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质学研”: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 韦英哲 龙建刚
“课比天大,赢在教研。”在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这句话已成为教师们不言而喻的共识。近年来,这所莞邑百年老校以“品质学研”为抓手,促进教学问题解决、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以及集团化办学。
缘起:百年老校厚积薄发的深思考
建校于1906年的莞城中心小学,至今已有118年的办学历程,是东莞历史悠久、知名度高的一所百年老校。其前身是具有千年历史的资福寺,校园里有金刚经云石塔、青石大天井、500多年的大榕树,还有元朝所铸的大铜钟、以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命名的书院、清朝东莞解元祖屋。学校十四次易名,七迁校址,五改学制,六扩分校,百年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卓越成长。
2008年,学校提出了“悦纳教育”的办学理念,推行“和而不同”的管理思想,坚持一条底线,立足儿童立场,聚焦“正德、纳智、康体、艺美、悦劳”五大素养目标,打造了榕树课程、六节文化、教师品牌、悦纳德育、至正评价等特色品牌项目,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绘就了“悦纳教育”的远景蓝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办学理念,也成就了一位又一位教育精英。近10年,学校有国家级、省级奖励的名校长3人,正高级教师5人,特级教师6人,东莞市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人,东莞市教育家培养对象5人,省、市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16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4人、市级教学能手49人。目前,有全国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市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者共24人。
教师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者,教育价值观的践行者,教育本质的追求者。校长尹凤葵说:“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我们的学校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样的环境,给每个教师以向上生长的能量和满满的自信,用独有的文化魅力把教师不断带入新的精神高地,使之成为支撑学校发展、成就学生成长的经师和人师。”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莞城中心小学认准了以教研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有力引擎。
传承:校本教研守正创新的来时路
怎样打造这样一支精英团队,保障高质量教育?这所百年老校有着怎样的沃土,不断孕育人才,贤人辈出?
30多年前,在莞城中心小学开启教师职业生涯,后来调任其他学校,两年前又重新回来担任校长的尹凤葵深知,强师的“秘诀”是校本教研的迭代创新。
莞城中心小学以“扎实教研”闻名,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已经推行教师“三个一”教研模式,即一个主题、一个课例、一篇论文。朴实而扎实的常态教研,在教师身上烙下了深深的成长印记。
10年前,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学研思路诞生,学校提出“制度化”学研模式,从“三个一”转到“五个模块”的进阶,即读书分享、学进交流、名师引领、新秀竞技、专题研修。教研方式不断创新,教研结构不断优化,催生大批教师拔节成长。
教研文化根植于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重心下移的具体表现。从“三个一”教研,到“制度化”学研,再到近年来探索的“品质学研”以及专家领航、“三名”工程、品牌教师,打造了严谨创新的教研之风,营造了充满活力的教研氛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表现出敏锐的文化意识,从十几年前的“简约课堂”“三安课堂”文化,到现在的“倾听课堂”文化研究,体现了莞城中心小学的改革魄力和钻研精神,而贯穿始终的文化视角和文化眼光,已成为学校治理和发展的根基。
在“教学为先、教师为重、教研引领、成果为荣”的文化氛围长期浸润下,教师生长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自觉合作研讨、敢于实践创新、乐于成果分享。“这种特质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高品质的习惯,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把管理者建设的教研场域变成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一个赋予感觉和价值,值得教师投入和尽力的世界。”尹凤葵说。
2019年,经东莞市教育局批准,莞城中心小学成功组建教育集团,成为市首批教育集团之一,先后与莞城运河小学、莞城和阳小学、揭阳市揭东区新亨镇硕联小学探索复合型集团化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背景之下,教师又如何通过高品质的教研,实现融合共生?
这一次,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通过观察、分析、改进教研的策划与组织,营造“场”的效果,将集团校遇到的教研问题整合起来,寻求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形成以“教研”为研究对象的更为有效的集团教师成长策略,为解决集团化办学强师问题,探索高品质教研路径提供更有深层价值的参考。
尹凤葵表示,集团目前正在努力打造教师“至正”成长文化,始终坚持形成集团场域价值理念的共识,实现从“我”到“我们”、从“和而不同”到“融合创新”的集团文化环境。
开拓:品质学研思行合一的新路径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校本教研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撑学校乃至集团的高质量发展?
