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定“百千万”工程,助力教师快成长

作者: 黄日暖

缘定“百千万”工程,助力教师快成长0

李斌辉,教授、硕士生导师,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普通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全国高语会理事,广东省中语会学术委员,广东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省级教学团队、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负责人,广东省一流课程《语文教学设计》负责人,第三批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项目主持人。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省部级科研和教研项目5项,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李斌辉长期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这些年,一直在跟踪研究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开展。2021年,通过竞争性遴选,李斌辉成为第三批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项目的主持人和首席导师。在他的积极引领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项目学员得到有益成长。

《广东教育》:您长期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请介绍一下您的研究经历及与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的机缘。

李斌辉:早在第一批中小学“百千 万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时,我就关注到我省这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要举措。2009年,我申请立项了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研究”,对该批名教师培养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发展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了研究成果,提出了“教师假性成长”的概念以及如何克服名教师“假性成长的策略”,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2016年,我又申请立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优秀教师专业退化和再发展研究——以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为例”,以第一、二批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学员为研究对象,对教师的专业固化以及教师如何实现第二次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这次研究的成果是出版了专著《教师成长散论》,发表了多篇论文。

2021年,通过竞争性遴选,我成为第三批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项目的主持人和首席导师,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进入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真正培养教师的阶段。可以说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成就了我的学术方向,也成就了我的专业理想。

《广东教育》:您是如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第三批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实践中的?

李斌辉: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项目的实施主要是在省项目办的指导下,依据《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项目实施办法》,按照培养方案,以“五结合五阶段”的培养模式来实施的。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新颖独特的做法。

一是逆向设计。“逆向设计、正向培养、培评一致”的培养思路,将总目标进行分解,先确定培养的预期结果,再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设计培养活动以发现证据。“证据”就是学员必须具备“七个一”成果:形成一个科学有效、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主张;主持完成一项解决真问题的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出版一部体现教学主张的学术专著;发表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文;打造一节特色鲜明具有创新性的典型课例;主讲一个比较系统的专题讲座;组建一个实践和推广教学主张的教学团队。

二是永葆初心。即培养学员保持正确的专业自我,葆有永久的信念和激情。正确而合理的教育信念、自始至终的教育激情是教师顺利成长和完美教育生活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无数的教育家凭着信念和激情演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成为教师成功的典范。学员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显示出了优秀的品质,其专业自我应当在更高水平上提升,从而使其专业人格完整而和谐;应坚守信念永葆激情,认识到自己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永远走在专业发展的路上。本项目把“葆初心”作为培养学员的基石,以此推进学员发现新的发展可能性和追求新的成长目标。

三是建立主张。即帮助学员践行凝炼教学主张。科学而有特色的教学主张是教师专业影响力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天眼”,是名师的名片。学员一般已具备娴熟的教学技能、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如无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育范式,也只是懂操作的高级技术员和规定的忠实执行者。只有建立起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和范式,才能获得持续的影响力,并不断有新的进展和新的经验,从高度和深度上推进教改及专业发展,向“教育家型教师”靠拢。因此,我们把帮助学员提炼、践行和推广教学主张作为核心抓手,学员在凝炼教学主张中成长,在实践教学主张中成功,在推广教学主张中成名。

四是学习名师。名师需名师来培养,名师须知晓名师是如何成就的。要想成为名师就必须以名师为师,研究名师。本项目为学员配足配齐高水平双导师。实践和教研导师大部分是已成为正高名师的前两批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学员,以老带新,以身示范。开展了与浙江省“浙派名师培养计划项目”、江苏省“未来人民教育家”培养项目、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支持计划”项目间的互访交流学习。要求每个学员对自己最敬佩的名师开展跟踪研究,结合自己实际,探讨名师是如何炼成的。组织学员到湖南长郡中学、广东实验中学、江苏苏州等名校和地方跟岗学习,收到良好效果。

