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唐家古镇,乐享文创之趣

作者: 刘小雪

畅游唐家古镇,乐享文创之趣0

地域建筑是一个地区历史、风土人情和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地域建筑资源融入初中劳动教育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课程的实践开发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顾建军,2022)。基于此,本项目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畅游唐家古镇,乐享文创之趣”为主题,以劳动任务为基本单元,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让学生利用学科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并形成最终的劳动成果。结合本校的地理位置以及八年级学生的学情,项目以“如何为地域建筑做宣传”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劳动项目中潜移默化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

资源整合,项目引领

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唐家湾镇,古镇中保存有传统的建筑风貌,优秀的建筑技艺、完整的空间形态等历史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袁昊,2012)。基于此,将当地建筑资源与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创项目,旨在让学生在创意物化中,提升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并深入了解家乡建筑文化,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唐家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我们首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了解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包括建筑风格、材料、色彩、装饰等方面的特点,然后观察唐家建筑中的代表性组成部分,如屋脊、斗拱、雕花等,提取其中的图形、文字、色彩等作为文创产品设计的主要元素,再将这些元素进行转化、组合、抽象、变形等一系列创意设计,制作具有地域建筑特色的文创产品。学生完成制作后,展示文创产品,分享创作思路和心得体会。同时,指导教师给予评价,并提供改进意见,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最后,在跳蚤市场义卖产品,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理财,培养劳动创造价值的意识。

学科整合,拓展视野

将地域建筑与文创产品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整合多种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物理、艺术等。例如,在“唐家古镇资源初探”环节中,学生需要观察记录建筑物的地、墙和顶的材料、结构和功能;拍照记录建筑物内外的装饰图案;查阅当地文化历史资料;了解地域古建筑特点等。这就要求学生充分整合学科内容,全面了解地域建筑文化,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将地域建筑资源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不是单一的生硬植入,而是利用劳动项目这一载体,将本土资源与各学科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劳动素养。通过对比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域建筑的多元价值和文化内涵。

多元融合,提升能力

在项目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信息检索、实地参观、社会调查、沟通走访、设计方案、制作产品、产品展览与义卖等,并运用了多种劳动形式。例如日常生活劳动中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工具的使用与维护,也有生产劳动中的陶艺、布艺、篆刻、拓印等传统工艺制作,运用3D打印技术等工业生产劳动,还有服务性劳动中的文创图样的创意设计,文创产品的展览与义卖等现代服务业劳动。多种劳动任务群的交叉渗透、多元融合,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综合评价,促进发展

以唐家地域资源为切入点开展的劳动项目,围绕学科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的所感所悟所获,促进学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其中,过程性评价占70分,包括劳动观念(25分)、劳动能力(15分)、劳动习惯和品质(15分)、劳动精神(15分),每一项都细分了评价内容,将学生的参与度、作品质量、合作能力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总结性评价占30分,包括成果总结(15分)、成果展示(15分);激励性评价占10分,指成果获奖或发表。评价主体多元,学生自评占30%,小组评价占40%,教师评价占30%,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热情。通过评价结果反馈,学生了解自己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和发展目标,也获得了激励,今后将积极参与、努力创新。

小结与展望

本劳动项目的开发挖掘了地域建筑资源,结合文创产品的制作,具有鲜明个性特点。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动手实践以及跨学科整合等方式,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了解地域建筑文化,提升劳动素养。虽然本项目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地域建筑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学生对其内涵了解不够透彻;部分学生对于文创产品制作的兴致不高,还需要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未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加强对地域建筑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丰富教学内容;探索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改革与深化。

注:本文系珠海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第二批2022年度课题“地域建筑文化在初中美术教育中传承发展研究——以珠海唐家湾镇为例”(课题编号:2022ZHGHKTZ11)的成果。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