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生本化开发的生动实践

作者: 魏文琦

校本课程生本化开发的生动实践0

根据学生障碍类型、障碍程度以及差异化需求,依据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制定个别化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这是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各校结合本地的优势资源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而生动的实践。

广州市天河区启慧学校:开发学生艺术潜能

广州市天河区启慧学校自2012年建校起,便开始拓展性课程实践探索。据校长李娜介绍,2021年7月立项的省特殊教育精品课程《特殊学校生活品质导向的拓展性课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坚持个别化教育,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感受艺术氛围、拓展艺术兴趣、开发艺术潜能、培养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其中,综合戏剧部分包含戏剧基本能力的开发、戏剧创作能力的应用、戏剧欣赏与社会生活连接,共12个单元;非遗启蒙部分包含泥塑艺术、印染艺术、押花艺术,共6个单元42小节;趣味水墨部分包含书法和国画,共9个单元52小节。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自主选班,教师做评估或调查、制订个别化学习目标,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教师实施教学、评价。

作为课题领衔单位,天河区启慧学校带动廉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新兴县特殊教育学校、广州市天河区御景小学共同参与,研究团队共研共磨,打造了可迁移可泛化的课程资源,包括实施案例5项、精品微课35个、精品教学案例20篇、精品课例20节。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关注共生生命教育

“1本课程纲要、1本学生读本、1本60万字的教学指引手册、1本评价手册、1个课程云资源库,我校领衔开发的省精品课程《共生生命教育课程》成果丰富,并通过团队的融合宣导、实践推广,辐射至普校、特校、山区、社区等。”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发展部负责人张春说。

该课程建设团队是跨专业跨学科团队,由普通学校教师和特殊学校教师联合,专家学者具有深厚的心理学和特殊教育学背景,资深教师具备融合教育实践经验。他们以生涯教育为基础,积极探索共生生命教育,在小学高年级段开设这门选择性课程。

课程分为四大主题,分别是“人与自我: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人与他人:我和他人如何相处?”“人与自然:为什么我们身边有各种生物?”“人与社会:这座城市什么让我感到温暖?”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幸福人生,让有限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汕头市聋哑学校:非遗文化进课程

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发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区,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听障学生视觉敏锐、观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我校于2013年设立了潮绣兴趣班,并逐步将其升级为文化课程。”汕头市聋哑学校校长黄瑞霞介绍。

该课程分为“主体课程+活动课程”,从认知到技能分学段推进,建立了五项连接:一至五年级的认识赏析课、六年级至高三年级的技能拓展课等阶段性课程,与潮绣文化节、周末主题活动、访学研习等共同性活动相联结;寻找与国家课程的契合点,如“潮绣+美术”的设计绘制潮绣图样、“潮绣+语文”的潮绣文化阅读教学等,使精品课程与国家课程相联结;鼓励学生在艺术节、体育节、班级环境布置大赛等活动展示技艺,使学习经验与实践活动相联结;突出学习兴趣和态度,重视学习过程和能力,注重职业技术和创新能力,使教学活动与学业评价相联结;与汕头市文化馆等合作共建,邀请潮绣传承人和文化馆志愿者指导学生,引入VR展馆、线上慕课、刺绣模拟游戏等资源,课程互动与显性资源相联结,助力课程实施。

佛山市启聪学校:建设富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

特殊教育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以适应生活、融入社会为导向,以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为核心,应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学科知识,构建“生活+”课程体系。佛山市启聪学校校长陈辉认为:“根据学校做的毕业生就业追踪情况,就业率高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学生面试表现不佳,因此,我们紧紧围绕毕业要求,积极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发展了科学的生活自理+职业技能中职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智障中职学生,学校设计了《“1+2”职前强化训练课程》,内容包括技能强化课程、体能强化课程、面试(形体)课程、职业生涯课程。针对听障中职学生,学校搭建的课程框架包含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体验课程、未来工匠课程,并探索实践了全程式四阶段育人模式。

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展现课程变革的个性化视角

“我校传承和发展人性化理念的精髓,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个体差异,整合课标中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路径,构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立体式融通结构,形成了三维课程群,即个性化课程、校本课程、基础性课程。”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校长申承林介绍。

着眼孤独症儿童终身发展,学校探索形成了以发展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涵盖自我与社会、语言与沟通、情绪与情感、规则与行为、生活与技能、感知与运动六大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生活情境的全程全域教育模式。

此外,学校对未来特殊教育的新样态进行研究,开发并升级了基于多视角的图形操作系统、虚拟现实(VR)教学资源以及评价体系。优化图形操作系统,实现多感官联动学习;打造“启智灵境”智慧教育空间,拓展学习情境;构建“启智宝典”学生能力水平发展平台,促进评价可视化。

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注重校本教研和课程意识

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现有69个班,850名学生,297名教师。“中山特校是一所规模很大的特校,这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优势和机遇。”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卢超文表示,每个年级5~6个班,便于组织各类教研活动;专业的体育、美术、音乐教师近60人,为校本课程的建设积蓄了力量。

近五年,学校有17个项目获得省特殊教育内涵建设、精品课程示范项目立项,其中精品课程类项目12个。“特殊教育更加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关注校本教研和师生教与学的实际。”卢超文介绍,学校实施教师队伍立体化建设工程,旨在打造一支能讲课、能说理、能谋划、能创新的教师团队;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列为重点工作,专门设置了校内教研加分制度,引导教师更加关注学校内、课堂中、一线实际的课程教学问题,提升全体教师的课程意识;在校级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课程资源建设的项目化、序列化和精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