五是搭建平台。项目为来自全省的初中文科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创建了“共创、共享、共生、共进”的团队文化和理念,充分利用各学员的优势互利互惠、资源共享、相互激励,朝成为名师目标前进。组织学员开展“广东海岛学校帮扶”“百千万名师进师范院校”“粤浙苏初中文科名教师品质课堂展示”“品质课堂建设研讨及观摩会”。聘请学员为岭南师范学院兼职研究员,在学校的各类培训项目中参与指导。积极推荐学员参与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课堂竞赛,邀请媒体采访报道学员优秀事迹,为推广和展示学员成果,扩大学员的影响力。

《广东教育》:第三批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项目成效如何?

李斌辉:受疫情影响,项目在培养进度和课程落实等方面相较原计划有微调,但总体上还是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达到了培养的预期效果。

首先,学员都已经凝炼了教学主张,部分学员已经在全国形成影响力。35位学员己基本凝炼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有部分学员的教学主张已在全国推广和实践,其本人也被邀请到全国各地讲学作报告、上示范课,产生了极大影响。如陈筑的“四有语文”教学主张被《中国教育报》《广东教育》等宣传推介;刘巍的“知行语文”教学主张已形成系列专著,她多次在全国性研讨会做专题报告;游云云的“写后指导作文教学”名声在外,在省外多次上示范课,《中学语文教学》专门为其作人物介绍;张泰刚的“基于思维品质发展的英语教学”教学主张被《中小学英语教学》推介,并出版专著。还有多名学员被《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作为封面人物介绍。

其次,众多学员成长了起来,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中实现飞跃。截至2024年9月,学员中已有16人成功晋升为中学正高级教师;5人被评为特级教师,1人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被评为教育部 2023―2024 新时代中小学学科领军教师示范性培训培养对象;12人被遴选为广东省名教师(校长)工作室主持人(2024―2026),5人被遴选为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主持人。大多数学员都成为市级名教师工作主持人,获得市级以上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还有不少学员被华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聘为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或研究员等。

第三,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截至2024年9月,在科研方面,学员成功申请立项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等省级课题16项,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课题31项,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0余项。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0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出版专著(含编著)32部, 多本学员著作被相关图书馆收藏,另有9本专著正在出版。语文学科学员刘巍的专著《OMO:初中名著阅读新路径》获得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学成果方面,学员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 11 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含教育创新成果)5项,其中语文学科学员陈铿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语文学科学员杜春燕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英语学科学员张泰刚获得2022 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并作为获奖者代表在颁奖仪式上发言。

第四,形成了中小学名师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通过主持这个项目,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名师培养实践经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名教师培养机制。在这个基础上,由我撰写和主编的《中小学教学名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粤派初中文科名教师教学主张阐析》两部著作已经出版。在培养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做法和活动被多家媒体报道,起了推广辐射的作用,也提升了项目的影响力。

《广东教育》:您对第三批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有何寄语?

李斌辉: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制约,是教师主体与周围环境相互积极作用,通过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而实现的。教师更多地是需要“内生性”成长,而非“外铄性”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既是社会身份的获得,更是教师专业内在价值的体验与获得。“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给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创造了成长的机会和条件,但如果没有学员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行动,靠“工程”来打造是不可能实现专业的持续发展的。项目有结束的时候,但是发展没有止境,希望培养对象树立终身专业发展的意识,能在培养期结束后依然内生性地成长,成为“教育家型教师”。

教师发展最基本的主要的方式就是自觉地躬身于读书、实践、反思、研究、写作。这些环节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其间每一步骤都可能是一个新的起点,但始终无终点。只要有一个环节被忽视和省略,教师的发展都会固化,停滞不前。我们应信奉而坚持这一方式,并在自己的专业生活中戮力践行,持之以恒,把每一步骤都做得充分扎实,绝不走过场做花样,用研究、思考来串联整合整个循环,使每一环节都张扬着思想的力量。如此,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可能实现。毕竟三年的培养只是充电加油,自觉的修炼才是王道。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