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学校德育实践与评价
作者: 黄健聪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及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哲学的影响下,认知心理学在变革中产生了新的取向——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的重要作用,认为在个体的认知过程中,身体不仅仅起着外在刺激的感受器及对外行为的效应器这两种简单作用,个体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在身体活动过程中形成认知的。在学生的道德形成与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亲身感知经历和外在环境十分重要,围绕学生的切实体验,知情意行相互交织统一,这与具身认知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道德教育中,催生了新的概念与实践——具身德育。
具身德育是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围绕道德体验,将德育活动具体化、自身化与实践化的一种德育范式。
一、具身德育实践策略
1.“十二个学会”,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根据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特点,我校研究制定了“十二个学会”德育实践,探索“十二个学会”养成教育的评价体系,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学会自护、学会环保、学会感恩、学会礼仪、学会阅读、学会运动、学会劳动、学会爱国,等等。
2.“六个走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我校结合学校传统与优势,开展德育仪式实践活动,得到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认可与肯定,形成了具有推广性的实践经验。每年,六年级学生走进农村,亲历稼穑的学农活动;五年级学生走进军营,体验军旅生活;四年级学生走进户外,参加户外心理拓展活动;三年级学生走进自然,参与学科学的活动;二年级学生走进社区,进行“礼信孝悌学感恩”活动;一年级新生则是走进学校学规范,参加“书包节”和“换牙节”等活动。
3.评选“十佳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年度“十佳学生”评选活动,设置演讲、才艺表演、知识问答、情景问答等环节,通过中队投票竞选、年级评选,最终选出“十佳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先进、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具身德育评价探索
具身认知理论为德育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小学具身德育评价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更要关注其内在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本文将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小学具身德育评价的具体实践和效果。
首先,小学具身德育评价的评价目标主要包括德育素养、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德育素养是指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程度,包括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勇于担当等品质;品德修养则是指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表现,如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合作等;社会责任感则是指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心,包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他人、热爱环境等。
其次,小学具身德育评价的评价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和实践活动等方面。情感态度是评价学生对待他人和事物的态度与情感,如是否友善、乐于助人等;行为表现是评价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表现,包括是否守纪守法、尊敬师长等;实践活动则是评价学生参与校内外活动的情况,包括参与义工活动、参加社团组织等。
最后,小学具身德育评价的评价方法应该注重综合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综合评价是指综合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多元化评价则是指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如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自评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德育情况,避免单一化评价的局限性。同时,学校还注重了评价的科学性,采用董圣鸿老师编制的具身认知迫选式量表对德育进行评价。
小学具身德育评价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品德修养,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应该相互配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支持。这种评价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更能够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持续发展。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德育实践与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但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我们期待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和保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本栏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