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研课程建设,赋能特教发展

作者: 王思静 韦英哲

如何推进特殊教育普惠优质融合发展?如何建设特殊教育特色课程?在2024年特殊教育课程建设交流研讨暨第二届广东省特殊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活动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特殊教育课程建设展开研讨,并介绍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做法。

◎专家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主任王雁:个别化教育应是特殊教育的主流教学理论

个别化教育是一种以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为主旨的教育策略与设计,应是特殊教育的主流教学理论。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或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育评价手段进行教学,从而使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必须面对学生显著的个别差异,要将课程目标通过个别化教育落实到每个具有显著个别差异的学生。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教授于素红:融合教育课程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满足特殊学生需求

物理空间的融合只是融合教育的开始,课程的融合是更高水平的融合,也是更高难度的融合。融合教育课程是普通学校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是让所有学生都能进行高质量学习的共同课程;也是能满足特殊学生学习需求、促进特殊学生充分发展的课程。因此,课程建设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融通课程的建设;二是满足特殊学生需求的融合教育课程建设。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研究员黄志红:课程开发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相对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课程更为个性化、真实化、生活化。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成长这条主线,而不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按照“贴近现实生活—面对真实情境—获得真实体验—解决真实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迁移生活经验”的生活逻辑将知识组织起来,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各类知识,考虑学生的成长面临什么样的真实的环境、具有什么样的真实的需要。

◎他山之石◎

北京市海淀区:搭建支持性课程体系,助力学生能力提升

2016年8月,海淀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负责本区域特殊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培训、资源开发和康复训练的统筹组织,负责对本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人员编制15人。

在应融尽融的政策保障下,越来越多的特需学生走进了普通学校班级。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融合指导部负责人王秀琴介绍,海淀聚焦学生能力提升,搭建了“5+P”支持性课程体系,即感知运动领域、生活自理领域、认知发展领域、沟通交往领域、社会适应领域和潜能发展领域,将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相结合。此外,还将支持性课程与班级集体课程进行融合,并通过整体环境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支持所有学生。

上海市:开展三类特教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上海市特殊教育课程建设始于1990年代末,当时涌现了不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特殊教育教研员邱轶介绍,国家颁布培智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开展了上海市课程方案与国家方案的比较研究,同时对辅读学校开展调研,在这两项工作基础上对课程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修订,于2009年形成试行稿方案。

之后,上海开展三类特教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转化)实施的研究,以国家教育部审定新教材的运用研究为主线,以聚焦特殊学生生活经验的单元教学设计为抓手,开展低、中、高年段单元教学实践研究。同时,开发了评估工具,进行个别化评价和多元化支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特殊教育课程的数字化转型。2019年底,学前阶段出台《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实施指南》,高中阶段出台《上海市特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方案》。

此外,上海市为送教上门课程制定了详细的政策和实施细则,提炼了普通学校课程适应、调整、替代三种课程调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