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开展青少年德育的困境与突破
作者: 樊迎鑫 胡晓艳 李月君 陈小红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事件屡有发生,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家庭作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场域,发生于其中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直接作用于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全过程。家庭教育不仅涉及对青少年的生存保障和学业支持,也包含对其品德养成和人格树立的引导。
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家庭开展青少年德育仍面临许多挑战,其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改善家庭德育环境,提高父母德育素养,推动家庭德育提质增效,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教育课题。
一、家庭开展青少年德育的困境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将人的道德发展阶段与年龄相匹配:9岁前处于前习俗水平、9~15岁处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处于后习俗水平。初中学生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关键阶段。随着年龄增长,15岁之后(通常将进入高中阶段)的孩子进入后习俗水平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但道德发展是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前一阶段道德发展是进行下一阶段道德发展的前提。这就意味着初中阶段榜样的示范和外在的反馈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生活环境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因此,初中阶段青少年德育的研究工作对整个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其德育功能不可忽视。然而,在当前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家庭开展青少年德育面临诸多困境。笔者通过对深圳市高级中学东校区初中部学生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并结合日常工作观察,对这些困境有了一定的认识。
1.家长的认知困境
根据对“放学后,家长最喜欢询问学生哪方面情况?”这一问题的调查可以得知,在接受调查的377名家长中,45.09%的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25.73%更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由此可见,在家庭德育实践中,大部分家长对德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更为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日常生活,将智育置于德育之上,将生活感受置于道德品性之上,忽视了道德发展对孩子成长的关键作用。
尽管部分家长能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他们往往将德育的责任推给别人。“您认为在孩子的品德教育中谁的责任最大?”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5%的家长认为是家长之外的其他群体。他们认为学校、社会或孩子自身应该在德育工作中承担主要任务,而家庭主要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
此外,44.03%的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与他们的沟通频次减少。调查显示,59.95%的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与其沟通时感到孩子交流比较敷衍,不愿意多说。18.83%的家长认为孩子交流的态度生硬,拒绝交流。面对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身心的剧烈变化,家长缺乏正确的认识,这进一步为家庭开展青少年德育制造了障碍。
2.家长的能力困境
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根据家庭中的不同德育方式将父母分为四类:专制型父母会要求子女完全遵守规则而不允许讨价还价,同时通过威胁或惩罚来强迫子女服从;权威型父母会对孩子采取高要求,并与家庭民主相结合听取孩子意见,引导孩子通过反思推理预见行为结果;宽容型父母虽然乐于与孩子沟通,但缺少规则要求;放任型父母则对子女漠不关心甚至疏于照顾。在这四种类型当中,权威型父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参与感更高,进而使孩子形成更强烈的社会情感依恋,促进了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调查发现,该校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在专科以下包括专科的占比为66.31%,只有16.45%的家长能够营造权威型的家庭环境,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技巧,将导致家庭德育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从而直接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各种教育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家长获取资源的途径更加多样,取得的资源也更加丰富。即便如此,家长也可能因为缺乏筛选和整合能力而无法充分利用,难以为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德育引导。一方面,家长缺乏知识基础和技能指导,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另一方面,孩子的性格、兴趣、需求等各不相同,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和经验,家长难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德育计划并加以落实。
3.家庭德育的外部困境
当今社会生存压力大,许多家长因为工作生活繁忙而缺乏开展德育的时间和精力。这一社会现状成为家庭德育所面对的最显著的外部困境。调查显示,30%以上的家长一周与孩子沟通1~2次甚至不沟通;35%以上的家长与孩子每次沟通时长在10分钟以下;26.26%的家长表示,在孩子品德教育方面自己感到困扰的问题是缺乏时间。家长为了维持生计,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中,这使得他们难以全程、细致地开展家庭德育。
与此同时,当前尚未形成帮助家长提高德育认知与能力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家庭德育的政策指导,但在政策落实、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这些问题的存在,弱化了社会对家庭德育的支持力度,势必会对家庭德育的顺利高效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家庭开展青少年德育的突破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家庭为青少年身心和道德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成长环境。因此,要突破当前家庭开展青少年德育所面临的困境,必须有针对性地从家长的认知和能力、家庭德育的外部环境入手,推动家庭德育提质增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1.提升家长的认知水平
家庭天然地承担着激活孩子道德标准的重要职责,为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环境刺激。作为家长,首先要端正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破除教育功利化偏见。家长应当认识到当今社会德才兼备、德重于才是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关键指标,在日常教育中避免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说教轻实践、重私德轻公德等错误引导。
其次,家长必须正视家庭德育对孩子道德发展的独特作用。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动受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的双重影响。家庭德育以其特有的环境和身份条件,拥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家长必须重视家风建设,为孩子的成长营造温馨的生活环境与和谐的道德环境。家长应当把握机会,发挥优势,适时适当地开展家庭德育,主动承担起自己在孩子道德养成过程中的道德义务和法律责任。
此外,家长要认识到青春期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需求,把握青少年身心发育的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有意识、有选择地进行道德教育。一个人在青春期确立的价值观对其一生的道德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长应当利用好这一契机积极主动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提供物质支持,还要重视情感支持和精神关怀,减少乏味说教、亲情压制、道德绑架;另一方面,家长需要结合当下时代要求丰富德育内容,关注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所要面对的道德选择困境,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开展针对性指导。
2.提高家长的德育能力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也包括其个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和美和睦的家庭环境能更好地吸引青少年主动参与道德生活,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因此,家长应该注意自身德育意识和行动的统一,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孩子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进行正面引导,发挥榜样作用。同时,家长的嘉言懿行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为孩子提供心灵的依归。整个家庭道德环境的顺利构建,既有助于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养成,也可以减少他们因道德推脱产生的不良行为。
相比其他类型,权威型父母对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更具积极作用。这就要求家长有意识地提升教育水平,学习德育理论,提高德育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必须严肃提出对孩子的道德要求,循序渐进提升道德标准;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做到平等、理性沟通,尤其是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更应做到控制情绪、倾听包容;在日常的教育引导中,家长应当掌握主动权,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找解决策略;面对家庭德育中的问题和困惑,应当注意不同的教育方法与孩子的适配性,因材施教,避免照搬照抄。
家长要更加积极地向外寻求支持和帮助,不能仅仅停留在资源获取层面,还要提升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家长应该更加深入地参与家长课堂,提高自身德育能力;加强与其他家长的交流,获取广泛的经验支持;主动联系学校教师,获取专业的教育指导。
3.增强家庭德育的外部支持
家庭德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提高家庭德育效能,学校、政府和社会必须进一步增强家庭德育的外部支持。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要担负主体责任,为学生负责,为学生家庭负责。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德育研讨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德育指导、组织家长沙龙分享德育经验,为家庭德育的开展提供专业科学的指导。同时,学校和家长之间应当搭建起良性的沟通机制,避免“布置任务”式的家校沟通,形成积极稳定推动德育落地生效的家校合力。
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政府必须强化责任意识,负起领导责任,为家庭德育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比如,落实休假制度,为家庭德育的开展提供时间便利;重视德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为家庭德育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大课堂在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全社会应当建立道德共育机制,特别是要发挥社区、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对青少年德育的助推作用,加大对榜样人物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青少年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处于优先地位,家庭德育是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础。面对当前家庭德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共同构建起协同育人的全新机制,不断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引导他们实践道德要求、创造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