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教学中的“思政入文”

作者: 丁文强

高中散文教学历来偏重育文价值,忽视育人价值,造成了教学功能的偏颇。高中散文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凸显“思政入文”,提升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品言语:感悟人生经验

鲁迅、朱自清、郁达夫、冯至、贾平凹等大家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是高中生今后踏入社会生活所必须学习和借鉴的经验。那么,这些具有学习和借鉴价值的人生经验如何体现在散文中?是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言语来体现的,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散文言语进行深入品读,在品读中感悟作者精彩的人生经验,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熏陶和感染。语文教育家王荣生说得好:“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的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2024年新高考语文Ⅰ卷,试卷选用青年作家徐则臣的回忆性散文《放牛记》,其中设题“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就是考查理解散文的言语意蕴,让考生体会作者的人生经验。要准确地解答这道试题,考生必须品读相关言语的外延和内涵,感悟作者独特的“放牛”人生。

二、探细节:把握鲜明主题

散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入选高中课本的散文名篇主题积极向上且富有社会现实意义,学生通过探究文中的细节,就能准确把握这些积极向上的主题。《古都的秋》抒写了郁达夫对北国秋景的眷恋;《荷塘月色》表达了朱自清对荷塘月色般理想境界的强烈憧憬;《我与地坛》表达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生命的理性思考;《记念刘和珍君》表达了鲁迅对反动统治的强烈憎恨以及对革命青年的热情讴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写出了冯至对美好大自然的祝愿和向往;《秦腔》抒发了贾平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之情。这些散文名篇的主题,作者无一例外地通过对细节的生动描写表现出来。例如,《秦腔》中一段“排演热情”的细节描写,贾平凹精准地使用“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等动作描写,写出秦腔表演动作灵活多变、场面热闹。以冬夏两季排演的艰辛,通过“一声唱腔一声咳嗽”“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等细节衬托人们对秦腔的热爱。作者通过这些典型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对秦腔这种地域传统文化的赞美与热爱的主题。

三、抓事物:品味内在情感

作者对事物的叙写具有选择性与目的性,因此这些事物能准确生动地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它们或蕴涵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蕴涵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或蕴涵着作者对艰难困苦藐视,或蕴涵着作者对真善美勇于追求的理想等等。《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耳闻了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爱国学生的请愿事件,目睹了反动军阀对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的残酷屠戮,写下了这篇义愤填膺的散文,抒发对爱国青年学生的崇敬,对反动军阀的愤激;请愿事件是引发鲁迅情感变化的载体;《荷塘月色》,“荷塘”与“月色”是贯穿整篇散文的两个物体,这两个有着依存关系的物体,被朱自清敏锐地捕捉到笔下,编织成“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两幅柔美曼妙的画面,通过作者的神来妙笔,营造出朦胧柔美、令人憧憬的理想世界,含蓄抒发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理想社会的强烈向往之情。教师在教学中,对散文中的这些典型事物不能“视而不见”,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厘清事物的结构和内涵,感悟出作者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赏手法:涵泳行文目的

散文的表现手法闪现着散文鲜活的生命力。散文的表现手法甚至比小说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这是由散文的文体特征所决定的。散文由于其篇幅限制,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写出曼妙的佳作,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有的散文运用象征手法,预示着作者正处于艰难时期,甚至有性命之虞,或不便于直接挑明某种情感与主题;有的散文运用对比手法,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某种现象,更深刻地体悟到某种情感;有的散文,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让景物描写更生动传神,更强烈刺激读者的神经。总之,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其独特的视听效果,冲击着读者的视觉,涤荡着读者的灵魂,把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审美意趣,强烈地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浸润其中,引发读者批判地思维,达到散文育人之功效。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双锐利的眼睛,课堂上组织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文段,引导学生找出文段中典型的表现手法,讨论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及效果。通过体会手法运用的效果,挖掘出作者手法运用的目的,品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达到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