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大议题观”支撑“大思政课”建设的“三维空间”
作者: 刘秋燕 李俊辉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的明确要求。何为“大思政课”?能否以时下流行的议题式教学模式支撑“大思政课”建设?这已然成为思政课教学教研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课之大者,为国育才
首先,“大思政课”是责任之大。思政课既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挥着一般课程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使命,同时又肩负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政治使命。思政课既是人生发展之大课,也是国家发展之要课,只有把握“大思政课”责任之重大,方能阐释“大思政课”“为何培养人”的问题。
其次,“大思政课”是视野之大。思政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其学理来源于实践,又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讲好“大思政课”,既要赋予学生广阔的社会视野,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又要引领学生构建体系化的知识视野,以大单元教学理念指导课堂设计,使条块化的知识线得以相连成系统化的知识面。唯有兼具广阔的社会视野和知识视野,学生方能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四个自信”,回答“大思政课”“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最后,“大思政课”是立意之大。青少年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既有学段学情之分,各阶段又具有紧密衔接之特征。习近平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唯有跳出单一学段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整体立意,思政课建设方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共同目标,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之教育规律,增强育人的整体性、连续性、协同性,解决“大思政课”“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二、议之大者,为才引学
议题式教学是时下思政课教学的潮流,很多思政教师在其教学设计中均标榜使用了议题式教学法,而只是把精力放在雕琢几个对仗工整、富有文学味的议题之上,这实际上是对议题式教学的狭隘化理解。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议题式教学不是一种孤立的教学方法,而是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设计的抓手,以议题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参与活动需要回答的问题。
在进行议题式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需要拟定统领全课的总议题,并根据教材或情境的逻辑将总议题分解成若干子议题,子议题又最终细化为基于情境的若干问题,“总议题—子议题—问题”的议题线构成了全课的逻辑骨架,提示着全课的探究方向;再者,它还包括活动开展的沃土——相关情境的创设,教师既可以对应总议题设置一以贯之的主题情境,也可以针对各子议题分别设置不同的情境进而构成序列化的情境线。情境创设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教师既可以以学生感兴趣时事热点入境,也可以化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校本素材为课堂所用,力求让学生从情境体验中感受到亲和力;在议题式的课堂中,学生还会基于情境开展议学活动,以往对议学活动的理解常局限于当堂的小组讨论。
以议题式教学模式开展思政课教学一般遵循以下逻辑:“确定主议题—形成议题线—创设情境线—设计活动线—设置任务线—生成知识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议题式教学全过程,形成“五线一核”的“大议题”模式架构。
三、大大与共,为学向深
如何将议题式教学模式转化为“大思政课”的支撑呢?笔者在课堂实践中以“大议题观”指引议题设置,使议题式教学成为“大思政课”的责任、视野和立意这“三维内涵”的载体。
其中,“大议题观”要注重围绕教学单元议题、概括内容主题、聚焦解决立德树人关键问题、反映学生成长命题、体现各学段思政课学习主题的前后衔接、考虑国家课题、社会议题等。同时,议题的设置还要遵循“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议题要具有引领性和开放性”“了解学生对议题的认识状况及原有经验”“体现教学重点、针对教学难点”等原则。
“走近老师”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的内容。从教材内容来看,该框在第二单元讲述与朋友关系基础上,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形塑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本单元“师长情谊”开篇,帮助学生走近教师这一职业,引导学生学会接纳和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为下一框“师生交往”奠定情感基础;从教学背景来看,该框与党和国家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相契合;与当下名校毕业生扎堆中小学任教、“子涵式家长”引热议等与教师职业认知有关的社会话题相呼应;与学生与教师交往的经验,以及在小学思政课中学习过“走近我们的老师”相关内容的知识经验基础相衔接,与解决学生步入青春期后可能与老师之间产生更多矛盾的现实问题需要相贴切。基于此,本框以“学生为何要‘亲其师’?”为议题,该议题在展现本框主要内容的同时又为下一框讲“如何‘亲其师’?”作铺垫,同时以“亲”字凸显价值引领。围绕这一议题,本框以培育学生尊师重教的道德修养和师生交往能力为核心素养目标,设置以下课堂架构。
议题线:“品初心·教师这一职业有何使命和特点——颂匠心·如何认识老师的不同风格——筑同心·成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品质。”
情境线:“漫画《老师不是放马的》、视频《燃灯者》、名校硕博扎堆中小学任教——教师模仿秀、网络热梗‘我家子涵’——模拟教师招聘会。”
活动线:“比喻老师、研讨‘燃灯者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评析名校硕博任教中小学——模仿身边的教师、评析‘子涵’因为不适应教师风格要求更换教师的现象——模拟教师招聘。”
知识线:“教师职业的使命和特
点——尊重不同风格老师的原因和行
动——本框综合知识、认识自己相关知识等。”
这一课堂设计架构不仅能够打破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单元之间的知识壁垒,让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知识和社会视野,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沉浸式的情境探究中自觉形成尊师重教的道德品格、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助力“大思政课”的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