2021年,莞城中心小学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广东省校本研修示范校。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学校提出高质量教研,从制度化走向品质的提升,形成“品质学研”的基本路径和行动指南。
在具体实践中,“品质学研”呈现怎样的新样态?不妨一起走进教研活动现场一探究竟。
9月19日,新学期刚开学两周,60多名一至三年级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参加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六有教研”展示活动。
展示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有理有据的说课”。教师熊娟的说课有别于常见的模式,围绕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起点难点分析、主要活动设计和目标达成预设三个方面,进行15分钟《a o e》(第一课时)说课。看得出来,熊老师在前置的文献学习和学情了解与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才有了说课“不循规蹈矩,没有套话空话”的精彩,这些都引起在场所有教师的深度思考,并密切关注接下来的课堂展示。
接着,是“有磨有让的上课(观课)”环节。教师杨雪带领一年(20)班的新生畅玩“拼音王国”。其他教师一边听课,一边在学校自主开发的“观课、议课本”上作记录。这一环节,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磨”,磨练上课教师的课堂艺术,磨练听课教师的眼光、智慧;二是“让”,强调“让”学于生,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下课后,教研活动进入最紧张刺激的环节——“有破有立的评课”。
随着主持人的一声“停”,大屏幕上急速滚动的名字一下子“静止”了,被随机选中的教师就要起身进行评课。“六有教研”机制下,莞城中心小学的校本研修没有旁观者,人人都要作准备,人人都是表达者。先后有4名年轻的教师被选中,但他们基本上只谈及这节课的优点。
然而,这并没有达到评课的要求。负责活动总结的副校长彭才华现场发问:“还有哪位老师有补充?”
教师赖玉娜的三页记录本写得满满当当,她主动起身评课,不仅总结了展示课的闪光点,还指出“韵母发音是否要遵循响而长的原则”“在认读四声调时,是否需要增设自由练习环节”“本课时与下一节课缺少衔接性”等批评商榷点,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我们都不是看客,要深度参与。”彭才华说,“评课要拒绝大而化之、放之四海皆准的套话,要听出门道,不仅要指出问题,还要提得出建议、说得出思路,这样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成长真正发生。”
近年来,学校努力通过教研模式创新、教研场域优化,打造一种有力量、有活力的教研文化,在各学科大教研推进“六有教研”模式。
“‘六有教研’让人人都成为教研的主体,无论是说课、上课者,还是观课、议课者,每一次都能获得对课堂主动的思考和积极的对话,极大地提升了教研效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让课堂发生了深度变革。”彭才华说。
“六有教研”并非莞城中心小学探索校本研修新机制的全部。迈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注重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倡导用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教研。比如,学校提出了“大小学研”:即以大科组为教研单位,以课题目标定义教研时长,开展主题引导的、系列化的、深层次的、进阶性的、持续研讨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大教研;由各年级备课组长牵头,围绕学科相关问题,聚焦教学常规需要,开展更灵活的小分队常态小教研。
教育集团也呈现出教研新样态,如体育“四段式”双师教研模式:把“新课标下的课堂实践”作为教研载体,精心打造“双师协同下的课例深度剖析、教学设计创新理念的激情路演、微缩课堂精彩纷呈的技艺展示、专题微讲座智慧火花的激烈碰撞”四大教研场域,相互渗透、逐层深化,围绕教师成长的核心痛点展开,通过形式上的创新与内容上的贴近,为集团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集团教师向阳至正走向卓越的生命成长。
辐射:莞邑名校高位引领的大格局
在“既成人,也成事”品质学研理念的引领下,这所莞邑名校焕发新活力。
近三年,学校获得国家级奖项和荣誉31项、省级122项、市级674项,尹凤葵被评为东莞市首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周奇、彭才华、邹官民、黄艳芬成为省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彭才华主持研究的课题“小学古诗文‘优效’教学”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学校教师参加东莞市“品质课堂”比赛获市级奖项近200项,刘艳、张玮、陈晋宁、李庆、范佳等多名教师获得全国、省级以上现场教学比赛一等奖。
校本教研的改革与创新直接带动了学校工作的全面优化与提升。2021年12月,学校获评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项目《激发内驱,自主成长——教师品牌建设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再次获评“广东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2024年6月,经过严格答辩和考核,获得首批省级校本教研基地考核“优秀”等级(全省共4个);10月,获评“广东省第一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首批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试验区项目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省级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省级中小学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莞城中心小学教师没有满足于自身的成长,而是积极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要求,不断发挥教研优势,承担辐射引领,输出名师骨干资源、输出优质教学资源、输出教研活动资源,带动了市内外多所集团校、联盟校迅速提升教育质量。近两年,为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内外校长、教研主管、骨干教师等2000多人次,举办了40多场经验分享活动,教师们在分享成果的同时也获得了“专家式”的成长。
莞城中心小学通过探索创新学校教研组织形式和制度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深化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在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呈现了高位引领的大格局。
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的莞城中心小学,会持续发动“品质学研”这个引擎,朝着“办一所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成果显著的现代品牌标杆式学校”的办学愿景而全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