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共生的特教之道

作者: 黄博彦

共融共生的特教之道0

李园林,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特殊教育副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特殊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对象,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兼职导师;著有《听见,世界的声音——“三色”摄影研学在聋校课程中的转化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培智学校班本德育课程》,参编《特殊教育和谐课程》系列丛书,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广东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从事特殊教育教育工作26年,李园林在和而不同、和融共生的“融合教育”思想下,致力建构“三效、三和、四序、六求”实践体系,探寻出共融共生的特教之道。

《广东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特殊教育?

李园林:特殊教育主要是面向视力、听力、智力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教育。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教育的整体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至关重要。其确保所有儿童,包括残疾儿童,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强化优质融合发展。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追求与目标,不仅有助于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还能够让普通儿童在融合交往中实现人格成熟,学会包容和关爱他人。通过融合教育,消除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隔离,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广东教育》:作为拥有26年工作经验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您认为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应该如何实现融合?

李园林:特殊教育有其特点,但特殊教育不能越办越特殊,而应该“融”入多元社会,要按照特殊教育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的特点,谋求发展,“和”而不同。为此,我们提出了“融和教育”思想。

“融和教育”是残健共融、融合发展的教育,是融会贯通、遵循规律的教育,是追求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教育,是追求过程愉悦和谐、创新实践的教育,是追求生命发展与环境“和融”共生的教育。其行动方式是通过融会贯通、海纳百川,让特殊教育与外部环境的不断磨合,促进自我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特殊教育与社会各因素“和融”共生。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而言,“融和”是促使其融入社会的重要渠道。

《广东教育》:思想在实践中才能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融和教育”思想如何落实在实践上?

李园林: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在和而不同、和融共生的“融合教育”思想下,我们建构“三效、三和、四序、六求”的实践体系。

“三效”是指效能原则、效益原则、效应原则,即特殊教育学校应注重效能,培养适应社会生活,具有自我认同感,能在适合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注重效益,追求培养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注重效应,注重发挥教育过程对家庭、社区的影响。

“三和”是指和正行为、和悦心智、和融氛围,即特殊教育学校要培养具有和正行为的学生,让学生能够展现自我、表达自己、实现自我;并充分发挥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优势,整合家庭、社区、社会各方面力量,让学校成为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教育基地。

“四序”是指相处有序、管理有序、教学有序、进展有序,即特殊教育学校要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让家校有序相处;构建科学的教师管理体系,有序管理教师;开展基于标准、基于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有序教学;教育进展过程要符合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进展有序。

“六求”是指求真、求善、求美、求益、求健、求融,即开展求真的科学教育、求善的道德教育、求美的艺术教育、求益的职业教育、求健的健康教育、求融的社区教育。

《广东教育》:请您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李园林:以学校构建听障学生“三色”摄影研学课程为例。摄影的魅力,在于其能够超越言语的界限;摄影的价值,在于其能够铸就核心素养;摄影的功能,在于其成为了课程转化的良好载体。摄影不止于光影或结构,也不止于色彩,对于听障学生而言,摄影是眼睛,是耳朵,是心脏,相片就是听障学生讲述的故事。

“三色”摄影研学课程以“生活”为课程学习情境,将听障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经历“研学前置活动(校内知识探究及技能讲座)—研学体验活动(校外摄影研学实践)—研学后拓展活动(总结反思与作品评议)”完整的研学过程,通过摄影研学进入广阔而真实的社会生活,从“知识的课堂”走进“实践的课堂”,从“书本的世界”走入“生活的世界”,以“小镜头”看“大世界”,进而培养他们健康生活、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文化基础、科学精神等素养。

“三色”的具体内容是“传承红色基因,积蓄蓝色力量,推动绿色发展”。其中,红色研学线路主题为“伟人故里、红色中山”,蓝色研学线路主题为“敢为人先、科技中山”,绿色研学线路主题为“沙田风韵、绿色中山”。

《广东教育》:这一课程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李园林:“三色”摄影研学课程最终指向听障学生的社会融合。特殊教育领域中的社会融合是指通过教育和社会支持,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与社会的融合。这一过程中,既是学生不断融入社会的过程,也是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了解与接纳的过程。

“三色”摄影研学课程让听障学生走出无声的小世界,与有声的大社会融合,通过将他们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使得学校、社区和社会形成一种天然对接关系。学生在研学中与环境的互动,与他人沟通,不仅展示他们自强、自信的风采,同时也让社会大众进一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学生以行动的身影促进着社会融合,社会融合又为其平等地参与社会实践“铺路架桥”,从而共享、共融、共创文明社会。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