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视域下粤剧文化进校园育人模式探索
作者: 陈远亮
粤剧,作为岭南瑰宝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之一。市桥汀根小学坐落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广州市番禺区汀根村,积极响应“粤剧进校园”号召,以“务本厚基,养正成人”为理念,将粤剧艺术融入日常教学,探索“三全育人”新模式。通过“发现—探究—感悟—传承”的德育路径,学校不仅培育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更在美育的滋养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文化自信的传播者。
一、名师传带,深入体验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宝贵资源,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利用“粤剧进校园”的机会,邀请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吴非凡老师到校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亲身体验粤剧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进一步推广和传承粤剧文化。在吴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学习了粤剧的基本功,还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深入体验了粤剧的表演艺术。学生穿上戏服,化上妆容,仿佛穿越时空,成为粤剧舞台上的主角。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对粤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深刻地理解粤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粤剧文化的校园传承需要科学的教学体系,比如专业的粤剧师资、特色校本文化和校园德育、美育的支撑等。粤剧传承既不能丢掉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又要有所创新,融合儿童剧、舞台剧、歌剧等形式,以孩子的表达方式来呈现,讲述孩子眼中的故事,守护粤剧文化内核,同时在形式上赋予新生命力。只有兼具传统与潮流,才能让粤剧这一瑰宝传得更远、代代传承下去。
基于此,学校组建了粤剧传承培训班,邀请知名粤剧老师根据学生声乐、舞蹈等特长进行专业选拔。目前粤剧传承班成员共有28人,均来自一至三年级,每周开展两次专业集训,每次集训时间约为1.5小时。日常课堂主要练习踢正腿、踢十字腿、踢片腿、踢盖腿、踢旁腿等基本功动作。按照“保护、传承、发展、弘扬”的原则,充分发挥粤剧艺术名家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名家带学等形式,实现“粤剧进校园”,把粤剧文化发扬光大,也由此形成校本德育的特色之一。
二、策划原创,提升素养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扬粤剧艺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艺术审美能力,学校提出了“粤剧原创课本剧目创作与素养提升计划”,旨在通过原创课本剧目《活捉八老虎》与《仙女穗城》的创作与演出,激发学生对粤剧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艺术鉴赏力及文化自信心。
例如《仙女穗城》讲述的是远古番禺,海岛环绕,农田屡遭海侵,民不聊生。一日,持穗仙女降临,施法退潮,精选良种。其伴行之羊化为人形,引领农耕,终致年年丰收。使命既成,仙女悄然离去,留下无尽福泽。该剧目融合了番禺本土文化,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不畏艰苦的精神。在表演中,学生不仅展现了粤剧唱、念、做、打的全面技能,更通过生动的表情和细腻的动作,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内涵。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不仅体现在他们对粤剧技艺的精益求精上,更在于作为“小小非遗粤剧传承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剧课融合,探索传承
粤剧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它根植于中华大地,产生于历史长河,对广东传统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浪潮中,通过剧课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汀根小学探索出了一条既具创新性又富有实践性的粤剧文化传承之路。
例如,语文作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与粤剧的融合显得尤为自然。教师精选粤剧中的经典故事,将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文字与戏曲的双重体验,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使他们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粤剧的独特魅力。
又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粤剧文化融入其中,改编经典粤剧剧本为课本剧,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剧情,感受人物情感,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与法治精神的理解。
再如,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承粤剧文化,学校还积极将美术、体育等学科纳入粤剧教学体系中。在美术课堂上,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粤剧服装上的精美图案,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感受粤绣技艺的精湛与粤剧服饰的华丽。在体育课堂上,创新性地开发了粤韵操,将云手、顺风七、旋腰、旁腰、南拳、骑马等粤剧身段运用其中,并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广东音乐进行配乐,在全校学生中进行推广,运用于每天的早操和体育课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领略粤剧艺术的韵律美与动作美。这些剧课融合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热爱粤剧文化,从而主动传承、积极弘扬粤剧文化。
四、社区展演,全面发展
在学校与社区艺术团体的紧密合作下,别开生面的粤剧进校园的系列展演活动如同一股清新的南风,吹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也深深植根于社区的文化土壤之中。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是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对学生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一次深度培育与全面展示。
例如,学校以“南国红豆,唱响社区”为活动主题,举办粤剧进校园的公开演出,从剧目选择、剧本改编、角色分配,到舞台设计、服装道具准备,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粤剧传承班指导教师和学生大量的心血与创意。《仙女穗城》因其独特的创意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被选定为本次演出的主打剧目。演出当天,随着悠扬的粤剧音乐响起,舞台上的灯光渐渐聚焦,《仙女穗城》的故事缓缓展开,学生身着戏服,踏着轻盈的步伐。当仙女手持谷穗,轻轻一挥,海水退去,农田重现的那一刻,观众席上爆发出阵阵惊叹。而仙女带来的几只羊化身为凡人,与村民们共同劳作,更是表情生动,配合默契。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学生们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的笑容。社区展演活动的举行,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在舞台上展示剧目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展现了新时代粤剧教育成果。
“牢立本根须畅茂,不施巧结看真形。”学校通过艺术创新的育人模式,让学生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感受粤剧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从地域文化出发,从学校传统出发,将粤剧传统文化创新育人理念化为培育希望的厚土,建设好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