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四步走”设计策略
作者: 黄于春 谢娜“我们的家园”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的第一课。本课围绕“共同的世界—地球环境”这一学习主题,设置了三个板块的内容: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敲响警钟,我们共同的责任。立足本课的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我们设计了“‘保护环境,共建美丽黄埔’环保研讨会”这一学习项目。
一、提炼大概念,设定学习目标
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教材内容,参考课标的相关内容,提炼出统领本课结构化知识体系的大概念:保护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这一大概念的统领下,设定了如下学习目标:通过调查、探究、任务驱动,了解在自己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意识到人类不当的行为会导致各种环境问题;通过调查、探究、任务驱动,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并提出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的建议。
二、设计驱动性问题,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
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本项目式学习开启前的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在阅读了教材内容后,结合现实生活经验,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教师经过筛选与优化,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构建贴近实际的项目式学习场景,设计指向本质概念的驱动性问题:“黄埔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如何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共建美丽黄埔?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召开‘保护环境,共建美丽黄埔’环保研讨会,邀请各位环保小专家参加。请以小组为单位,组成环保小专家团队,通过调查、探究等方式,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三、依托问题链,建构结构化任务群
项目式学习可在项目大任务的统领下设计多个子任务,搭建好完成大任务的学习支架。在“‘保护环境,共建美丽黄埔’环保研讨会”项目式学习中,师生立足教材内容围绕大任务设置三大学习任务,分别是“任务一:调查探访,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任务二:分析探究,出言献策共建美丽黄埔”“任务三:‘我是黄埔环保小专家’成果发布会”。
以驱动性问题为核心,通过构建问题链来联结各个学习任务。针对驱动性问题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全面性的项目问题链,为学生搭建起逻辑思维的框架。
任务1问题链:“①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身边的环境问题?②你们小组对哪类环保问题最感兴趣?③你们小组认为哪类环保问题最值得研究?为什么?④你认为这类环保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⑤你们小组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了解这类环保问题的相关信息?⑥你们小组应该从哪些渠道来获得这类环保问题的相关信息?”
任务2问题链:“①面对这个问题,你自己和身边的人平时是如何做的?②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环保问题?你是如何知道这些方法的?③你认为这个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这时,你又打算如何解决?”
任务3问题链:“①你们小组打算如何呈现你们的调研结果?②什么样的呈现方式能让你们的成果发布更有吸引力?”
这一问题链将本项目的整体教学思路转化为不同任务阶段的系列问题,强调让学生以“我是黄埔环保小专家”的认知体验为支撑,思考:“如果我是黄埔环保小专家,我该如何解决身边的环保问题,共建美丽家园?”通过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不断深化并持续推动其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四、全程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在项目式学习的评价设计中,需融合过程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不仅要对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对整个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各类学习实践进行全程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认知策略、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总结性评价主要评价项目式学习的最终成果。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其中量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方式。
未经反思的学习,是不完善的学习。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式学习评价设计应凸显学习反思,以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升。 在“‘保护环境,共建美丽黄埔’环保研讨会”这一项目式学习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反思问题:“①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②你的收获还可以运用到别的问题中吗?③对于这个项目的学习,你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结果的反馈,能够迅速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与内化状态并相应地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教—学—评”一致。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规划课题一般项目“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活动型课程的实践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YQJK024)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