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劳动教育班会课的创新实践
作者: 曾培栖
近年来,部分青少年缺失劳动观念,不珍惜劳动所得、不愿参与劳动、不擅长劳动技能。因此,劳动教育班会课需创新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防止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被边缘、轻视、削弱。本文遵循课程思政的指导原则,以“三联四素五翼”为德育理念和课堂模式,深化德育、心育与劳育的有机结合,探索立德树人的新路径。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实施“三联四素五翼”初中劳动教育班会课,对学校及班级的德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课程内涵
班会课,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块基石,是班主任施展育人智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在这一教育场域中,劳动教育班会课承担着独特的使命,旨在通过劳动实践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与全面成长。这一过程,不仅是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探索,更是对主观世界的深化与拓展。通过劳动这一媒介,学生能够有效增强自我认知,激发内在潜力。
在“三联四素五翼”劳动教育班会课里,“三联” 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将劳动教育与家务劳动、学校探究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联动机制,丰富劳动教育的渠道。“四素”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因此,“四素”指的是初中劳动教育班会课的目标。“五翼”是指将劳动教育班会课五育融合,分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和“以劳创劳”篇章,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从不同角度出发,创设情境,开展有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等主题教育。如:七年级设置习惯养成主题,八年级设置责任担当主题,九年级设立理想激励主题。
二、实践路径
1.在课程目标上,形成劳动素养与德育相匹配的课程目标体系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其内在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它由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要素共同构筑。在这一过程中,德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对学生认知层面的启迪,更是对其情感态度的熏陶、意志品质的磨砺以及行为习惯的塑造。开展“三联四素五翼”初中劳动教育班会课,是将德育、心育与劳育有机结合。因此,在课程目标上,形成了劳动素养与德育相匹配的课程目标体系。
在认知目标上,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重要贡献;在情感目标上,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培育他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劳动情怀,鼓励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劳动实践;在意志目标上,强化学生坚定的劳动意志,弘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激励他们在劳动中不断追求卓越;在行为目标上,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培养他们安全规范操作、有始有终完成任务的劳动习惯,以及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的劳动能力。
2.在课程内容上,建构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针对三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每周开展一次劳动班会课,确定不同的德育任务,并根据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安排不同的劳动德育内容,形成相应的劳动班会课课例。
七年级劳动德育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主要有适应新环境教育、文明礼仪与养成教育、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指导、团队精神与关爱友善教育、人际交往与生命教育、法纪与安全教育、经济常识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与自我教育、国防安全教育等。
八年级劳动德育内容是在七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生产劳动中的体验与应用,包括养成教育、新科技意识教育、人格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民主与法治教育、理想前途与国际观教育、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教育。此外,在部分优秀青年学生中开展团课教育。
九年级劳动德育内容则更加注重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如理想成才教育、复习策略指导、责任教育、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团体与个别辅导和咨询、升学与职业指导、感恩教育。
3.在课程模式上,探索以劳动体验为主,辅以德育认知的新班会模式
在过程体验中,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知道劳动的规范和严谨,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曲折,感悟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和不易,养成反思与交流的习惯。在价值体认中,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在成果评价中,从劳动质量、创造性劳动能力、责任与担当、遵规守法及精益求精等方面,指导学生客观评价对自己和同学的劳动成果,进而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三、结语
通过“三联四素五翼”劳动教育班会课的深入实施,我们致力于在学生心中播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让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教育体系下,我们不仅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在情感、意志和价值观层面进行深耕,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例如,将“以劳树德”作为起点,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通过“以劳增智”,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在“以劳强体”中,强化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意识;进而在“以劳育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操;最终在“以劳创劳”中,磨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注:本文系2022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研究一般专项课题“三联四素五翼下初中劳动教育班会课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GDJY-2022-A(LD)-b24]研究成果。
本栏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