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的乡土意蕴与价值

作者: 梁创荣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乡土意蕴与价值0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词选文达112篇,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全面梳理,我们发现,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乡土自然、乡土习俗、乡土生活、乡土情感等乡土文化内容的元素,深挖这些元素,有助于城市“乡”育课程的开展。

一、古诗词中的乡土文化意蕴

1.乡土自然与生活——山水田园的画卷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那些蕴含着乡土自然的古诗词,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或秀丽或壮美的山水风光,质朴的田园生活以及灵动的自然万物。这里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水乡,有“天苍苍,野茫茫”的塞北草原,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边塞风景,读这些诗句,仿佛在神州大地遨游,饱览地域风光。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天门山水,杜甫笔下的黄鹂翠柳、春风花草,王勃吟咏的鹅,唐寅画出的鸡……乡土自然万物奔凑眼前,让人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诗词里的乡土生活更是让人心驰神往,诗人偏爱描写村童的生活情趣,如牧童骑牛、小儿垂钓、稚子弄冰,他们挑促织、追黄蝶、放纸鸢、采白莲、剥莲蓬、学种瓜……乡土生活带给他们无限的乐趣。成人的乡土生活似乎也充满诗情画意,他们“把酒话桑麻”“醉里吴音相媚好”,女子采莲,妇人浣衣,渔者打鱼,各得其所,乐在其中。

2.乡土风俗与习惯——传统节日的载体

教材中一些写到传统节日的古诗,如《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乞巧》《寒食》《十五夜望月》等,反映了古人的生活习俗与思想观念。读《元日》,我们感受到了人们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春联的热闹与喜庆。读《乞巧》,我们仿佛看到七夕之夜,闺中少女在穿针引线,拜月乞巧。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展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以及亲人之间的思念。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既体现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点,又反映了人们扫墓、踏青时的特殊情感。《嫦娥》借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揣度“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抒发孤寂的情绪。《迢迢牵牛星》则借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怨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表达有情人不能相依的忧愤。这些古诗,几乎涵盖了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传统节日的载体,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资源。

3.乡土情感与情怀——精神寄托的家园

对乡土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在古诗词中,思乡念亲成了古诗词的一大母题。李白早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潇洒走四方,可是在月冷如霜的深夜,他还是情不自禁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锐意进取,力主改革,离开钟山时却又依依不舍地发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长安虽备受恩宠,贺知章晚年还是要回到故乡,因为他忘不掉故乡镜湖的那一抹春波。“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风雪中跋山涉水,纳兰性德念念不忘的是故乡,那是他温暖的慰藉。对乡土的这种浓厚的眷恋,往往升华为对国家的热爱,可以说乡土眷恋是中国爱国主义传统的感情基础。安史之乱后的杜甫,背井离乡,当他听到官军收复失地之后,喜极而泣,这不仅是因为他可以“青春作伴好还乡”,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动乱即将结束,他因而感到激动,这是他爱国的表现。

二、古诗词中乡土文化意蕴的价值

蕴含乡土文化元素的古诗词有着重要教育价值,在培养文化自信上,能让学生深切感受本土文化魅力,筑牢文化根基;于提升审美素养而言,其独特意境与表达可丰富审美体验;对塑造人格情志来讲,诗中展现的乡土情怀等能滋养心灵,助力形成积极健康的情志品格。

1.培养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教材中蕴含乡土文化的古诗词,学生能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领略不同的山水风光,见识多彩的田园生活,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这些古诗词中的乡土文化元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乡土文化的小窗口拓展到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为构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中描绘了乡村田家盛情待客的场景,绿树青山的山水风光以及惬意的田园生活。学生学习此诗,能深切感受到古代乡土生活的质朴与美好,增进对乡土文化的认同。而这首诗所展现的田园意境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田园向往这一精神内涵的体现。从田园生活这一乡土文化元素延伸出去,学生能领悟到中华民族对宁静、和谐生活的追求等丰富内涵,有助于他们学习这类乡土文化古诗词,逐步构建起文化自信。

2.提升审美素养

古诗词中的乡土自然意象丰富多样,意境优美深远,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宝贵资源。在鉴赏这些诗句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王维的《山居秋暝》勾勒出一幅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画卷,空山、明月、松林、清泉等自然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清幽、宁静且富有生机的意境。学生品味此诗,仿若身临其境,感受着自然之美在诗句间流淌,心灵被这种宁静悠远所触动,从而逐渐提升对自然美、意境美的感悟能力,学会欣赏古典诗词中含蓄而深邃的美感。

张志和的《渔歌子》里,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等意象鲜明生动,短短几句便描绘出江南水乡春日的秀丽风光与渔夫的闲适生活。那片生机盎然的水乡风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境意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直观地领略乡土自然之美与田园生活之趣,进而提高自身审美素养,懂得体会诗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与独特韵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能力,能够更好地捕捉和欣赏古诗词中多样的美。

3.塑造人格情志

乡土主题的古诗词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当他们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能体会到古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进而反思自己与家庭、家乡的关系,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孟郊的《游子吟》虽未直接描绘乡土风貌,但深刻体现了乡土文化中的亲情内核。通过诵读此诗,学生能深切体会到母亲的慈爱,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与善良品德,从家庭亲情层面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情志,懂得在成长过程中珍视亲情、回报家人,以更温暖、更有爱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此外, 古诗词中蕴含的勤劳、质朴、仁爱等,对学生人格塑造有着积极影响。例如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学生能领悟到劳动的不易,养成勤俭节约、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学生可以体会到江上渔者的艰险,唤起他们的恻隐之情、仁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