”融合教育育人文化,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不同群体开发的融合教育宣导课程,旨在让全社会各种群体更多地了解特需群体、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了解如何从身边做起助力融合教育,从而建立平等、尊重、接纳、关爱、支持、合作、共享的融合教育社会环境,更好地推进普特融合教育。

“作为一名普校的融合教育教师,《“七色花”融合教育宣导指导手册》系列丛书对我们在普校开展融合宣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该课程深入浅出,让我们明白了融合宣导是什么、怎么开展融合宣导以及开展宣导的意义,帮助我们拨开云雾,让普校融合宣导工作开展得更加融洽、深入。”东莞市桥头镇中心小学教师尹泳如说。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特殊教育教研员刘艳介绍:“如今,‘七色花’融合教育宣导课程已在东莞市和省内部分兄弟地市推广实施,取得了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

对国家课程进行区域化建设与实施是当前特殊教育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点课题,广东各地将继续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努力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共同探索特殊教育课程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