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技术融合”的小学校本研修
作者: 李小健当前,前沿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教育实践。“多技术融合”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多元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有效支持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成长、学校发展。以“多技术融合”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可以通过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研修模式创新,帮助教师革新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最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一、当前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现状与困境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校本研修亟需以坚实的信息化环境和创新的研修机制作为支撑,激发教师主动参与并从中实现专业成长。尽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的实施已让多数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受益,但农村学校在校本教研方面仍旧面临在结构和质量方面上的挑战。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过分强调形式而忽视实质内容,偏重结果而忽略过程,以及过分依赖培训而缺乏深入研修。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利用“互联网+”的机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构建 “多技术融合”的校本研修环境,已成为推进课程改革和提升教师素养的关键途径。
二、“多技术融合”校本研修策略探究
提升校本研修的质量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关键因素,其数字化转型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中反思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用技术思维重塑校本研修的模式。“多技术融合”不仅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应用与革新,更是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1.完善校本研修信息化管理体系
“多技术融合”的校本研修需明确重点,针对教师信息素养与课堂应用问题发力。在全面了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后,确定发展目标,构建“校长领衔、骨干引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由校长进行顶层设计,规划研修主题与培训内容,在实施中过程积极参与教研,解决困难问题。确保经费投入,设立教研激励,激发教师积极性。学校还需以分管科研行政人员和信息技术骨干组成教研力量,提供技术与理念支持,组织各学科组开展融合教研工作,总结反思并完善评价机制。
2.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研修环境
打造适应“多技术融合”的信息化研修环境。一方面要立足校情,构建涵盖信息管理、开发、应用与服务的完整体系,实现教室配置智能黑板与演示设备,建立录播教室等;另一方面要给予教师多样化技术支持,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线上教学平台等。学校还要重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针对性培训,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
3.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叠加的教育
红利
通过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帮助教师体验和掌握“多技术融合”的应用能力。推动线上线下课堂深度协同互动,创新校本研修模式;倡导新老教师结对帮扶,提倡互助的小组合作与交流方式,注重教师自我反思,鼓励教师运用“多技术融合”的思维创新教学模式,解决教学问题,同时建立反馈机制以优化校本研修活动。
三、提炼“多技术融合”校本研修的实践模式
近年来,我校在推进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过程中,以“爱种子”课堂教学改革和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为抓手,基于学校现有硬件环境,结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建以下三种“多技术融合”的校本研修实践模式。
1.低端模式(一体机软件+手机+各类学科教学APP)
在低端模式中,学校通过基础的一体机和智能手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易于接入的技术平台。一体机的软件和各类学科教学APP的使用,为基础知识教学提供了便利,利用手机可以进行学生课堂实录并投屏分析。这种模式适用于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的教师群体,技术门槛较低、教学资源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降低了硬件成本,容易在学校中推广和普及。例如,数学教师使用一体机进行直观的几何图形展示和基础数理演示时,可同时利用录屏和手机推送关键概念的讲解,供学生课后复习;语文教师通过手机记录学生的朗读和表演,用于课后反馈和指导,同时在一体机上展示文学作品和故事情境,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科学教师结合户外观察和手机记录的自然现象视频,使用一体机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中端模式(一体机+爱种子平台+手机)
近年来学校启动“爱种子”教改模式,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把“爱种子”教改模式作为落实新课程要求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用互联网+教育的思维与理论引领课堂教学变革,渗透“三环四得”的教学机理,在自主学习、互动探究、主题拓展三个课堂教学模式中渗透四种教学策略,实现学生精准学和教师精准“导与教”。这种模式成本较低,应用面广,易于在全校范围推广。
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中学习爱种子备课端和授课端的各个功能,在备课端开展备课,尝试导入课件、插入音频、视频、图片、生字、答题、评价等组件,运用组合模板或各科的专属教学界面来创作教学设计。把爱种子课改模式融入集体备课中,落实大单元整体设计和
“教—学—评”一致性的新课程理念,集体研讨按“目标引领、评价先行、任务驱动、数据导教”思路设计导学案,通过备课组的互听互评课,备课组成员要围绕课程设计理念、平台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小组共同学习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交流指引是否明晰、课堂导学单设计是否符合本课的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提出困惑,分享实践心得。
实施“爱种子”项目后,学校育人环境显著提升,教学效率和配套机制得到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加速,提升了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质量显著提高,学业成绩和核心素养显著增强。学校也通过培训和讲座等形式,深化“爱种子”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扩大了影响力,促进了师生的协同成长。
3.高端模式(使用平板的智慧课堂)
使用平板的智慧课堂属于高端模式,学校目前正在小范围实验读书郎智慧课堂模式。在读书郎智慧课堂中,通过重构教学环境,推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研学型课堂,有利于开展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师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以智慧燃动课堂。智慧课堂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性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科学课上,教师使用平板电脑指导学生进行虚拟实验,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探索科学原理;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用数值感受声音的强弱,通过互动软件体验创作的乐趣,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系统进行指导和点评;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智能设备记录学生的运动表现(速度、心率、血压等参数),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建议和健康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综上所述,“多技术融合”的校本研修已成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力,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数字素养和专业能力,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