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一百种语言与文化相遇:幼儿偶剧园本课程的构建
作者: 区敏涛儿童有自身的理解与表达、想象与创造的多元性。基于此,在设计幼儿偶剧课程时,我园提出了“用一百种语言与文化相遇”偶剧课程观。
为何强调“用一百种语言与文化相遇”?主要基于三大价值立场的考虑,分别为育人立场、文化立场和儿童立场。育人立场的价值主要指向创新。育人立场的偶剧课程是文化视野与童年视角下幼儿一日生活的完整构建。通过一日生活环境环节的渗透、五大领域的贯通,绘制出时光轴中幼儿一日生活全领域、全时空的成长图谱。文化立场的价值主要指向传承。在文化立场指引下的偶剧课程,旨在让幼儿在文化的浸润和内化中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成长为充满民族文化自信的中国人。儿童立场的价值主要指向发展。儿童立场的偶剧课程,是指幼儿经历制偶、戏偶、演偶的全过程,通过全身心参与,打开多通道的感知,用多种方式与故事文本进行对话,创作出体现儿童主体性的幼儿偶剧。
基于三大立场,“用一百种语言与文化相遇”幼儿偶剧课程建构了培养目标、文本选择、实施路径的三位一体课程实施框架。
一、培养目标——育人立场是根本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和自我驱动力的人必定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培养创新型、自我驱动型人才不应等到高等教育阶段才去下重功夫,而应从幼儿阶段的教育开始。如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发展幼儿的发散性及创造性思维,是学前教育要努力探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秉承指向创新价值的育人立场,我园在摸索幼儿偶剧课程的实践中,围绕“用一百种语言与文化相遇”的课程理念,在文化立场与儿童立场的基础上完整建构了幼儿一日生活的学习场景,形成自主玩偶活动、区域戏偶活动、日常渗透、艺术节活动及偶剧工作坊等全方位的体验活动。随手可得的制作材料、偶玩具和场景搭建,为幼儿在区域戏偶活动和自主玩偶活动中,开展自主性的探索和想象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氛围。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各种材料的独特性,与同伴进行游戏,玩出了各种奇思妙想。
丰富多样、以儿童为本的活动,绘制了幼儿一日生活全领域、全时空的成长图谱。这些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偶剧课程育人立场,即以培养具有好奇心、自主性和创新意识的儿童为目标,为将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文本选择——文化立场是基础
在学前教育阶段,关注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在幼儿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增强儿童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幼儿偶剧课程的实施坚定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幼儿偶剧工作坊中故事文本选择以民族经典为载体,如《西游记》《水浒传》《镜花缘》《三国演义》等文化瑰宝,从中提炼出既符合幼儿兴趣又贴近其年龄特征的情节片段,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智斗勇的变身戏码,《镜花缘》里异国他乡的奇闻异俗,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同时,文本的选择力求融合艺术性与教育性,选用画风明快、细节丰富、充满艺术魅力的绘本作为故事呈现载体,如《三国演义》中著名的长坂坡之战,选用中国知名原创绘本大师熊亮创作的《京剧猫之长坂坡》。作者诙谐有趣地描绘了一群搞怪贪玩的京剧猫在深夜剧场表演“长坂坡之战”的故事,吸引了幼儿对名著经典的探索欲,他们跟随老师在多次的偶剧工作坊活动中,以戏剧的形式逐步深入探索故事文本,了解故事人物。
历经偶戏工作坊三年的熏陶与浸润,幼儿得以近距离接触民族优秀经典文学,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不仅深化了对文化经典的认识,更在心灵深处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为日后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路径——儿童立场是关键
如何打破传统模式的幼儿木偶戏表演活动?这就必须调动起幼儿知、情、意、行的全感官,使幼儿能够打开全通道,全身心参与其中。偶剧工作坊通过“悦、浸、嘻、意” 这一起承转合的实施路径,串起儿童在活动中丰富的、鲜活的学习图景。
1.悦·起:多形式亲近人物
偶戏工作坊开展初期,鼓励亲子泛读经典,丰富幼儿前期经验。后续在师幼共读经典中,通过“墙上的角色”“雕像”“照镜子”等教育戏剧范式,鼓励和支持幼儿运用绘画、声音、表情及肢体动作等感知人物特征。例如在以《西游记》为载体开展偶剧工作坊时,通过“墙上的角色”戏剧范式,支持幼儿分组画出孙悟空的外形,并用三个词和一句口头禅来描述孙悟空的人物性格,初步尝试构建人物形象。
在了解人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师幼共同制作黑光偶、皮影偶、布袋偶等不同偶种,使幼儿在制偶、玩偶中进一步了解和亲近故事人物。
2.浸·承:多感官走进故事
在对人物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后,通过全感官参与,幼儿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进入戏剧空间。教师采取教育戏剧的方式,以游戏为支点,让幼儿在丰富的戏剧游戏“虚拟”情境中,亲身体验和感悟人物内在的情绪情感,进一步熟悉故事,感受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核心价值和文化魅力。
在班级戏偶区域中,陈列各种各样的偶及半成品材料,并投放与所选文本相关的偶,使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可自主制作偶、和同伴演绎故事,甚至改编故事,为后续在偶戏工作坊中创编故事积累经验。
3.嘻·转:多角度创编情节
在幼儿对故事情节整体沉浸式体验后,教师要带领幼儿跳出“虚拟情境”,回归“现实生活”,以“对话”的形式对故事文本中的冲突事件进行探讨,从不同的角度、态度与观点理解文本,在戏剧游戏中玩转和更新故事,以童言稚语创生新的剧本故事。例如在《水浒传之武松打虎》工作坊中,教师向幼儿科普了古今中外人们对老虎认识的差异,从而引发幼儿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思考。结合现代野生动物保护理念,师生共同创编了古今结合的《重生穿越剧之武松救虎》剧本。
4.意·合:多元化表现经典
在幼儿了解了故事人物、情节并进行了剧本创编后,正式进入排演环节。排演环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排练,更多是支持幼儿以肢体动作、语言、音乐、美工、空间建构、合作交往等多元表达方式对创生的剧本进行整合表现。幼儿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合作分工。此外,多元化表现经典不仅体现尊重幼儿的多元表达上,也体现在各班特色不一的工作坊呈现形式中。黑光、光影、布袋及皮影等形式,各班可选择其一也可以整合不同的形式在同一出偶剧中进行创意呈现。
育人立场、文化立场与儿童立场的幼儿偶剧课程新样态,是在“用一百种语言与文化相遇”指导下深度融合的产物。这三大立场既彼此独立,又和谐相融,不仅丰富了幼儿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也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文化根基及自我驱动力的未来公民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