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策略探究
作者: 陈吉娜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大多属轻度智力障碍类型,轻度智力障碍儿童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在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处于弱势,在适应性行为方面存在实际上的缺陷,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可调和的现象。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很多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面临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严峻考验。
此外,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儿童自身有其内在发展的需要,当内在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的遗传物质前提发生矛盾时,这些儿童会出现“缺失性需求”,从而导致终生受到智力落后的限制和影响,无法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还要分析并解决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补偿缺陷和潜能开发,从而为他们补偿“缺失”,力求“发展”。
一、建立“温馨式”信任关系,筑牢德育基础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刚入学或接触新班主任时,一般都会既焦虑又好奇,有的会坐在位置上一直望着老师笑,大拇指不自觉地上下活动,有的会直接跑到老师身边,用好奇的眼光看着,然后用手碰触老师的衣服。初识期对于建立温馨式信任关系尤为重要,因为“首因效应”之于他们同样有效。为何是“温馨式”?因为这类儿童要避免高强度的刺激,温和的接触能让他们增加安全感,从而建立信任感。
1.微笑互动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一般都喜欢“微笑”,当教师以微笑去回应微笑,用“无声的语言”去回应“好奇”,这些儿童会渐渐对教师产生好感,并逐步消除焦虑情绪,这能为师生进一步建立信任奠定基础。
2.“直观”互动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一般更能接受“直观性”的教育,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或下午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与他们一起走到操场、走入大自然,发现美好的事物,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寻找“共同的爱好”是建立信任的关键环节,此一环节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并以特殊儿童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真实需求,从而在“直观”互动中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温馨式眼神抚慰,引导特殊儿童放松身心;通过温馨式话语鼓励,引导特殊儿童进行表达……关注这些学生点滴的身心需求,于细微处建立“信任”的桥梁,能够为后续的德育工作筑牢基础。
二、创设“易接受型”情境,落实德育渗透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更容易表现出行为问题,他们难以接受批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容易出现过激的攻击性行为或自伤行为。在进行德育渗透时,一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或榜样示范教育等,成效是不明显的。因此,为了落实德育渗透,我开展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景再现式教育。这样的情境教育,学生较易接受。如何创设?关键在于“深”。
1.深刻的“具体观察”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难以准确表达自己需要什么,教师需要动用自身全部感官,对其进行具体的观察,如观察他们细微的行为举止、神情变化、情绪变化、个人饰物等,透过这种深入的观察,了解他们成长背后的实际需求,进而通过可视化的情境创设、游戏设置等方法,有效落实习惯培养、德育渗透、塑造人格等抽象化的教育,从而帮助其转化,助力其成长。
2.深度的“趣味活动”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容易受色彩鲜艳的事物所吸引,进而出现“观察”的行为。教师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活动技能,使其能从事简单的劳动。
我组织了各种趣味性活动,如“水果奇想会”“护蛋大行动”“我为鸟儿搭窝窝”“动物大猜想”等,引导他们一同参加。这些有趣的活动,实质上与生活情境息息相关,当中包含了“创造力”的培养、“保护生命”的体验、“动手能力”的提高,等等。
三、创建“家校关怀型共同体”,促进教育长效
社会上所有的特殊儿童都是弱势群体,他们很难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随班就读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学习过程,对他们的父母而言是巨大的生活挑战,对同班同学来说则是“移情能力”的共情考验。因此,班主任要联合家长与班级学生,为这些特殊儿童创建“关怀的壁垒”,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1.转换心态
家长方面,班主任可以时常通过电访、家访,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转变其原有的心态,也可以通过家校QQ群表扬学生的优点,使家长关注孩子的变化。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开展“爸爸妈妈进课堂”活动,邀请特殊儿童的父母参与班级活动,使其有更多机会接触孩子的学习生活,树立家长的教育信心。
同班同学方面,通过主题班会,如“假如我是你”“团结就是力量”等,设置带有移情作用的活动,利用故事法、角色体验法等,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然后在点滴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以生带生,以生推生,进行循序渐进式的转化,从根源上解决班上学生的心态问题。
2.赏识优点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在美术这一科目的学习上有较明显的优点或兴趣较为浓厚,将优点、兴趣发展成为优势,需要教师时刻进行赏识教育。
例如,将这些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展示,使其萌生自我赏识的快乐,激发同班学生向往之情,通过他人赏识激发共情效应,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其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适宜的人际交往技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家长关怀型共同体的创立,源头其实就是“爱”和“理解”,当这两股“源头”注入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生活时,相信他们的生活终将泛起快乐的“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