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去个体化原理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作者: 黎欢随着青春期如期而至,我带的学生对于男女生之间的话题表现得特别敏感,甚至看到某个男生跟某个女生比较要好,就会开始传谣。在课堂上,只要教师点名某男生回答问题,一些学生就会把某女生名字的暗语说出来,然后全班一起起哄。我多次在班会上严令禁止此类言行,但是不久后,这些现象就又像雨后春笋般再次出现。
例如,小好跟小诚被传在一起的谣言,我明令禁止了很多次,还是会有学生起哄。一次英语课上,班上学生又再次集体嘲笑他们,导致小好直接在课堂上哭了,还打电话通知妈妈来接她,提出下午先不回学校上学。我知道事情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了,必须尽快解决根源问题。但是,这是集体的行为,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制止呢?最终,我从社会心理学的的去个体化原理里找到了答案。
一、社会心理学的去个体化原理
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认为:在某些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以至于忘却了个人的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简言之,也就是变得去个体化。去个体化的破坏性是非常强的,从轻微的失态到冲动性的自我满足,甚至具有破坏性的社会暴力,人们都可能干得出来。
那么去个体化的对立面是什么呢?答案是自我觉察。自我觉察的人,以站在镜子或者摄像机面前的人为例,会表现得更加自控,这时他们的行为也能够清晰地反映他们的态度。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或仅是受他人驱使而产生暂时性自我意识的个体,他们在情境中会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言行一致性。这些个体也会越来越理智,因此不太可能受有悖于自己价值观的呼声所影响。
二、唤醒学生的自我觉察
之前,我在班上处理学生恶意传谣和起哄的事情很明显是违背了社会心理学的去个体化原理。我只是对全班学生做出了警示,但是没有让任何一个学生为此而承担责任,他们的身份在全班这个集体下“匿名”了,因此这次传谣和起哄平息后,很快又重新冒起了。因为在传谣和起哄的过程中,当一个或两个人一说,全班哄堂大笑,他们就会觉得全班同学都是这样的,他们是安全的。同时,当他们看到其他人都发出笑声时,还会有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因此就越闹越严重了。
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我找到了小好,倾听她委屈的想法,并共情她,表示她跟小诚只是普通同学关系,平时因为班级工作和学习沟通交流比较多都是正常的。而且作为教师,我也支持他们清者自清,不管同学们的说法,继续保持正常的友谊关系。同时,我也同意她下午在家休息,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安抚好了小好的情绪以后,我问她,在同学起哄的时候,她是否看到谁是第一个或者是起哄最大声的,我需要她提供名单。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去个体化原理,起哄者觉得自己的身份在全班这个集体下被隐匿了,十分安全,才会不断制造类似事件。因此,我决定打破这种安全感,让他们意识到即使是在集体下起哄,起哄者同样必须承担主要的责任。在小好的回忆下,她说出小伦近期经常嘲笑他们,而小凯、小仁和小楠是附和声最大的。于是,我决定各个击破。
首先,对于带头起哄的小伦,我采取的是家长、教师、学生三方视频聊天的形式。在视频会议里,我首先问小伦起哄的原因是什么。他回答,因为自己也被传谣了,所以就用小好跟小诚的谣言来掩盖自己的谣言。我引导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不喜欢的事情要一起制止,而不是一起传播。此外,他还说到传谣是很多同学都做的行为,根本制止不住。我跟他说,即使我们很难制止一些行为,但是可以从自己出发,如果人人都从自己做起,这个不良行为就会越来越少人效仿。在我跟小伦妈妈的引导下,小伦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不会再起哄。
接着,我找小凯等附和起哄的学生一一谈话,了解他们附和时的想法,并告诉他们这些不良行为是会被追究责任的。在班上,我不点名地把这次起哄的处理办法告诉学生,让他们知道这种集体的行为其实也是可以溯源、需要负责的,他们应该时时处处进行自我觉察,而不应该被一些所谓的集体行为带偏。
当学生知道在集体中个体的表现依旧很重要,个体的觉察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进行各项行为之前就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合规。同时,我也跟学生分享了小好这次的心情,让他们对小好被传谣后无奈的感觉进行共情。
这次传谣的事件从学生个体开始处理后,我发现这个不良行为慢慢被抑制住了。当然,有些时候,学生还是会对其他同学开类似玩笑,但我会马上让笑得最大声的学生站起来,跟全班同学分享他大笑的原因。这样,学生又进一步了解到,在集体里,个体的行为并不会被隐藏,表现最突出的学生还是会被教师追究责任,因此这类行为就会越来越少了。
三、社会心理学去个体化原理的其他应用
有些科任教师反馈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吵闹,导致整个班的课堂纪律不好。之前,有些教师会实行连坐制度,即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吵闹,就让全班学生都留下来静思若干分钟,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
其实这样的做法会引起很多学生的反感,因为没有违纪的学生会觉得自己很无辜。他们不会埋怨课堂违纪者导致他们要留下来反思,反而会觉得教师不公平。同时,这样的做法会更加助长违纪者的气焰,因为他们发现如果带着周围同学一起违纪,自己的身份就会被隐藏起来,变得非常安全。长此以往,他们在违纪上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严防去个体化在班级里蔓延。
一次,我们班的物理老师跟我说,因为上课时学生吵闹,所以班级课堂评价被扣分了。于是,我马上帮她理顺这次课堂吵闹是由哪些学生引起的。通过一步一步引导,她最后确定了6位学生特别闹腾,我马上找这些学生谈话。然后,在班级舆论上面,我会告诉学生,即使你是在集体里,也需要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负责,让学生形成更好的自我觉察,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在群体行为里,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看见,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律。
在年级管理中,这个方法也同样适用。例如在全年级一起的早操出队中,级长可以让出队最快、集队最安静的班级率先离开,出队较慢或纪律不好的一些班级在操场上反思,想一想下次如何做得更好。甚至可以让班级里出队较早、纪律较好的学生先离开,有待改善的个别学生留下来反思。个别做得不好的学生发现,即使在一个很大的集体里,他们的个人表现也依旧能被关注到,那他们会更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结语
集体中,去个体化现象会导致自我察觉和自我约束减弱。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群体违纪时,可以根据违纪情节严重程度,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就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表现在集体里也会受到个性化的评价,他们会更理智地看待集体行为,以防从众行为的发生,也会有更多自我觉察,进而学会自控,使自己更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